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激励性评价的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08
/ 2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激励性评价的策略研究

师会萍

太原市第三实验中学校  山西省太原市  030031

摘要:激励性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指导和反馈,是教学的动力和保障。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激励性评价是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等进行的系统的、多维的、动态的观察、分析、判断和反馈,以促进教师的教学改进和学生的学习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挖掘激励性评价的潜在育人价值,将评价融于教学过程之中,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并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激励性评价策略研究

引言

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数学学习效果有更加全面的掌握,进而对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的教育教学方式进行及时调整,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一定的激励效果,开展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促进数学教学成效的增强。

1“双减”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要求

“双减”政策重塑了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旨在基础教育回归本职,通过提高教学效率和优化课业形式,消除家长育儿的焦虑,从而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但根据笔者的工作情况和调查,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存在方法单一和模式僵化等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的参与热情。所以,广大教师要聚焦课堂存在的问题,立足实际,紧密围绕“双减”政策,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提质增效,真正为学生减轻负担。首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原则。教师要明确认识到学习的本质是学生自主学习,而教师仅仅充当领航者和引导者。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组织教学资源,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案,从而保证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避免千篇一律的教学方式影响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其次,要不断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课堂才是学习的主阵地。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归课堂,充分发挥课堂的主阵地作用,把问题留在课堂解决,避免学生因课后没有教师指导而学习困难。最后,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消除学生对知识的陌生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为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提供空间。

2小学数学教学问题

2.1盲目使用现代化媒体

课程设计需要结合本节课程的具体内容,教师应加强对信息技术的有效使用,真正实现课程内容的信息化发展,同时关注教学活动的时效性。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个别教师将其重点放在了课件的制作上,忽视了正式展开教学之前的备课环节。这样的教学方式,师生之间无法进行探索及交流,学生的思维无法得到有效启发,教师未能结合本节课程的具体教学需求,导致信息技术被盲目使用,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也无法发挥应有作用。

2.2评价语言与教学理念的相悖

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所采用的评价语言与我国当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要求是相悖的。一方面,模式化的评价语言无法清晰地反映数学课堂的教学方向,也就无法反映数学学科课程的教学结构;另一方面,当前的评价语言无法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甚至可能会为学生带来不必要的学习困扰。这与当前的减负、提质理念都是相违背的。

3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激励性评价的策略

3.1树立全面的激励性评价观念

教师观念是一种主张,它会影响个体对于接收信息和经验的筛选、认知和解读,进而影响到教师的行为。计划行为理论认为观念可以预测行为,也就是观念是影响教师教育行为的重要因素。树立全面的激励性评价观念,对于有效地应用激励性评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要使激励成为一种更为合理的教育方式,必须以正确的激励性评价观念指导。在有爱的教师眼中,学生一定是“发展中的人”,看见学生的进步,既能赞赏和鼓励,同时也可以提出有远见的提醒;在发现问题的同时,能够给出相应的建议,期望能使学生有所领悟和调整。

3.2丰富激励性评价的方式

如何运用艺术性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激励学生,并把对学生生硬的评价转化成有温度的劝告,这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如果教师的激励语言极具魅力,产生的课堂气氛一定非常的幽默风趣,它带给学生的激励不是短暂的,更是长久行为的变化,从而促使学生更愿意接受教师的建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价离不开教师的体态语言。恰当使用体态激励,会收获立竿见影的效果。教师可以通过主动拉近身体距离来增进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讲课的时候,不要一味地停留在讲台上,给学生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而是要来到学生的中间,弯下腰、伏下身子,倾听学生的声音,在这一过程中,加以微笑和赞许的目光,营造一种亲密和谐的心理氛围,对学生形成一种体态激励,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掌握他们学习的进展情况。

3.3凸显评价语言激励性,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自信

事实上,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使用评价语言,通常都是为了给予学生鼓励,为学生提供数学学习的动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应当凸显评价语言中所包含的激励性,尽量采用正向的、积极的语言来与学生进行互动和沟通。譬如,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可以将问题拆分为几个不同的问答阶段,当学生顺利完成一个阶段的回答后,教师就可以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进而引导他们进入下一个问题的回答和探索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体验到自身数学学习的成长和进步,从而增强个人在数学学习方面的信心。值得注意的是,凸显评价语言的激励性,并不是要求教师夸大对学生的肯定,而是应当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给予他们正向的学习反馈。

4“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实施原则

4.1以生为本原则

在“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为实现减负增效的教学效果,首先需要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即教学活动中明确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保证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有效掌握。因而,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无论是课堂上还是课后都要与学生多互动、多谈话,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做好教学指导和思考引导,帮助学生习得知识、学得技能。另外,教师要意识到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在数学基础、数学学习能力和兴趣等方面存在差异性,同一教学形式下学生所给出的学习结果反馈是不同的,有些学生能轻松接受,而有些学生则感到有挑战性,甚至导致学习压力的产生。因而,教师就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制订合适的学习计划,进而让每个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能有所收获,获得学习满足感。

4.2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认真投入学习通常是以兴趣为驱动的,这样学生才会学得开心、学得轻松,减轻压力和负担。因而,“双减”背景下,教师应坚持趣味性原则,积极了解学生的兴趣,将其融入数学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魅力,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探究动机,从而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数学教学活动中,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激励性评价,教师本身要先认可这种评价方式的应用价值,认识到终结性评价中的不足,提升评价体系和指标设置覆盖的全面性,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对其作出客观、真实的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设计的优化和调整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曾继耘.由甄别选拔到促进发展:学生评价改革的方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9):20-23.

[2]张志红,李凌艳.教师评价观念:内涵、与评价实践的关系及其差异性[J].中国考试,2022(4):1-2.

[3]夏真希.基于新课标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J].新教育(海南),2023(17):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