学科分类
/ 2
2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不同分割方法构建的18F-FDG PET/MR影像组学模型对鉴别帕金森病(PD)和多系统萎缩(MSA)诊断效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2月至2019年6月间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行18F-FDG PET/MR检查的PD及MSA患者共90例[男37例、女53例,年龄(55.8±9.5)岁],其中PD患者60例,MSA患者30例,按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采用自动标签功能解剖学(AAL)脑区模板匹配图像的自动脑区分割方法以及ITK-SNAP软件手动逐层分割方法勾画双侧尾状核及壳核作为ROI,分别从18F-FDG PET和T1加权成像(WI)中各提取1 172个影像组学特征。采用最小冗余最大相关性(mRMR)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算法对训练集进行特征降维并建立影像组学模型,同时采用十折交叉验证以减少模型过拟合。采用ROC曲线评价不同分割方法建立的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集及验证集中的鉴别诊断效能,并采用Delong检验比较其差异。结果训练集63例(42例PD,21例MSA),验证集27例(18例PD,9例MSA)。采用自动分割和手动分割所建立的影像组学模型(18F-FDG_Radscore和T1WI_Radscore)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其Radscore值在PD组和MSA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5.15~-2.83,均P<0.05)。基于自动分割的18F-FDG_Radscore和T1WI_Radscore在训练集、验证集的ROC AUC分别为0.848、0.840和0.892、0.877;基于手动分割的两者的AUC分别为0.900、0.883和0.895、0.870;在训练集或验证集中,基于自动和手动分割方法所建立的影像组学模型的诊断效能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值:0.04~0.77,均P>0.05)。结论基于自动分割和手动分割方法的18F-FDG PET/MR影像组学在鉴别PD和MSA中均有较好的诊断效能,但自动分割省时省力且可重复性较高,其在PD和MSA鉴别诊断中具有更大的潜力和实用价值。

  • 标签: 帕金森病 多系统萎缩 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磁共振成像 氟脱氧葡萄糖F18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图像特征及代谢参数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恶性危险度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20年6月间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治疗前行18F-FDG PET/CT检查的35例GIST患者(男27例、女8例,年龄44~84岁)临床及影像资料。将18F-FDG PET/CT中GIST病灶按照图像特征分为环形摄取和非环形摄取,使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图像特征不同分组间肿瘤坏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危险度分级(简称NIH分级)之间的差异。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SUVmax、基于SUVmax不同阈值(2.5、40%和50%)下的肿瘤代谢体积(MTV;MTV2.5、MTV40%、MTV50%)和病灶糖酵解总量(TLG;TLG2.5、TLG40%、TLG50%)与临床病理特征(病变部位、肿瘤最大径、核分裂象、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坏死、图像特征、NIH分级)的关系。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临床病理特征与代谢参数的相关性。绘制不同代谢参数诊断NIH分级的ROC曲线,采用Delong检验比较不同AUC间的差异。结果35例GIST患者中,环形摄取占31.4%(11/35),非环形摄取占68.6%(24/35),2组间的坏死[7/11和12.5% (3/24); P=0.004]、NIH分级高危构成[11/11和25.0% (6/24); 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肿瘤最大径、核分裂象、坏死、图像特征、NIH分级不同分组间代谢参数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z值:-4.70~-2.09,均P<0.05),但Ki-67不同分组的代谢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值:-0.83~-0.71,均P>0.05)。代谢参数与核分裂象、肿瘤最大径、坏死、图像特征、NIH分级之间均有相关性(rs值:0.36~0.81,均P<0.05),但与Ki-67之间的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rs值:0.12~0.14,均P>0.05)。SUVmax与MTV2.5、TLG2.5、TLG40%、TLG50%的AUC分别为0.752、0.856、0.856、0.882、0.8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1.96~2.12,均P<0.05)。结论在18F-FDG PET/CT中图像特征呈环形摄取的GIST具有更高的NIH分级,肿瘤更易出现坏死;基于SUVmax不同阈值下的18F-FDG PET/CT代谢参数对GIST的NIH分级的预测具有一定意义,并可能优于SUVmax。

