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习近平法治思想教学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23
/ 3

《军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习近平法治思想教学研究

杨茜如

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摘要:《军人思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军队院校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部分的教学是培育青年学员提升法治素养的重要环节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这一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三进入”,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课程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法治部分教学应明确教学目标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向素质培育转变;充实教学内容,架起法律知识与法治观念之间的桥梁,科学完成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丰富教学方法,使学员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联系实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践行

关键词:习近平法治思想;军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依法治军是实现新时代强军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中的重要环节。观念是行为的先导,依法治军从根本上取决于广大官兵法律意识的高低、法治观念的有无。而法律意识的生成和传播,法治观念的培养和扎根,法治教育无疑是最重要的途径和最基本的方法。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即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实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新时代下,国家对革命军人提出了更高的使命要求,学员不仅要强化思想道德修养,而且要努力提升自身法治素养,以完成强国强军的目标从理论层面多维度多角度深入探究习近平法治思想,并从课程层面探索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军人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全过程,是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提炼与贯彻,也是军校教育深入宣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应有之义。

近期,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成功召开。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召开5年来,思政教育一体化已经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共识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本门课程法治部分的教学依然存在很多困境。一方面,学员法律基础整体薄弱,中小学阶段接受的法治教育情况参差不齐。根据授课反馈来看,多数学员未能达到大学生法治素养平均水平。教员需兼顾基础法律知识与基本法治理念,既不能像法律专业授课般具体细致,又不能脱离具体知识使法治成为“空中楼阁”,教员在把握平衡之间存在难度另一方面,法律基础部分的教学侧重于理论讲授,教学形式较为单一,课内课外实践活动不足,使得学员在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较弱,参与度不够。同时,课堂之外,院校对以法律基础课为核心的法治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形成相应的配套体系。这些困境与不足,需要探索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加以调整与完善。

明确教学目标从通识课程到素质培育

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本门课程的教学,首先要在教学目标上做一些调整,实现目标维度转变与提升。既要扎实完成通识课程的教学任务,又要在教学环节中层层推进切实完成法治课程对军队院校学员素质培育的目标。通过习近平法治思想对《军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引领,将教学内容进行重塑、深化、拓新,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教学的重难点、授课内容增多与学时少的平衡,实现讲准、讲透、讲实、讲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教学目标。

(一)掌握法律知识,建立法律信任

知识普及是法治教育的基础。在法治部分教学中,初步目标就是让学生掌握基础法律知识。对一部分学员来说,是唤醒他们在中小学阶段学习过的法律常识,对另一部分学员来说,是填补他们中小学阶段法治教育的空缺。缺少法律基础知识根基,法治观念的培养就不够扎实。但是,在大学阶段,法律知识的传授也与中小学阶段有很大差别,要更注重法律规定内里的法理本质。教材第七章“学习法治思想 提升法治素养”第一节“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中“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部分为例,单纯地给学员们讲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学员可能难以理解,但是从具体的立法程序讲起,讲党是如何领导立法,人民是如何参与立法讨论,将这一过程呈现出来,就会使学员们有更为直观的感受。只有讲具体的法律内容,把现实的法律实践展现在学员面前,他们才能逐步建立起对法律的信任,摆脱法律“不接地气”、“束之高阁”印象。

(二)确立法治观念,养成法治思维

军校学员一入学,就接受了严格的军事素养训练。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一言一行不逾矩。与地方高校相比,学员天然的纪律性使得他们在接受法治教育时更为容易。但是,入学初期,学员的纪律意识往往具有被动性,遵守纪律的动机往往出于忌惮或其他各种外界因素。事实上,任何人做任何事,都以一种观点为依据,以该观点作为行动的理由投入全部行动力量[1]法治部分课程需要在学员心中点燃法治观念的火种,让他们理解法纪背后的深层次内涵,使得纪律观念与法治观念相互交融,变被动纪律遵守为主动法治实践

