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乡村群众体育力量,赋能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

/ 2

汲取乡村群众体育力量,赋能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

沈傲立1,林长地2

  1. 福建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数学学院,  福建理工大学体育教研室, 福建省福州市 350000

摘要:以村超为代表的群众体育赛事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群众体育传承发展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必要性与可行性。随后从文化强国战略视角下分析了群众体育的包容性与生命力,顺应了两个结合的需要,最后总结了群众体育对地区发展的有效经验在于凝聚合力

关键字: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群众体育两个结合

2023年6月2日文化传承座谈会会议精神中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以中华文化伟大复兴为支撑和表征,群众体育作为民生之本,是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1]
   “村超”是村民自发组织的村级运动赛事,它吸引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加入赛事的狂欢盛宴,纵情享受“草根”“土味”带来的快乐,这已经超越了体育的范畴,成为了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一、群众体育助力体育强国、文化强国的典型案例

贵州榕江县群众体育的品牌赛事——“村超”,因其纯粹的体育精神、浓厚的乡土气息、独特的民族风范而广受好评,赢得各类媒体的热烈追捧报道,截至目前“村超”相关内容在全平台综合浏览量超485亿次,是极具研究价值的典型案例。“村超”集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首先是民族种类多,村超现场苗族、侗族、水族等少数民族各类语言交响,全国各地乡音各异;其次是民族节目多,有侗族大歌、芦笙、摆王木鼓、齐跳多耶等民俗展演活动,在球场上炫起的多彩民族风;最后是民族文化载体多,赛场内外到处是琳琅满目民族服饰、土特产品、美食等展示的大秀台,火热的现代足球与传统民族文化完美融合、交相辉映。

二、村超之前中华文化传承现状与赋能中华文化后产生的变化

2.1传承中华文化遇到的现实困境

此前中华文化传承的方式有一定局限性,以常州市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情况问卷调查的结果反馈为例,青年群体如90后、00后占据问卷主体的38%,79.45%的被调查者对中华文化充满兴趣,然而59.84%的群体获取途径只是通过网络媒体了解,受众基础主要依赖于线上娱乐平台和校园课堂,线上平台传播形式主要为短视频,互动性不足,线下课堂的内容僵硬且承载着应试压力,感染力欠缺[2]

2.2村超赋能中华文化,激发传承活力与发展动力

(1)群众体育的重要性

中华传统文化如琴棋书画强调文艺,思辨静修,回避身体运动,且有参与和鉴赏门槛,难以广泛传播。而群众体育将中华文化寓之其中,让百姓闲暇之余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能够规模性传承。

群众体育传播健康观念,宣传科学,移风易俗,建构积极向上、生气勃勃的乡村面貌,将中华文化深植乡村群众文化的土壤之中生根发芽,既推动了全民健身向纵深发展,也较好实现了地方特色文化宣传。

(2)群众体育的必要性

中华传统文化中较早的归类为十艺,即琴、棋、书、画、礼、乐、射、御、书、数,然而继承和发展的寥寥无几,归根结底是因为封建社会中百姓所不能企及,而群众体育的特点就是门槛低、易学易演,组织多样,积极健康广受好评。尤其“两个结合”强调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即与群众百姓具体需求相结合,无论是何种文化活动,关键就在于群众是否乐于接受、主动参与、积极组织,并主动继承和传播。

村超从贵州榕江一地爆火后,在2023年5月获国家体育总局支持,将赛事升级为“和美乡村足球超级联赛”,吸引全国200多支队伍报名。足以证明,人民群众源源不断的力量可以通过群众体育赋能中华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永葆青春活力。

三、群众体育与文化强国融合发展的内生逻辑

3.1 群众体育遵循文化强国战略大方向

卓越的体育人才成就体育大国,而深厚的群众体育基础必然孕育体育强国,体育大国强调竞技性,而强国更注重文化性。

中华优秀文化具有凝聚社会成员共识、保持社会成员认同、促进意识统一的功能。《礼记·王制》有言“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治理理念,可见构建适宜的文化环境可以推动文化发展,从而达到强国于文的作用。体育总局印发了《2023年群众体育工作要点》的通知,从政策上加强了对群众体育的投入和重视,为全民健身、健康中国提供保障。 

因此,群众体育文化也已成为了中华文化传承和传播的 “压舱石和定风珠”,文化强国的“生根落地”也需要群众体育来造壤培根,实施有效吸收、文化动态优化、本土化演绎[3]

3.2群众体育走出去构建文化强国自信

文化强国的深入建设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走出去,为世界所认可,但同样面临外部文化冲击下被裹挟的风险,坚定而包容的文化内核就显得尤为重要。村超对足球运动进行本土化、群众化、乡村化吸收改造,不因条件简陋而被埋没,反而焕发出强大的活力,它呈现的是淳朴的村民、草根的球赛、土味的奖品,带来的却是火爆的场面,它打破了地域隔阂与文化差异带来的刻板印象,在东西方体育文化的碰撞过程中,完成“异文化”的吸收及“本文化”的创新发展,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凸显乡村文化助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见识了多姿多彩的乡村文化和民族文化,见识了中国乡村的诗意与现代,看到了群众体育所呈现的不一样的中国

[4]

五、群众体育传承中华文化过程中有效做法

5.1凝聚力量,精准保障

中华文化的根在群众,做好群众体育的后备保障则尤为重要。根据我国统计局公布的2023年度城乡居民收支主要数据表明,乡村人口在教育文化娱乐方面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1951元,远远低于城镇人口人均的3589元,群众体育要在乡村持续繁荣,必须充分整合资源,集中保障硬件设施。尤其在各级联赛的规模扩大之后,势必会有场地设施、裁判等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需要提前谋划,借助各级体育部门、协会等组织力量,储备人才并增加资源供给。

5.2  协同管理,政通人和

群众体育的赛事涉及到安全、交通、餐饮住宿等个方面保障群体,以往是由政府“包办传承”,而社会各界参与的意愿不强,渠道不畅,文化传承成了政府的自娱自乐、自拉自唱,原因是未形成全社会的合力,所以要协同多方共同治理。“村超”从球员到裁判员都是当地村民,保证了乡村赛事的原汁原味。协同政府办好活动,服务好外地游客,自发维护好秩序,做好环境卫生,上下齐心,内外团结,共同维护政通人和的局面。

结束语

村超还在继续红火,更多适合中国国情、顺应群众意愿的乡村群众体育赛事也在孕育。开展群众体育来传承中华文化,移风易俗,塑造千千万万个具有新时代人文气息的和美乡村,汇聚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澎湃文潮。

参考文献

[1]赵信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D].山东大学,2022.DOI:10.27272/d.cnki.gshdu.2022.000369.

[2]李跃进,郑秋娟.理工类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现状研究——基于江苏常州三所高校问卷调查[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8,29(02):83-86.DOI:10.16219/j.cnki.szxbzk.2018.02.018.

[3]敖文杰,马思聪,康琳娜等.民族传统体育与“文化强国”的共生机制及融合理路分析[J].四川体育科学,2023,42(01):1-5+18.DOI:10.13932/j.cnki.sctykx.2023.01.01.

[4何星亮.“文化自信”理念的形成及其意义——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体会[J].民族研究,2021,(02):3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