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5 个结果
  • 简介:明清时期,文化艺术籍着生产的恢复与经济的繁荣,为社会各阶层的需要而提供自身,以适应社会中人们情感生活丰富内容的表现。在音乐领域,一方面是充分继承留存下来的丰厚古代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又不甘心沉醉于前代的典型。而是着眼于当代的文化意识。不断向社会推出新的艺术形式。俗曲小调在当时兴时而生,由地方市镇的民俗音乐活动中兴起并流播全国,直接从世俗社会的情感生活中摄取动力,其中虽然经常弥漫着消闲取悦的市民趣味,但却又呈现出情趣盎然、精细巧弄、风流潇洒的艺术风韵。社会音乐生活中最广大的基本听众——市民阶层,则是这一广泛展开的世俗音乐活动的直接参预者、促进者与承受者。与明清时期宫廷音乐的保守、停滞、僵化和徒有虚名的状况

  • 标签: 宫廷音乐 世俗音乐 社会音乐生活 音乐活动 音乐领域 市民阶层
  • 简介:文章从音乐学术史角度评价王光祈的《中国音乐史》一书,是"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科完成现代学术转型的第一本著作"。并从以"律、调、谱、器"为古代音乐史著述知识系统构成的主体框架;在专题研究基础上对古代乐律学知识有较为系统而深入的阐述;首次运用、借鉴现代音乐学研究方法和成果系统研究古代音乐;注重实证性研究,重视数理计算和乐器实物图像的提供这四个方面展开论述。文章认为就学科现代学术转型这一点来讲,王光祈对现代音乐学术研究方法的借鉴和运用、学术视野的宽广和新颖、学术成果的规范和严谨,以及所涉每个专题的深入研究等方面,都是其前诸学者无法相比的,并指出王光祈《中国音乐史》构建的古代乐律学史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已开始具有中国乐律学史最早、也是较为系统的理论形态。

  • 标签: 王光祈 《中国音乐史》 音乐学术史
  • 简介:本文认为,当《吕氏春秋》对“适”的概念从“行适”、“心适”、“音适”这三个方面作具体的概念界定时,就已经将一种认识音乐存在的思维模式(甚至文化模式)呈现在我们面前。从学理的角度看,其概念界定和区分本身,已经具备从“行为、形态、观念”三要素来认识音乐的理论特征,这正是“乐本体”思维模式在两千多年前的具体呈现。本文还认为,在《吕氏春秋》的天道自然观中,音乐的产生具有数理基础和物质基础这两个基础,并指出,《大乐》、《适音》诸篇中使用的“和”、“适”这两个概念,都是为认识和把握事物存在的内在规律和法则而设定的概念,具有不同以往的音乐哲学思维高度。

  • 标签: “乐本体”思维模式 吕氏春秋 秦汉道家音乐思想 行适 心适 音适
  • 简介:无论是中国美学史还是中国音乐美学史,其历史的叙述、阐发,能否仅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学说及音乐活动谈起?根据文献中记载的文字资料来进行音乐美学史的研究,固然是最主要的研究方式或途径,但是,历史生活中原本生动而鲜明的音乐美学思想或者说是审美意识,除了文献的记述,亦可通过对历史音乐活动的分析给以阐述。文献中某些零星的思想资料,反映的可能恰恰是某个历史时期具相应普道意义的审美意识,当然,记述于文献中的,比之于历史音乐活动中存在的,后者要远为丰富、生动的多,因此,了解人的历史音乐活动本身,是了解历史上音乐审美意识的重要途径,研究中两者的结合,无疑会大大丰富以往的美学史(包括音乐美学史)的知识。由综合的研究观念

  • 标签: 音乐审美 音乐活动 音乐美学思想 研究观念 中国音乐 乐以象德
  • 简介:关于中国音乐在历史上的传播与交流,在认识上,首先应从更宽的角度把握“多民族、大一统”这一基本历史文化特征,确定完整的“中华民族音乐”概念。本文的论述,涉及到中国音乐历史上传播、交流具有的“内外兼具”、“东西南北、共生共荣”特点,从“共生文化系统”的角度,分析在传播、交流中形成的“两大流向”及其特征:先西而后东的外部特征;由北而南、由南而北的内部特征。对于近代在中西音乐的传播、交流中形成的“双文化”现象,笔者一直主张文化建设是一种主动选择,无论是世纪初还是世纪末的今日,如何作出新的文化上的主动选择,都将影响到新世纪中国音乐的发展道路。

  • 标签: 中华民族音乐 共生文化系统 “双文化” 主动选择
  • 简介:本文认为,在中国音乐学术史研究领域,《吕氏春秋》是先秦及秦汉道家音乐学术思想研究的重点。在《吕氏春秋中》,先秦道家哲学思想与其音乐思想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重生"思想与音乐思想的联系;"太一"观念与"乐"之存在的联系;"周行""复归"观念与十二律相生、计算法则及"随月用律"实践的联系。《吕氏春秋》音乐诸篇的撰写及其观念,背后都有先秦道家思想作为支持。

  • 标签: 先秦道家 秦汉道家 音乐学术思想 吕氏春秋 重生 太一
  • 简介:《吕氏春秋》作为一部战国末期成书、被东汉高诱称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的古代宏篇巨著,全书体例先后设“十二纪”、“八览”、“六论”,计十余万言。“十二纪”中的“仲夏纪”设有《仲夏》、《大乐》、《侈乐》、《适音》、《古乐》诸篇,“季夏记”设有《季夏》、《音律》、《音初》、《制乐》、《明理》诸篇。其中《音律》一篇,先讲三分损益律十二律生律方法,