法治观念通过对法律相关知识和信息进行组织创新而获得,法治思维是在法治观念形成的基础上由行为习惯逐步形成法治思维是当代军人必须具备的素质。军队院校的学员,毕业后大都被分配至各级军事单位,

未来将在单位中担任重要岗位,良好的法治思维是其胜任工作的重要素质法治思维,意味着规则意识,遇到问题找“条令条例”、“法律法规”,在规范的红线中行动。摒弃“遇事找关系”、“逢难托熟人”的传统陋习,使清正之风气在军队中畅行。

(三)树立法治信仰,形成法治人格

法治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塑造法治信仰。信仰是指对一种理论或学说极度信任、依赖和尊敬,并且用它来指导自己的行动,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归属感和心灵上的满足与安宁[2]著名的法学家伯尔曼说过: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他将形同虚设。随着社会多元化思潮的涌现,青年在成长过程中将面临更多的价值选择,难免会产生各种困惑法治部分教学中,教员要帮助学员更好地理解军人职业的本质,更好地体会国家与人民、军队与人民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思考正义与公平的价值。当法治成为一种信仰,当法治成为性格的一部分,人是很难变质变坏的,可以经受起更多的考验与风波。近年来,军队中发生的一些军人“卖密泄密”、“违法乱纪”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因为他们不懂纪律法令,而是他们对法律缺乏敬畏,有侥幸之心。拥有法治信仰,形成法治人格是当代革命军人走好军旅人生的重要保障。

、充实教学内容,从法律知识到法治观念

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是对教学内容的充实和优化,使得宏大的法律体系、海量的法律知识为思想政治教育、法治观念培育所用,完成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通过梳理并融入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大意义、理论体系、基本精神、核心要义和科学方法,引导学员确立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增强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强国而奋斗的政治意识、理论自觉和实践定力。增强军校学员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其分析复杂现象、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

)以马克思基本理论为思想统领

本门课程作为军队院校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组成,必须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为授课思想统领。法治部分的教学,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用习近平法治思想统领“全局”并在此基础上对其中的重点内容予以强化。根据课程安排,教员要及时将党的各项理论创新成果转化为相应的授课内容,切实做到“三进入”。结合军队院校特点,重点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基于建党百年的时间节点,引入我国立法进程和法治实践中的历史片段与故事,启发学员思考党在国家法治进程中的重要领导力量,引导学员珍惜当前法治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果,展望国家法治发展的光明前路,并自觉成为我国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中的实践者和推动者。

“中国特色”为教学底色

习近平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发展道路和正确方向。法治部分的授课,要始终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基本框架,突出体现“中国特色”。在讲授我国宪法法律制度时,可以将我国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国家“三权分立”制度进行对比研讨,结合全球疫情时代下我国凸现的制度优势实景,使学员对宪法法律制度有更深刻的理解,强化学员“四个自信教员要结合最新的立法、执法、司法等方面调整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实,使学员感受到国家法治系统的动态发展。在最新的宪法修订内容中,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宪,强化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阐述监察委员会这一新设国家机关的性质与运转。最新的《民法典》修订,突出民事法律制度的纵向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一脉相承,强调国家从法治层面对公民权益的各项保护。法治课上,讲好我国的法治故事。

(三)搭建法律知识与法治观念之间的桥梁

充实教学内容,搭建好课程法律知识向法治观念转化的桥梁。现实教学中,法治部分在教材中所占体例较小,内容过于精炼,且政策性表述偏多,知识性内容偏少。军队院校最新版教材《思想道德与法治》(2023版)已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内容编入其中,实现了教材的更新。本课程原来使用的教材是2018年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部署要求编写的,新教材将原教材中法律基础部分七、八、九章合为一章,即第七章“学习法治思想,提升法治素养”。体例的调整和知识的概括,使得法治内容与思想道德内容在数量上“相差甚远”。新编教材逻辑为:法律概念—法律体系—法治体系—法治思维[3]。此编订更符合我国法治系统的架构,也更符合学习的基本规律,使学员有“见森林又见树木”的学习视域。但是,由于教学内容的简练,教员需要根据教材框架组织拓展教学内容。由此,才能使学员在学好法律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基本的法治观念。

