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27
/ 2

阅读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梁艳

会宁县如东友好小学 

摘要:在当前教育体系中,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其不仅是培养学生基础学科能力的关键环节,也是形成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实施,教育界对数学教学的理解已发生了深刻变化。本文旨在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即教育”和“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如何具体实施,特别是如何通过数学阅读将数学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连接,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和实际应用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阅读;生活;小学教育

引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而应当是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要求数学教学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探索和实践中学习数学,通过主动参与到与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解决中来,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因此,数学阅读需成为连接课堂与现实生活的桥梁,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数学的趣味性、应用价值,进而激发其探索数学知识的不竭 动力。

一、设计生活情境的数学阅读材料

小学数学教师应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设计或选取数学阅读材料,将数学问题置于真实或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中。例如,利用购物、烹饪、旅行等日常生活场景中的数学问题,编制故事、情景对话或情境模拟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探究欲望。这种策略不仅可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还能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应用数学知识,增强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结合的能力。

通过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混合运算》章节,教学内容聚焦于小熊购物活动中的混合运算问题,如加法、减法与乘法的结合使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购物问题。教师构建了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购物场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小熊的购物清单,包括蛋糕、面包、糖果、饼干等物品的购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识别并执行正确的运算顺序:先乘后加或先乘后减,来计算总花费或找回的金额。教师采用生动的图片和实物,如制作的蛋糕、面包模型和模拟货币,展开教学,使学生在阅读与理解购物情境的基础上,进行数学运算。通过引入“壮壮有20元,买3包饼干应找回多少元?”这样的问题,教师指导学生首先阅读和理解题目背景,然后识别其中的数学问题,即如何通过混合运算求解。鼓励学生用纸笔记录下自己的计算过程,例如先计算3包饼干的总价“3×4=12元”,再从20元中减去这个数值“20-12=8元”找回的金额。接下来,通过讨论小熊购物的不同情境,如“如果小熊还想买糖果,他需要多少钱?”引导学生继续应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一边阅读小熊的购物清单和计划,一边进行计算,实现从具体物品的计算到抽象数学运算的转换。

二、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数学阅读交流活动

鼓励学生在课内外参与到以小组形式开展的数学阅读讨论和交流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就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进行探讨,或者在阅读数学故事、解决实际问题后分享体验和心得。这种策略旨在通过同伴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增进学生之间的沟通技巧,提升其数学阅读和理解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认识到数学阅读的重要性和乐趣。

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认识更大的数》的教学中,内容涉及大数的概念和理解,如亿、万以及这些数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学活动围绕学生生活经验,如人口普查数据、距离测量等,使学生通过数学阅读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方式,深入理解和掌握大数概念。教学实践中,教师启动课堂活动,展示关于世界人口、月球到地球的距离等生活中常见的大数实例。通过投影展示2010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如北京、广东、安徽的人口数,以及月球到地球的平均距离,引入大数的概念。接着,布置小组活动,每组获取一份包含不同大数的阅读材料,如世界知名城市的人口、长江的长度等。在小组内,学生首先阅读材料,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所读内容,如“北京有近二千万人口”,“月球距离地球约三十八万四千千米”。通过这一阶段,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大数的表达和应用。随后,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如何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读生活中的大数问题,例如,如何理解“亿”和“万”的计数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后,每组选出一位代表向全班展示自己的发现和理解,例如展示如何从人口普查数据中读出各省市的人口数,并将这些数字与“亿”、“万”的概念相联系。

三、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整合数学阅读与生活实践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如数学教育软件、在线教育平台和社交媒体,将数学阅读材料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这些工具寻找或创建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进行探究和解决,同时分享其发现。这种策略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还能提高其利用技术资源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数学学习更加生动、实用和互动。

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生活中的负数》章节中,教学内容围绕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温度、地理高度、经济损益等。教学过程融入信息技术工具,使学生通过互动式学习平台和社交媒体探索负数的概念,并将其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师利用在线天气预报平台,展示不同城市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数据,包括北京、漠河、西安、台北、拉萨等城市的温度范围,引入负数的概念。通过屏幕分享功能,向学生展示如何在网站上查找和读取这些温度数据,特别是如何理解和表达负温度值。接着,布置一个探究活动,要求学生使用智能手机或电脑自行查询家乡或感兴趣城市的当前气温,并记录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学生通过搜索引擎或天气应用获取信息,然后在一个共享的在线文档中输入自己的发现,包括城市名称、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其中负数表示低于零度的温度。为了深入理解负数的生活应用,教师还可以展示了关于海拔高度的例子,如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的高度,或者关于经济活动的例子,比如爱心超市几个月的经营情况,使用负数表示亏损。引导学生引导在互联网上搜索相关信息,如世界著名山峰的海拔和本地企业的经营报告,识别和记录其中的正负数数据。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在阅读、搜索和分享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负数概念的理解,而且学会了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一数学知识,提高了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结束语:在将数学阅读与生活紧密结合的教学过程中,创造生活情境的材料、开展交流活动和运用信息技术工具,都是为了使学习过程更加生动、实用。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数学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其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热情,对于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果具有非常大的帮助,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李志香.聚焦数学阅读  提升数学素养[J].天津教育,2022,(11):37-39.

[2]林万花.培养数学阅读习惯助推学生能力提升[J].家长,2021,(18):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