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试点背景下“书证融通”的智能制造单元维护课程改革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08
/ 3

 1+X证书试点背景下“书证融通”的智能制造单元维护课程改革研究

黄书贤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武汉开放大学),湖北省武汉市,430205

(一)课程改革实施背景

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下称《方案》)提到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 + 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即 1 + X 证书)制度试点,为落实《方案》,教育部还将进一步完善“双师型”特色教师队伍建设制度。将研制《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建立健 全分层分类的职教教师专业标准体系,明确新时代“双师型”教师素养的国家要求,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准入、任用管理制度。1 + X 证书制度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重要内容和重要创新,对于进 一步促进和推动新时期下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及其人才培养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1 + X 证书制度是新 时期职业教育发展取向的一种自我调适,1 + X 证书制度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与空间。

(二)课程改革前期筹备

结合1+X智能制造单元维护考证考点内容,以盘轴类零件的智能制造单元加工任务工作过程为导向,围绕智能制造单元的运行与维护开展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智能制造单元的装调与维护的一般方法与流程,掌握智能制造认知与数控机床基础,熟悉零件建模设计与加工技能、熟悉PLC组态与基本控制方法,掌握智能制造单元设备通讯连接方法、熟悉MES系统的联调和设置、产线联调操作,提升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思维能力,浸润安全、规范、高效、精益求精、工匠精神。

1) 明确目标,精准定位

职业院校课程体系普遍是在传统的以就业为导向的思路下建设的,忽视了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和学生知识、能力的拓展,不能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多方向和持续性发展提供支持。这些课程的设置更多地考虑了特定专业职能岗位对职业能力的需求,对学生多方向职业能力发展所需要的基础构建则考虑不足。因此,在 1+X 证书制度试点过程中要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精准定位,在书证融通指导下,以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在为学生夯实学历教育能力、素质的基础上,为学生知识、能力拓展和终身学习提供支持,创建适合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2)调研论证,构建课程

目前,我国的1 + X证书制度试点才刚刚开始。专业核心课程重构是对原有课程体系的改造和完善。是存在一定风险的。为了稳妥、有效地推进专业核心课程重构,在深入研究1 + X证书制度相关政策、文件的基础上,还要结合试点单位专业建设基础、教育教学条件以及原有课程体系等。试点院校相关专业在进行充分调研和分析论证自身条件的基础上,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标准及要求。从智能制造专业课程矩阵中选择专业课程组成专业核心课程。将选择组合的专业核心课程名称、基本内容、课时、选择依据等基本信息写成专业核心课程开设报告,组织校内外专家对专业核心课程开设报告进行研讨、审核。同时与证书考评组织沟通交流,为课程设置提供支持,最后形成基于书证融通的专业核心课程。

2019年,国务院发布“职教二十条”以来,契合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的“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以下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已成为引领高职院校“双高”建设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智能制造机械类专业如雨后春笋在职业院校新专业建设中层出不穷。2020年,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对286所高职院校进行调查,其中195所开展了智能制造机械专业(群)建设,我校开展的调查同时表明,中职院校也不断向智能制造专业聚焦,职业教育中一大批承载着人才培养任务的教师亟须转型,建设智能制造单元维护1+X师资培训项目刻不容缓。

3)1+X 证书与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融合系统设计

机械工程学院成立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小组,成员由机械工程学院院长、教学副院长、教务科科长、教研室主任(书证融通负责人)、骨干教师等组成,负责学院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方案制定、组织与实施等,明确职责任务,确保课证融通教学改革、考证的培训及考核等试点工作顺利推进和正常运行。专业(群)负责人要根据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教育部专业教学标准要求,结合区域行业企业实际需求, 将证书培训内容适度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统筹教学组织与教学实施,深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组织编写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校本教材,提高教材的适用性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灵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可以通过培训、评价使学生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也可探 索将相关专业课程考试与职业技能等级考核统筹安排,同步考试(评价)。相同或置换课程以职业技能等级考试为准,其考试成绩同时作为学历证书中的课程成绩,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三)课程改革具体举措

1)对接 1 + X 证书师资需求,校企合作,强化教学团队能力建设

本次培训与智能制造行业优秀公司合作,依托武汉市特色实训平台、本校的智能制造生产性实训基地,以企业真实的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融教、学、做为一体。开展团队教师实训指导能力和技术技能专项培训,实现“双元”育人在产教融合的基础上,教师团队培训突显“跨界属性”,拓宽教师专业发展通道,培训内容突显“需求诊断”,立足学校与教师需求,实施灵活、多样、个性化培训。通过项目合作开发,将企业开发项目带入到实际教学过程中,融入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的多个环节中。

为积极贯彻落实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在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下,我校建成了公共实训平台1+X技能培训中心,其中智能制造单元维护实训平台共计6套,可满足智能制造单元维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初级、中级、高级培训及考核。

2)课程方案转化落地规划行动

本次培训对象为本校智能控制技术专业和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大三学生,培训内容包括理论和实操两部分(见表1),时长共计64课时。培训目标旨在使参训学生了解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动向、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岗位(工种)职责、操作规范等内容;掌握关键技术技能应用、具备智能制造单元生产试运行与调试及故障诊断与排除的能力;掌握先进的职业教学方法,提高实施课程改革与专业建设的能力,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智能制造单元维护1+X职业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落实,深化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

