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标的小学表达与交流课程(一) ——小学表达与交流课程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5
/ 2

基于新课标的小学表达与交流课程(一) ——小学表达与交流课程初探

刘茜  傅梦云

  重庆市江津区四牌坊小学校 

在当代社会中,良好的表达和交流能力对于个人的发展和成功至关重要。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的关键时期,因此,小学阶段的表达与交流课程显得尤为重要。而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小学表达与交流课程要求也得到了更新和调整。本论文旨在对新课标的小学表达与交流课程要求进行解读,并提出实施策略,以促进小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的全面发展。

一、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交流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笔墨书写逐渐被语言和口语交流所取代,而现代交流方式的多样化和复杂性也对个人的表达和交流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的培养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小学表达与交流课程提供了新的指导和要求。新课标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综合训练,以及真实情境中的交流能力培养。这为学校教师提供了一个强大的框架,以更有针对性地开展表达与交流课程教学。

基于新课标的小学表达与交流课程要求的解读与实施策略研究的目的在于深入理解新课标对小学表达与交流能力培养的要求,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并寻找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促进小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的提升。

本论文将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小学表达与交流课程,提高教学效果。对学生而言,研究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交流技巧,提升综合素养,为未来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研究还将丰富表达与交流教学的理论,对教育改革和教学研究提供有益借鉴和经验。

总之,本论文旨在针对新课程标准的小学表达与交流课程要求,深入探讨解读的同时,提出具体的实施策略,以促进小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的全面发展。通过深入研究与实践,将有助于改善小学表达与交流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推动小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二、现状分析

(一)对新课标表达与交流课程要求的解读

新课标的小学表达与交流课程要求涉及多个方面。首先,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综合能力。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使其能够流利地运用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其次,新课标要求教师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和提供丰富材料,引导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此外,新课标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应被鼓励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并通过合作与互动与他人进行表达与交流。此外,新课标要求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包括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等。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创设多种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新课标对小学表达与交流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根据要求,合理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帮助学生全面提升表达和交流能力。

(二)目前小学表达与交流课程的教学现状

目前小学表达与交流课程的教学现状较为普遍。学校普遍将表达与交流作为一门重要课程来开展,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技巧。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提升表达与交流能力。

然而,当前的教学现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学生的表达能力参差不齐,有些学生缺乏表达自己观点和思想的自信,表达时流畅度不高,语言使用粗糙。其次,学生的交流能力有待提升,他们在倾听他人观点和表达自己观点时缺乏耐心和理解力,并且表达方式单一,缺乏灵活性[5]。再次,评估与反馈环节还不够充分,主要侧重于语言技巧的评估,而缺乏对学生综合表达与交流能力的全面评价。

综上所述,当前小学表达与交流课程的教学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些问题,但教师们通过不断努力和创新,正在寻求适应新课标要求的有效教学策略,以提升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将有助于改善教学质量,为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指导。

(三)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1.学生表达能力较差,缺乏自信和流畅度

学生表达能力较差,缺乏自信和流畅度,是当前小学表达与交流课程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一问题存在的原因包括学生缺乏足够的练习机会、教学方式过于死板以及学生自身心理和态度等因素。

首先,缺乏足够的练习机会是导致学生表达能力不足的原因之一。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以讲授知识为主导,学生的表达机会受限,无法充分锻炼和实践所学。此外,家庭和社会环境中对学生表达的需求较低,学生缺乏真实的语言应用场景,难以进行实践和提高[6]。其次,教学方式过于死板也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过于重视笔墨书写和机械语法教学,缺乏有效的口头练习和互动环节,限制了学生的自由表达与思维发展。此外,教师主导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缺乏自主、积极参与的机会,进一步削弱了他们的表达信心和流畅度。此外,学生自身的心理和态度也会影响表达能力的发展。一些学生可能因为害怕犯错而不敢大胆表达,或因为不自信而不愿展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他们常常感到紧张和焦虑,导致表达时思维混乱、语言结构紊乱。

2.学生交流能力有限,难以有效与他人沟通

学生交流能力有限,难以有效与他人沟通是当前小学表达与交流课程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和挑战。这一问题的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学生在交流中缺乏倾听和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他们常常只顾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忽视了他人的意见和想法。这导致他们无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交流关系,难以实现真正的相互理解和合作。其次,学生交流方式单一,仅限于简单的问答或课堂回答[7]。他们缺乏灵活运用多种交流技巧的能力,如讨论、辩论或展示。这使得他们在复杂的交流场景中往往表现得局限和不自信。再次,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不足,语言结构不够清晰,导致他们无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这限制了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使交流不够流畅和连贯。

学生交流能力有限、难以有效与他人沟通对他们的学习和社交产生了负面影响。首先,学生在组内合作和团队项目中可能出现沟通不畅和意见不合的问题,从而影响团队的协作效果。其次,在与老师和同学的互动中,学生可能无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问题,导致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和反馈。

3.评估和反馈不充分,无法全面了解学生的表达与交流水平

评估和反馈的不充分是当前小学表达与交流课程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和挑战。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评估方式主要侧重于语言技巧和知识运用的考核,忽视了学生的整体表达和交流能力的评价。多数评估方法依赖于书面作业和笔试形式,无法全面了解学生在口头交流和实际场景中的表达水平。其次,评估过于依赖正式场合的表现,不能全面地观察学生在日常交流中的表达能力。学生在形式化的考试环境下可能呈现出表达水平不一致的情况,无法真实地反映他们在日常实际交流中的能力[8]。另外,评估反馈不充分也限制了学生的进步。评估反馈缺乏具体细致的指导和建议,无法帮助学生准确定位自己的问题和改进方向。评估反馈往往不及时,学生无法及时了解他们的表达与交流水平,无法针对性地进行自我调整和提升。

面对这一问题,教师和学校需要探索更多全面的评估方法,充分了解学生在多种交流场景中的能力。此外,评估反馈应当及时、具体、细致,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建议,帮助他们理解自己的表达和交流问题,并给予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支持与指导,以实现学生表达与交流能力的全面提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