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英模”涵义的历史演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3
/ 2

新中国成立以来“英模”涵义的历史演变

李略

空军航空大学航空作战勤务学院  吉林省长春市  130022

摘要选拔树立英模人物,并号召全党、全军对英模人物进行学习,是我党治理国家、军队的重要工作方法。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我军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英模人物,他们前赴后继地弘扬着华夏文明精神、传承着革命先辈血脉,引领着人民群众开拓进取,勇往直前,为新中国的建设立下不朽的功绩。但通过研究历史文献发现,同样的“英模”一词在不同时期的涵义及指代的群体均有较大差异。本文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英模群体进行分析,结合时代特征,总结出新中国成立以来“英模”涵义的历史演变,以期对英模人物及群体的进一步研究建立理论基础。

关键词新中国;英模;历史演变

英模即“英雄”和“模范”的并称。英雄一词在古文中最初指自然界中那些生命力强大、精明善变的生灵。现代汉语中,对英雄的解释有三:一是才能勇武过人的人;二是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斗争,令人钦佩的人;三是具有英雄品质的人。[1]“模范”一词最早指制造器物时所使用的模型,后来引申为值得人学习或效仿的榜样。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时期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年10月——1978年12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12月——2012年11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12年11月至今)。[2]

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英雄模范”这一称呼尚未并称。在早期的文献资料中,“英雄”、“模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例如,1950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是我军历史上首次举行的英模大会,在毛主席发表的大会祝词中,分别使用了“战斗英雄”和“劳动模范”称呼与会代表,且大会也具体分为“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和“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两组代表分别出席各自会议。[3]而在1952年1月由中国人民志愿军颁布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立功条例(草案) 》中明确规定:“英雄”称号授予在战斗方面有突出功绩者;“模范”授予其它方面的,如工作、生产、遵守纪律等方面的先进者。并补充到“英雄称号和模范称号享有同等的功绩和荣誉。”而在地方政府率先出现“英模”一词同样来自英模大会。江西省是可考资料中开展英模大会较早的省份,1951年3月召开的省英模大会,其评选范围为工农兵劳动模范,其中虽不乏部队的获奖者,但评比主要还是倾向于生产。所以其虽名为“英模大会”,实际评比内容更接近于“模范大会”。地方政府对“英雄”和“模范”的区分也沿用了部队中“英雄”多为战斗方面的功绩者,“模范”多为工作、生产等方面,这一点通过早期农业报道也可以印证。例如,《战场上是英雄,生产上是模范——吴玉祥少尉转业生产记》、《保卫祖国是英雄 生产战线是模范——复员军人王汝芬本国蜂改良的经验》等。

1963年9月,原总政治部颁布《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时立功条例(草案)》,规定了对于立功或者获得英雄、模范称号的个人,分别授予立功奖章或者英雄模范奖章。此阶段的英雄、模范称号依然并列存在。

由此可见,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英雄”与“模范”尚未并称。英雄特指“战斗英雄”,几乎全部出自部队当中;而模范一般代指在农业、工业生产中的先进典型,其中既有部队官兵,也包括各行各业的干部、群众。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在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党中央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配合着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及各项方针政策的调整,英模人物塑造进入一个活跃期。

在80年代初期,政府工作报告中使用了“英雄模范”一词作为先进生产者、新长征突击手、三八红旗手等的统称[4]。与此同时,公安部自1980年起,对全国范围内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授予“全国公安战线一级英雄模范”(今“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而在部队中,1987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军英雄模范代表会议是解放军历史上第二次全军范围的英雄模范大会。此次会议是继1950年之后我军历史上第二次英模大会。[5]此次会议上,当选代表均称“英雄模范”代表,没有继续使用第一次英雄模范大会时分别设置“战斗英雄”和“劳动模范”会议。而在可考资料中自1985年,地方政府、企业、事业单位等在其各自出版的年鉴中,开始使用“英模”一词代表本地区、单位涌现出的先进人物。进入90年代以后,“英模”的使用逐渐日常化,在各行各业均有英模的身影和报道出现。这一时期,我国处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转型期,在港台、西方影视作品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下,人们在受到启蒙的同时也备受拜金、犯罪的蛊惑,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个犯罪高峰,针对于此,国家对社会治安问题进行较大力度的整治,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人民公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涌现出大批英模人物,大量的文献报道聚焦于公安英模。而进入21世纪后,“英模”队伍更是百花齐放,公安英模、武警英模、抗震英模等随着不同的任务、社会导向出现在公众视野当中。

总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英模”涵义可以发现,从改革开放之初的“英雄模范”到21世纪的“英模”广泛使用;从代表部队优秀官兵到各行各业的先进代表,“英模”的涵义潜移默化的发生了改变,而这一并称也渐渐成为各行各业优秀群体的代名词,应用领域更加多样、广泛。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开创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作英雄才能英雄辈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选树英模上持续用力,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崇尚英雄,争做模范,取得了“在全社会树立崇尚英雄、缅怀先烈的良好风尚”的累累硕果[6]

这一时期,在习总书记的英明领导下,我国总体处在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大背景下,虽然国际环境及周边安全形势依然复杂,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日趋激烈,但国家总体处在稳中向好的态势下。“英模”人物的评选评比逐渐日常化,且这一时期的广为人知的英模人物多出自部队。“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林俊德、“逐梦海天的强军先锋”张超、“排雷英雄战士”“八一勋章”获得者杜富国、“卫国戍边英雄团长”祁发宝、“蓝盔勇士”“人民英雄”申亮亮等。

新时代的“英模”而相较于新中国成立伊始的“战斗英雄”在战场杀敌奋战,他们的事迹和功绩出自和平年代,多数是执行部队任务和处理突发事件中以及岗位奉献而取得。虽然看上去没有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那般闪烁、耀眼,但我们要看到的是,随着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和平年代里人民的思想也发生了较大程度的转变,能在和平时期依然不忘初心,坚守岗位默默付出的人,必定有着更加崇高的信仰,更加坚定的理想信念,当身边的人都沉浸在物质生活中时,以军人、警察等为代表的“英模”群体,默默牺牲自身的利益,换取国家的长治久安,这正是我们整个社会需要学习和弘扬的。新时代的“英模”及其精神更加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结语

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英模”涵义的研究可以看出,随着国家的发展、国际形势的变化,“英模”的内涵也随着时间悄然发生着改变,“英模”群体身上也具有较为鲜明的时代特点,他们代表着战场上浴血奋战的战斗英雄;他们代表着生产中勇当排头的先进人物;他们凝聚着各行各业中最优秀的精神和品质,汇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磅礴力量。“英模”是我党自身建设发展、治理国家过程中的重要群体,无论任何时期都代表和体现着我党最先进的思想和精神。随着时间的推移,新时代的“英模”也必将汇入新的涵义,引领着全党全军全国取得更大的新的胜利。

参考文献:

[1]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商务书局,1983年版,第1384页。

[2]曲青山,《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经验》,人民出版社,2021,第125页。

[3]毛泽东,《在全国英模会议开幕典礼上代表中共中央的祝词》,1950年9月。

[4]赵紫阳,《当前的经济形势和今后经济建设的方针》,《政府工作报告》(1981),1981年11月。

[5]原树才,《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三次群英盛会》,军事历史2007(05),第69-71页。

[6]习近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