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7
/ 2

高中历史教学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措施

缪妍

江苏省滨海县育才高级中学

摘要: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与历史思维是广大教师需要探讨的问题。时空观念作为历史核心素养之一,为学生历史思维的构建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探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策略,能提升课堂教学实效,促进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教学;时空观念

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发生与发展都与特定的时间、空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认识历史,能促进对历史知识的把握,能掌握历史的发展变化,并能客观地评述历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历史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能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课程标准对学生时空观念素养分层提出由低到高的要求,分别是按时序划分历史时期,能识别地图信息;能利用历史地图、年表叙述史事,认识历史的发展离不开空间与环境因素;把握史事与时空因素之间的关联,并使用时空术语概括、分析史事;能利用时空尺度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分析、综合与比较。教师要根据学生应达到的学业要求优化设计,优选合适的教学资源,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以促进学生时空观念素养的提升。

一、引导学生掌握时空表达方式

    历史教材中表达时间名词主要有长时段、中时段与短时段三种,其中长时段的表达有古代、近代、现代等,中时段的表达有解放战争时期等,短时段的表述有公元纪年等。历史空间的呈现方式有地理空间与社会空间,历史学科中的空间与地理学科中的空间有差异,前者是地理空间与社会空间的融合,而后者则侧重于地理位置。时间与空间因素是历史学习不可或缺的内容,只有通过时空去了解历史的演变过程,才能提升学生整理历史脉络的能力。

二、以时间轴把握历史发展趋势

时间轴能按时间顺序将诸多单个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以及内在的逻辑关系,是一种较为直观的辅助工具。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时间跨度较长、内容较多,教师要借助时间轴这一工具化繁为简,向学生呈现清晰的脉络,以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梳理。如在学习“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内容时,教师从教材内容中找出关键时间点:康熙(1661年——1722年)1683年平定台湾,1684年在台湾设府,1689年同沙俄雅克萨之战后签订《尼布楚条约》;雍正(1722年——1735年),1727年派遣驻藏大臣,西藏正式被中央接管;乾隆(1735年——1795年),1757年击败准噶尔,平定天山南路大小和卓的叛乱,1793年颁布法律,明确清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权。并依此绘制时间轴,以时间为主线了解康雍乾时期对边疆的相关举措,从而能感受到这一时期国家统一、疆域开拓、经济繁荣、政局稳定的局面。

又如在学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内容时,教师围绕“民族交融”“大一统的发展”主题,梳理出时间轴,呈现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政权的更迭。

三、借助大事年表理清历史逻辑

    大事年表是按时间顺序对历史事件加以排序,明晰其中的因果关系,有较强的逻辑性。教师要借助大事年表梳理历史事件,能促进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深度理解。如在学习“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内容时,如果仅依靠教师的空洞讲解,学生难以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教师可以将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大事年表的方式呈现,向学生直观呈现内容,以促进学生的理解。1894年11月24日,兴中会在美国建立;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创建;1906年9月1日,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8月27日,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4月27日,广州黄花岗起义;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1912年2月15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教师列出大事年表,能促进学生对辛亥革命必然性、历史意义的理解,学生能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推翻、中华民族的建立的过程中理解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四、运用史料创设情境解释历史

历史学科中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五个素养是相互关联的,历史时空观念的培养要与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联系起来,以直观的历史图示、历史史料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内立足于不同的角度去探讨历史、解释历史。如在学习“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一课中的“选官制度”内容时,为促进学生对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看到隋唐的制度创新时,教师以多媒体呈现“江南贡院”“号舍”的图片以及相关的史料,并创设问题情境:“贡院”始于唐代,是科举考试的专用考场。那“号舍”的用途是什么?这样的设置有何目的?阅读教材内容,梳理出从汉到唐选官制度的演变,指出隋唐在科举制度的选拔标准与形式上有何创新之处?结合材料内容,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隋唐科举制度的意义。教师让学生结合图片与史料,探讨科举考试的特点,能从客观的视角评价科举制。教师以情境将学生置于特定的时空框架下,能引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提升学生历史解释与史料实证的能力,让学生能客观评价科举制度,以促进正确历史观的形成。

五、以时空联系构大历史观

大历史观是人类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对未来社会有的发展进行合理的预判,从而能形成整体思维与比较意识。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大历史观,引领学生从历史的视角去关注世界发展、关心国家命运。如在统编版中“辛亥革命”的内容主要从国内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全球史观的视角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再将其放在同一时空下的中外背景中加以分析,能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的视角从中国向世界拓展,让他们能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这段历史。

总而言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让学生学会以联系、发展、动态的眼光去看待历史,能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顾毅.历史教学中时空观念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8(9).

[2]于洋.高中学生历史时空观念提升策略探析——以《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一课为例[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1,35(01).

[3]何银花.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历史教学问题解析[J].科技资讯,2021,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