  • 标签: 三分损益 生律 再认 先秦 《吕氏春秋》 《仲夏》
  • 简介:本文就学术史研究的一般特点作学理性思考,从八个方面进行阐述。提出在学术史研究中,主要关注的,应是对学科基础理论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学术创新成果。学术理论的应用及效应。对理论应用价值的评价,也要有所关注。同时结合音乐学术史的研究对象,提出“果、流、变、评”“四象”并作相应的阐发。

  • 标签: 中国音乐 学术史 学理性思考 四象
  • 简介:魏晋时期文学家、思想家和音乐家嵇康(223—263)撰写的《声无哀乐论》,自问世后其思想向为历朝历代人关注。直至20世纪的近代中国,当人们在学习、研究了中国以及西方、东方的音乐美学思想之后,对《声无哀乐论》这一笔古代遗产的思想价值,不但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并且在对具有不同民族文化特征的音乐美学思想的比较研究中,看到了这一古代智慧的不朽。从其在思想史上的价值来看,《声无哀乐论》的思想,也为今天建设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音乐美学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参照。即使从今天中国音乐美学的学科理论建设来看,这部论著也从学理层面提供了至今看来仍然富于启迪、依然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认识成果。

  • 标签: 《声无哀乐论》 音乐美学思想 思想评价 民族文化特征 民族文化特色 学科理论建设
  • 简介:埙,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其本身就是脑与手创造的产物.埙产生于新石器时期的陶器文化中,其工艺制作本身,是当时生产技术进步的直接反映.由于人工的乐器制作,是扩大人的音乐审美听觉感知力的重要手段与途径,因此在埙的物化形态中,实际上凝聚着当时已经通过立美活动而建立起来的审美听觉心理形态,这是就埙的制作与运用中"脑与手的创造"及其实践的、美学的意义而言.从另一个角度讲,埙的研究,在一般的研究者那里,原本是用脑之事,但是在陈秉义那里,却在更高的层面上复归到"脑与手的创造",在一种努力恢复历史"原本的生动"中、或者说是在一种真正的实践研究中来研究埙,从而成就其研究的特色,因而以此为题作此书评.

  • 标签: 陈秉义 《古埙艺术》 辽宁画报出版社 书评 音乐史
  • 简介:在国际音乐学界,对中国唐代琵琶谱的研究、解读,以及根据译谱作音响的再现等方面的工作,主要是中日两国的音乐家做的多①.并且,就这个领域开拓性的工作来说,日本学者林谦三先生的、等书谱②,成为每一位中国学者开始研究唐代琵琶谱时必备的基础性著作.

  • 标签: 琵琶 五弦 音乐学 音乐家 再现 唐代
  • 简介:五、魏晋南北朝音乐学术活动1.《声无哀乐论》的音乐美学研究成果嵇康的《声无哀乐论》这部音乐美学著作的魁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其学术思想的独到与论证精密.因其思想的深刻,使得该书的见解不仅具音乐美学的意义,并且还具有更广泛的社会学意义.

  • 标签: 十二平均律 《乐志》 中国音乐 音乐史学 音乐学术 学术史
  • 简介:“人”与“艺”: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两种体系的存在与启示修海林序中国音乐教育以及相关的历史研究、中西比较研究等问题的讨论,除了常涉及到音乐上中西、古今、雅俗等问题外,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便是音乐教育体制的选择和建立。今天,无论在中国还是欧美或者其它文化区...

  • 标签: 音乐教育 蔡元培 音乐教育思想 中国传统 学校教育 中国音乐教育
  • 简介:<正>古乐的考察本身就意味着一种历史的追溯。曾经是绕梁不绝、动人情怀的古代乐声,早已不复存在,但是,人们仍然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或考核古谱,研讨声律,以求辨识音韵,重现曲声;或由今及古、逆向考察,从尚存的传承乐种中去了解那些远年遗响。

  • 标签: “解” 古谱 古乐 音韵 音乐研究 清商三调歌诗
  • 简介:<正>对有文字记载历史之前音乐形式美感特征的考察,是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史研究的必要组成部分,是探溯民族音乐审美意识之源的上作,在文献记载之外,溯本探源的工作并非无本可寻、无源可觅。在创造出文字、掌握语言符号表达能力之前,原始初民便已经拥有了比我们一般常识所了解的,要丰富得多的音乐活动。那些留存至今的原始乐器及其测音结果,以其文化的物化形态向我们展示了原始初民音乐审美

  • 标签: 音乐形式美 美感特征 音乐审美意识 中国音乐美学 音乐活动 原始初民
  • 简介:<正>理论研究应立足于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建设。从过去的历史来看,“文革”十年可以说是历史上“左”倾思潮泛滥的十年,而改革开放以来的十多年,也促使我们对我国当代音乐文化的发展、音乐基础理论的建设进行深刻的反思。这两个阶段都为我们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值得重视的经验和教训。这也迫使我们来思考这些问题。展开理论上的争鸣“评价和认识历史上极“左”倾向对理论建设的危害,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建设今天的音乐基础理论,也要避免“逆反”到违背、忽视一些艺术发展的基本规律。

  • 标签: 认同 评论文章 文革 人性 音乐评论 音乐基础理论
  • 简介:<正>人类的音乐艺术在不同地域、民族的历史发展中,都会关心和触及到一些基本的美学问题,如音乐的谐和、模仿、情感问题以及音乐的教育、伦理、治疗等功能。而这些恰恰是中西古代音乐美学思想中所共有的东西。古希腊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同中国先秦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一样,都为各自的历史发展提供了最早的、系统的、影响甚为深远的思想资料。我们

  • 标签: 音乐美学思想 思想概述 不同地域 音乐艺术 节奏 情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