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生活的幼儿园劳动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6
/ 2

回归生活的幼儿园劳动教育

赵朱丽

绍兴市柯灵第二幼儿园

摘 要:幼儿园缺乏对“劳动与生活的关系”的深入思考,使幼儿在“碎片化”“浅表化”“割裂式”的生活状态下劳动,导致幼儿的自发性劳动意识日渐消弭,呈现出“邀赏式劳动”“游戏式劳动”“任务式劳动”三种样态。要纾解此种困境则需要让幼儿在“忠于生活”“深入生活”以及“整合生活”的劳动中享受劳动成果,提升劳动体验,形成劳动素养。

关键词:劳动教育;回归生活;幼儿园

幼儿生来具有自发性的劳动意识,但只有通过自觉的劳动,形成稳定的劳动素养才能帮助幼儿生成自我价值,获得自我承认,确立自我意识,也才能拓展幼儿的精神生活,为幼儿走向未来的良善生活做好精神上的启蒙。与此同时,从自发自觉,二者的转换并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完成的,需要将幼儿园劳动教育作为转换的枢纽与桥梁,而生活则是实现这一转变的现实场域。生活既是幼儿劳动的真实场域,也是劳动教育的始基与旨归。遗憾的是,当前幼儿园的劳动教育脱离生活本真,致使幼儿的劳动呈现出邀赏式劳动”“游戏式劳动”“任务式劳动三种样态。究其根本,是丧失了对劳动与生活的关系的深入思考,脱离了生活这一实践场域,才阻滞了幼儿的自发的劳动意识转为自觉的劳动素养。因此,促使幼儿园劳动教育回归生活是打破自发自觉之间壁垒的症结与关键。

一、幼儿劳动的普遍问题:自发性劳动意识日渐消弭

人自我存在的本质力量需要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自我创造、自我生成才能确证自我存在的理由。劳动毫无疑问是人类社会独有的、自觉的对象化实践。[1]劳动是人的天性,人通过劳动改变世界,通过劳动体现着自我的力量,其天生具有自发性的劳动意识。劳动教育对于个体而言,不仅具有工具性的外在价值,更具有存在性的内在价值。劳动中幼儿可以获得自我确证,感知自我能量,完成自我创造。劳动教育作为教化的形式,无疑对于丰盈幼儿的精神世界具有积极的作用。遗憾的是,当我们审视生活却发现,幼儿内发的劳动意识正日渐消弭,逐渐被外在强化物所替代,呈现出邀赏式劳动”“游戏式劳动”“任务式劳动等三种样态。

(一)邀赏式劳动

邀赏是主体为满足自身的某种外部需要而产生的符合客体期望的行为,有着明显的、特定的目的性。幼儿的邀赏式劳动具体可分为精神需要的满足物质需要的满足两种类型,是幼儿为获得成人的赞扬或奖励而做出的劳动行为,大多数表现为他者在场的表演性行为。与此同时,成人作为幼儿需要的满足方就是这场表演的观众。正如我们所观察到的,幼儿在幼儿园里为获取教师的赞扬很积极地擦餐桌,而这种主动性在回家后消失殆尽。此时,劳动作为获得赞扬的手段,彰显了劳动的工具性价值而遮蔽了其对于个体的存在性价值。此种外部动机驱动下的劳动,不仅使幼儿漠视劳动过程,忽视劳动结果,而且随着外在需要被满足,与之相伴随的劳动行为也将消失。因为,此时的幼儿仅仅关注成人的评价,其通过劳动所获得的满足感直接与权威的评定结果相关而非劳动本身。直言之,就算幼儿的劳动状态、劳动结果不尽人意,但只要能得到成人的认可就能让幼儿获得满足。此种状态下,凝聚着个体知识、意志、情感、体力的劳动成果被忽视,并连带由其产生的自我意识、自我确证也被冲蚀和模糊化。