  • 标签: 胃肠道间质肿瘤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氟脱氧葡萄糖F18 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预定位技术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阳性/阴性荷瘤鼠中探索西妥昔单克隆抗体(简称单抗;Cetuximab)靶向EGFR免疫PET显像的可行性。方法以反式环辛烯(TCO)-N-羟基琥珀酰亚胺(NHS)修饰Cetuximab获得Cetuximab-TCO。以2,2′-((6-氨基-1-(4,7-双(羧甲基)-1,4,7-三氮烷-1-基)己烷-2-基)氮杂二酰基)二乙酸(L-NETA)为螯合剂,制备68Ga-L-NETA-四嗪(Tz)分子探针,测定其标记率、稳定性。体外培养基底样乳腺癌细胞MDA-MB-468(EGFR+)和MDA-MB-231(EGFR-),进行细胞摄取及阻断实验。用Balb/c-nu小鼠建立MDA-MB-468和MDA-MB-231皮下荷瘤鼠模型;将50 μg Cetuximab-TCO注入荷瘤鼠体内,经过不同时间(48、36、24和12 h)后再注射68Ga-L-NETA-Tz,利用"TCO-Tz"反应(点击化学特异性结合)实现68Ga-L-NETA-Tz与Cetuximab-TCO的体内连接;进行小动物PET显像及生物分布实验。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成功制备68Ga-L-NETA-Tz分子探针,标记率>95%,2 h放化纯>95%。体外细胞摄取实验证实了预定位技术的可行性:先后加入Cetuximab-TCO与68Ga-L-NETA-Tz后,1 h时MDA-MB-468细胞摄取率可达(0.69±0.04)%。体内PET显像及生物分布实验结果示,提前36 h注射Cetuximab-TCO,MDA-MB-468荷瘤鼠有最高的肿瘤摄取值[(0.77±0.05)每克组织百分注射剂量率(%ID/g),1 h]及最佳的靶/非靶比值(肿瘤/肌肉:4.67±0.46);给予过量Cetuximab的阻断组、未提前注入Cetuximab-TCO组及MDA-MB-231组肿瘤未见明显摄取[(0.35±0.01)、(0.39±0.05)、(0.45±0.10) %ID/g;F=15.50,P=0.002]。结论采用预定位技术,通过先后注射Cetuximab-TCO和68Ga-L-NETA-Tz,在荷瘤鼠模型中成功进行了靶向EGFR免疫PET显像,为单抗免疫PET显像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 标签: 抗体,单克隆 受体,表皮生长因子 点击化学 同位素标记 镓放射性同位素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乳腺肿瘤 小鼠,裸
  • 简介:摘要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MOOC)译作"慕课",其作为一种在线教学模式实现了医学教育线上全程教与学的融合,带来了医学教育理念和方式的深刻变革,为现代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首个《核医学》线上慕课资源库不仅是线上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有力支撑,进而"以学生为中心",促进本科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达到提高学习能力的目标。该文根据《核医学》慕课应用于多校本科生教学的结果,阐述慕课作为线上教学资源库对学生知识内化的明显优势,为进一步深化本科生医学教育改革提供思路。

  • 标签: 教育,远程 教育,医学,本科 核医学
  • 简介:摘要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目前针对EGFR的分子靶向治疗方兴未艾。分子影像可在体揭示EGFR表达状态与突变情况,可利用核素标记靶向EGFR的分子探针进行显像,其中以11C标记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研究为主。利用PET对EGFR表达与突变情况在体可视化,可无创筛选适合靶向治疗的患者及评价疗效。该文对上述探针的临床研究及临床试验进行综述,总结其临床价值,为未来进一步转化和应用提供依据。