、丰富教学方法,从理论掌握实践武装

教学内容的呈现需要依托好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形式,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相应的内容讲授,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学方法要以学生的学习状态为前提进行设置,研究军校学员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探索适合学员学习生活的建设性可行性对策措施。

(一)以问题为导向展开教学

法治部分课程在本课程中所占课时不多,教员想要全面讲解法律体系是不现实的。如何最大程度引发学员学习法律的兴趣、提升学员“遇事找法”的思维,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从问题出发展开教学。这里的问题,可以是学员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涉法问题,可以是社会中一些引发争议的问题,也可以是一些涉及价值观分歧的思辨性命题。以问题为导向,让学员置身处地思考,进而导入具体的法律知识学习。在问题的选择上,着眼处和熟悉之处例如法律概念的讲授,可以提出“道德与法律的区别是什么”之问从学员们更为熟悉的概念入手,引出法律的概念对于部门法的讲授,可以收集学员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产生的法律疑惑进行教学内容的补充重点关注与学员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例如针对学员之间可能发生的口角争吵问题,讲述《民法典》对于公民人格权的保护,重点提示学员在各类生活情境中如何保护自身权益不侵犯他人权益在问题的展示上,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例如翻转模式,让学员设置问题进行阐释;情境模式,让学员组织内容进行表演等。

(二)以案例为基础提升思维

案例是法律最生动的表述,案例教学是法律课程中最具吸引力的授课方式之一。尤其对于非法学专业的学员来讲,引入案例可以使其快速进入法律之门在选择案例内容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从多角度筛选。可以选择人类法学发展史上的经典案例,例如聚焦人性弱点与法理辨析的“洞穴奇案”、“电车难题”关注普遍规则与个案正义的“狐狸案”、“<纽约时报>案”;探究现实真相与程序正义的“辛普森杀妻案”等。这类案例的探讨,很难有标准答案的出现,教员需要正确引导学员,强化其思辨能力,正视道德与法律的价值。可以选择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案例,例如引发社会化道德与法律讨论的“南京彭宇案”,“4.14辱母杀人案”;法治发展进程中冤假错案及平反案例“呼格吉勒图案”等。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要贯彻教员主导、学员主体的学习原则,教员要用主流正向观念引导学员,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同时要给学员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阐释、辩论、总结,强化学员法治思维与法治能力。

(三)以实践为平台促进成效

法治部分课程教学要以实践为平台,积极导入各类课内课外实践活动。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在具体的实践中,学员能更好的地理解法律的价值与现实意义,从应试学习实践学习转变。课内实践内容的设置,要结合军队院校特点,体现出备战打仗的军事性,要密切结合学员所学专业,使专业知识与法律知识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例如外语类专业学员举行宪法宣传日活动,可以组织学员搜集和翻译所学专业国家宪法的具体规定,与我国宪法进行对比性学习与展示。组织学员进行外国的法律案例辨析,鼓励学有余力的学员参与全国大学生辩论赛等。课外实践课程的设置,要充分利用好院校所在地的司法资源,组织学员到法院、检察院、纪委检察部门、监狱等进行学习,了解法律在社会体系中的运行。建立常态机制,邀请社会法学专家、优秀律师、部队高级或一线纪委专家到校内开展专题讲座

四、结语

党中央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治军的文件精神为指导,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大意义、理论体系、基本精神、核心要义和科学方法,提炼融入至《军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并进行重点、难点详略得当、繁简有度地设置,重点梳理好法律知识传授与法治思维培养之间的关系,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遵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基本原则,遵从法律专业学习的基本规律依此,学校、教员、学员将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本门课程的完善,为军队院校法治教育打好坚实基础。


[1] 约翰·杜威:我们如何思维,伍中友,译。北京: 新华出版社,2010年。

[2] 范丽:《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从法律知识、法治思维到法治人格》,2021年第1期。

[3] 张文雯:《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法律基础部分的教学思考》,2020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