(二)游戏式劳动

所谓游戏式劳动,只是名为劳动,实则为游戏,徒有劳动空名而已。在此种形式的劳动过程中,幼儿并没有产生相应的劳动行为却有着积极的游戏性体验。遗憾的是,幼儿的此种积极的情绪体验与所表现的主动性并不是建立在对劳动的理解、承认与践行的基础之上,而是将其视为披着劳动外衣的游戏。也即是说,游戏式劳动不是指充满游戏性体验的劳动活动,而是将劳动异化为纯粹的游戏的活动。具体表现为,活动过程中幼儿的情绪体验度极好,积极参与的主动性很强,但并没有劳动意识、劳动行为以及产生劳动结果。譬如,幼儿对于洗碗这件事热情极高,但其实整个过程都在玩水、玩泡泡,并没有意识到洗碗是一项劳动,也没有产生洗碗这一行为,最终导致碗还是没有洗。由上可知,劳动行为的缺失直接导致劳动体验的缺乏,在这种形式的劳动中,幼儿的情绪体验和劳动本身毫无关联,完全错失了通过自身自由、自为、自觉的劳动来体验存在的价值感、主体性的意义感,以及以此不断超越、塑造和丰富自我的机会。此种形式的劳动完全丧失了其所承载的教育价值与意义,或许在成人看来是劳动,在幼儿眼中却只是游戏。长此以往,幼儿并不能获得劳动的知识与能力以及对劳动价值的正确认识和积极态度,最终造成劳动教育的工具性价值与存在性价值的双重缺失。

二、自觉性劳动素养的形成:回归生活的幼儿园劳动教育

劳动源于生活,也归于生活。人在生活当中累积劳动经验,形成劳动智慧。劳动教育理应以生活为原点,面向生活情境、生活经历,利用个体的手脑解决生活中发现的问题,满足人的正常生活需求。面对幼儿园碎片的、浅表的、割裂的生活为劳动教育造成的困局,我们需要在

忠于生活”“深入生活整合生活的过程中去提升幼儿的劳动体验,使幼儿享受劳动成果,最终形成伴随其一生的劳动素养。

(一)在忠于生活的劳动中享受劳动成果

劳动的产生源于人对于生存的需要,其作为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在认识自然、保护自然的同时,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解决人的生存这一本源性问题,是主体与客体交互的过程,其目的是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也即是说,一个完整的劳动过程的结束常常以产生一定的劳动成果为标志,既涉及精神成果,也包含物质成果。让幼儿享受劳动成果,体验成功的喜悦,是对幼儿劳动过程中所付出努力的积极肯定和及时认可,对于消除幼儿劳动中可能产生的不愉快体验、帮助幼儿理解付出与收获的因果关系、认可劳动的价值十分有益。劳动结果的评价要注重幼儿的劳动与生活和感受的联系,注重引导幼儿感受劳动给生活带来的改变,以防过度凸显脱离生活的表扬和奖励从而湮没了劳动在生活中的意义。劳动本身就是源于生活,为了生活。以生活为旨归对幼儿的劳动结果进行评价才是回归生活本源的、忠于生活的劳动教育。

(二)在深入生活的劳动中提升劳动体验

劳动教育作为承载教育功能的主体性实践则理应归于生活、深入生活。幼儿园的劳动教育要深入生活就要保障劳动环节的完整性与劳动过程的丰富性。所谓劳动环节的完整性,是指幼儿需要完整地、深度地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而不是浅表地参与超越其最近发展区的劳动。例如,中班的幼儿可以独立地体验为植物浇水,而不是形式化地让其参与清洗汗巾的劳动。所谓劳动过程的丰富性,是指适当允许幼儿在劳动的过程中有多种尝试的可能,比如劳动工具、劳动合作伙伴的选择,以及劳动步骤的创新、劳动节奏的变化等。丰富的劳动过程不仅彰显了劳动的趣味性,让幼儿在劳动中感受主体性以及与他人交往的主体间性,还能让幼儿在主客体相融合的和谐中产生美的体验。深入生活的劳动比其他任何时候都更加能整合自我感觉,是有限与无限、目的与手段、生存需要与审美需要的有机统一,是人的存在的最完美、最和谐、最幸福的一种境界。

参考文献:

[1]班建武.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与实践路径[J].教育研究,2019(1).

[2]赵荣辉.劳动教育:儿童确证自我的媒介[J].教育学术月刊,2011(10).

[3][8]徐海娇.重构劳动教育的价值空间[J].中国教育学刊,2019(6).

[4]宋岭,张华.时代挑战与未来路向:劳动教育的当代诠释与实践[J].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