  • 标签: 受体,表皮生长因子 同位素标记 抗体,单克隆 蛋白酪氨酸激酶类 发展趋势
  • 作者: 琚紫昭 张慧玮 黄琪 葛璟洁 金榕兵 田蓉 张祥松 胡硕 卢洁 兰晓莉 霍力 管一晖 左传涛 施匡宇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2022年第09期
  • 机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PET中心,上海 200235,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核医学科,重庆 400042,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核医学科,成都 610041,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核医学科,广州 510080,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核医学科,长沙 410008,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核医学科,北京 100053,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核医学科、分子影像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22,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核医学分子靶向诊疗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730,伯尔尼大学医院,伯尔尼 3010
  • 简介:摘要PET/CT多中心脑显像研究实施起来相对较复杂,需要仔细协调与管理以保证得到最佳的研究结果。该文结合了国内外指南及相关多中心临床研究,并结合已有的工作经验,就PET/CT多中心脑显像研究中多个环节应考虑的因素进行分析和总结,为今后多中心PET/CT脑显像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 作者: 张慧玮 鲁佳荧 黄喆慜 崔瑞雪 兰晓莉 卢洁 张祥松 富丽萍 尹雅芙 金榕兵 汪世存 邬剑军 赵倩华 管一晖 左传涛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2022年第10期
  • 机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PET中心,上海 200235,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核医学分子靶向诊疗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7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核医学科、分子影像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22,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核医学科,北京 100053,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核医学科,广州 510080,中日友好医院核医学科,北京 100029,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核医学科,上海 200092,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核医学科,重庆 400042,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核医学科,合肥 230001,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上海 2002
  • 简介:摘要由于18F-FDG在各个PET中心的可获得性强,该文旨在提倡并推动18F-FDG PET脑显像技术在痴呆症应用中的规范化,以实现显像流程及结果的可靠性、可重复性及可比性,为开展痴呆症的临床及科学研究,特别是多中心研究,提供显像规范操作及图像解读的指导性建议。

  • 标签: 痴呆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氟脱氧葡萄糖F18
  • 简介:摘要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和过度磷酸化的Tau蛋白形成的神经原纤维缠结(NFT)是该病的病理学特征。在过去的20年中,分子影像探针在AD的诊疗中取得了很大进展,其作用已经超越了传统的脑灌注和葡萄糖代谢显像。与Aβ或NFT特异性结合的分子影像探针可成为准确和早期诊断AD的有价值工具,且其已被提出作为最近修订的临床诊断标准中的生物标志物。笔者主要对Aβ和NFT分子影像探针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分子探针 淀粉样β肽类 Tau蛋白质类
  • 简介:摘要笔者通过分析2例患者99Tcm-二亚乙基三胺五乙酸(DTPA)SPECT/CT眼眶显像的不同结果并结合文献复习,简述该影像学方法在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AO)活动期评估中的应用价值。目前临床常用的TAO活动期评估方法主要是通过患者的症状做出临床活动性评分(CAS),但轻、中度患者临床表现部分有重叠,单纯使用CAS评分不易鉴别,且该诊断具有一定主观性。通过病例分析,结果显示,99Tcm-DTPA SPECT/CT眼眶显像较CAS对非活动性TAO有着更高的阴性预测值,这说明该显像也能成为TAO评估的一种选择。

  • 标签:
  • 简介:摘要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异常增生的克隆性浆细胞可累及骨骼系统或髓外,进而造成组织或器官损伤。18F-氟脱氧葡萄糖(FDG)PET/CT可以监测全身葡萄糖代谢,故已成为评估MM病况的主要影像学方法之一。笔者就18F-FDG PET/CT在MM诊断、分期、疗效评估和预后预测中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并分析了其局限性,同时,对新型分子探针在MM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和展望,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PET/CT在MM诊疗中临床价值的认知,进一步发挥PET/CT在MM临床决策中的重要作用。