表1考证培训具体安排

项目

任务内容

任务目的

课时

项目一

智能制造认知与数控机床基础

1.智能制造大国工匠概念

2.智能制造主要应用

3.典型智能制造单元各模块功能作用

4.数控机床基本知识

5.数控机床操作面板介绍

6.数控机床坐标系认知

通过本项目的任务作业,学生掌握智能制造认知与数控机床基础,为后续任务的完成打下基础树立学生技能报国的使命担当

实操

4课时

项目

工业机器人编程

1.工业机器人手动操作方法

2.工业机器人手动操作实操

3.机器人程序新建及加载方法

4.机器人运动指令编第程

5.机器人 I/O 指令编程

6.机器人延时指令编程

7.工业机器人编程实践

通过本项目的任务作业,学生掌握机器人编程及操作,完成智能制造单元中机器人的抓取及搬运任务。

实操

6课时

理论

6课时

项目

数控机床基本操作

1.数控机床手动操作方法

2.数控机床对刀基本方法

3.数控机床对刀基本操作实践与加工

通过本项目的任务作业,学生掌握数控机床操作与对刀方法,提升学生加工单元的综合技能。

实操

6课时

理论

6课时

项目

零件建模设计与加工

1.编程软件基本讲解,绘图指令使用,建模程各模块的使用

2.刀路编制,刀路模拟仿真,后处理的使用

3.现场上机加工

1)加工刀具,量具,夹具准备,对刀操作

2)根据工艺顺序,依次传输程序加工

4.劳动教育

通过本项目的任务作业,学生掌握零件的自动编程与加工技能在实操中融入劳动教育。

实操

10课时

理论

6课时

项目

智能制造单元设备通讯连接

1.PLC 与机器人通讯与连接

2.PLC RFID 通讯与连接

3.通讯与调试实践

通过本项目的任务作业,学生掌握PLC与机器人的PROFINET 通讯设置,能正确设置参数,实现变频器远程启停、频率调节等功能。

实操

6课时

理论

2课时

项目

PLC组态与基本控制方法

1.PLC 软件基本操作方法

2.PLC 软件组态方法3.PLC 基本编程指令讲解

4.PLC 功能模块指令讲解

5.HMI 触摸屏界面程序设计方法

6.通过 HMI 数控车床自动门控制方法

7.通过 HMI 数控车床卡盘控制方法

8.摄像头吹气功能编程

通过本项目的任务作业,学生掌握智能制造单元维护中PLC控制系统的装调方法、HMI的显示器设置,能正确设置参数,实现逻辑控制、摄像头吹气、HMI显示等功能。

实操

8课时

项目七

智能制造加工单元操作

  1. MES系统的联调和设置
  2. MES软件生产运行操作与监控

3.产线联调操作

掌握智能产线联调操作

实操

4课时

总学时

64

在理论学习模块,为大家开通了线上学习训练端,分为顺序练习随机练习、考点练习,同时会将每次练习的错题收录,便于反复查阅和巩固。

3)多元化考评方式,助力创造性人才培养

针对智能制造单元维护课程,抽丝剥茧分析,制定出周密的考核评分表,评分表考评细致全面。考评中结合理论和实操总成绩进行核定,理论50%,实操50%,总分达到80即为合格。邀请企业导师和机械学院教师共同评分。

同时,申请“1+X”证书制度下机自专业毕业设计改革项目并获得立项。经分析,1+X《智能制造单元维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内容和技能大赛竞赛内容高度重合,将技能大赛的项目设置、考核内容、赛项评分标准等要素融入到毕业设计实践改革中。参加毕业设计试点改革项目的学生,可进一步开展1+x智能制造单元维护证书培训及考核工作,成绩优异者参加智能制造应用技术职业技能大赛相关赛项。

通过“岗课赛证”融合的方式,以职业技能竞赛为载体实施毕业设计实践改革,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以赛促教。目前,智能制造应用技术职业技能大赛每两年举行一次,面向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开展装配钳工和维修电工两个赛项,主要培养参赛选手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智能传感与控制设备、智能检测与装配等智能制造关键技术。

1+X 证书背景下“证融通”改革的成效

1+X教学实训基地已改造建成,包括智能制造单元设备和智能制造仿真实训设备各6套。积极组织教学团队参加制造单元维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线上、线下师资培训,6位老师获“1+X”考核师证书、6位老师获培训师证书。本专业教师团队经相关培训考核后,已有12位教师获得培训讲师证和考评员证书,能够胜任该证书的相关教学、培训、考核认证等工作。2022年10月,共有33名学生参与首批1+X证书培训和鉴定考核,其中24名学生通过考核并取得1+X《智能制造单元维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级)。

1+X 证书背景下“证融通”改革的总结与反思

本次1+X证书考评工作圆满落幕,建立和实行“1 + X”证书制度,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职院校应该抓住机遇,积极探索智能制造单元维护课程的建设,培养真正适合市场需求及机械行业需求的智能制造技能人才。为此我校需要对原有的课程设置进行重构和优化,构建全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体系,致力于证书型课程的建设,实现“1”与“X”的内在融合与贯通,满足社会、用人单位、学生等多方的需求与关切。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与适应性。国家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启动和实施 1 + X 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是改革和重构复合型技能技术人才培养和评价模式的重大举措,对于缓解目前结构性的就业矛盾、拓展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以及推进 职业教育现代化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