  • 标签: 多发性骨髓瘤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诊断 预后 疗效评估
  • 简介:摘要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是常见的妇科疾病,在育龄期女性中的发病率较高,其发病部位广,通过常规影像学检查和腹腔镜无法有效检出全身的、微小的、隐匿的内异症病灶。放射性核素标记的胆碱类似物、雌激素类似物和生长抑素类似物等具有检出内异症病灶的潜能,并能够提供内异症病灶的功能和代谢信息,对内异症的诊断具有特殊价值。笔者就内异症的诊断方法进行综述,并探讨内异症分子影像学诊断的研究进展。

  • 标签: 子宫内膜异位症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胆碱 受体,雌激素 受体,生长抑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99Tcm硫胶体淋巴显像在妇科肿瘤术后下肢淋巴水肿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9年10月就诊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的妇科肿瘤术后下肢淋巴水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进行99Tcm硫胶体淋巴显像,分析淋巴管显像、淋巴结显像以及二者联合诊断下肢淋巴水肿的结果,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淋巴管显像和淋巴结显像单独及二者联合的诊断效能,计算约登指数、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50例患者的100个下肢中发生淋巴水肿56个,无明显水肿44个。单独以淋巴管显像异常进行诊断,56个淋巴水肿下肢中,下肢淋巴管显像阳性38个(67.9%),阴性18个(32.1%);44个无明显水肿下肢中,下肢淋巴管显像阳性6个(13.6%),阴性38个(86.4%);灵敏度67.9%,特异度86.4%,约登指数0.543。单独以淋巴结显像异常进行诊断,56个淋巴水肿下肢中,下肢淋巴结显像阳性42个(75.0%),阴性14个(25.0%);44个无明显水肿下肢中,下肢淋巴结显像阳性13个(29.5%),阴性31个(70.5%);灵敏度75.0%,特异度70.5%,约登指数0.455。以淋巴管显像与淋巴结显像联合诊断,56个淋巴水肿下肢中,淋巴管与淋巴结显像阳性48个(85.7%),阴性8个(14.3%);44个无明显水肿下肢中,淋巴管与淋巴结显像阳性14个(31.8%),阴性30个(68.2%);灵敏度85.7%,特异度68.2%,约登指数0.539。淋巴管显像与淋巴结显像联合诊断的AUC为0.781,淋巴管显像异常诊断AUC为0.771,淋巴结显像异常诊断AUC为0.739(均P<0.01)。结论99Tcm硫胶体淋巴显像对妇科肿瘤术后下肢淋巴水肿的诊断有较大帮助。淋巴结显像与淋巴管显像联合对患者下肢淋巴水肿的诊断效能较高。

  • 标签: 生殖器肿瘤,女(雌)性 99m锝硫胶 淋巴水肿 诊断
  • 简介:摘要在门控心肌灌注显像(GMPI)中采用相位分析获得简单的参数值来评估左室机械不同步性具有简便和可重复等优势,同时,其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GMPI相位分析的应用前景广阔,其研究和应用的主要方向包括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其他多种心脏疾病的早期诊断、帮助制定临床决策以及预测疾病的临床结局等。笔者对GMPI相位分析及其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心肌灌注显像 心脏再同步化疗法 冠心病 心肌疾病 相位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金纳米颗粒(GNPs)由于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放射性核素标记的GNPs可用于疾病的单模态和多模态分子成像,同时,利用所标记放射性核素自身的特点、GNPs自身的光热效应和放射增敏作用,或进一步负载治疗剂后,还可用于疾病的诊疗一体化。笔者对放射性核素标记的GNPs的制备及其在肿瘤诊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放射性同位素 放射性核素显像 多模态成像 金纳米颗粒 诊疗一体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ET/MRI对恶性胸腔积液(MPE)的诊断价值,并比较其与PET/CT的诊断差异。方法前瞻性收集2017年10月至2020年1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就诊的57例疑似MPE的患者资料,最终纳入53例患者,分别对其进行全身PET/CT和胸腔PET/MRI检查。评估PET/CT和PET/MRI图像的形态学特征,勾画感兴趣区(ROI),获取PET/CT和PET/MRI图像中ROI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计算出病灶的靶本比(TBR)。分析PET/MRI图像中胸膜的弥散加权成像(DWI)特征。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评价PET/CT和PET/MRI对MPE的诊断效果。结果53例患者年龄(62.8±1.7)岁,男31例。病理结果显示41例为MPE,12例为良性胸腔积液(BPE)。两组之间年龄、性别和吸烟史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ET/MRI显示胸膜病灶的SUVmax高于PET/CT(6.4±0.6比5.3±0.5,P<0.001)。PET/MRI的TBR高于PET/CT(2.2±0.2比1.8±0.2,P<0.001)。PET/MRI通过联合胸膜病变部位SUVmax和DWI等影像学特征对MPE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75.6%、100%、81.1%。而PET/CT联合胸膜病变部位SUVmax和影像学特征对MPE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5.4%、83.3%、77.4%。PET/MRI和PET/CT对于诊断MPE的曲线下面积(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934比0.873,P>0.05)。结论PET/MRI与 PET/CT在MPE中的诊断效率相当。但PET/MRI对胸膜病灶显示更高的SUVmax和更高的TBR,并具有特异的胸膜DWI影像学特征,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 标签: 胸腔积液,恶性 磁共振成像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
  • 简介:摘要使用检查点抑制剂的生物免疫疗法已发展成为一种有前途的癌症治疗方法,但免疫抑制剂治疗并非对所有患者都有效,而且还普遍存在严重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分子影像可以从分子和细胞水平识别肿瘤微环境中免疫检查点(IC)的表达,不仅有助于筛选出适合免疫疗法的患者,还可以监测肿瘤的治疗反应。笔者综述了分子影像在靶向肿瘤IC治疗监测方面的现状和最新进展。

  • 标签: 肿瘤 分子影像 免疫治疗 免疫检查点
  • 简介:摘要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但是由于缺少可信度高的生物标志物,导致其临床诊断极具挑战性。分子影像技术是将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现代医学影像学结合的一门新兴技术。近年来,分子影像技术在帕金森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能为帕金森病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依据。虽然关于分子影像在帕金森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研究结果日渐增多,但其临床应用仍不充分。因此,很有必要认识分子影像技术的研究现状,以及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更合理地利用这项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 标签: 帕金森病 分子成像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发射型计算机,单光子
  • 简介:摘要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FAP)是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的标志性蛋白,在90%以上的上皮癌中有高表达,而正常组织几乎不表达。因此,FAP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靶点。放射性核素标记的FAP靶向分子探针可用于PET或SPECT显像,尤其是68Ga-FAP抑制剂(FAPIs)PET/CT在临床上已显示出良好的前景,为肿瘤的早期诊断、精确分期以及放射性核素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此外,FAP在某些非肿瘤疾病也有高表达,尤其是与纤维化相关的疾病。该文将对放射性核素标记的靶向FAP分子探针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成纤维细胞 拮抗剂和抑制剂 同位素标记 发展趋势
  • 简介:摘要神经内分泌瘤(NET)是一种相对少见的异质性肿瘤。近年来由于诊断技术的提升,NET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随着分子影像技术的发展,核素诊疗一体化为传统的先诊断后治疗模式提供了全新思路。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NET患者,可以应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生长抑素类似物177Lu-DOTATATE,其既可发射γ射线用于显像,又可发射β射线用于肿瘤内照射治疗,将诊断和靶向治疗融于一体,还可实时监测肿瘤治疗效果。文章就NET的核素诊疗一体化应用进展进行介绍。

  • 标签: 神经内分泌瘤 放射性同位素 肽受体放射性核素治疗 诊疗一体化 177Lu-DOTAT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