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提问  提升思维 落实素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05
/ 2

聚焦提问  提升思维 落实素养

王金爽

安国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摘要:思维品质是英语核心素养四要素之一,思维品质的提升有助于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实际上,思维品质是由问题的品质决定的。基于此,本文详细分析了英语教师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并希望通过基于目标设计问题链;根据文本内容搭建支架;寓问于情促进学科融合以及勤于追问注重学科育人等策略提高课堂提问质量,提升学生思维品质,促进核心素养达成。

关键词:提问  思维品质  核心素养

一、理论依据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英语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方面。问题是思维的源泉,要在教学中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问题是关键,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思维发展的驱动力。提问也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层次而常用的支架之一。因此,思维品质是由问题的品质决定的,如果问题肤浅,思维同样肤浅。因此,只有优质提问对于发展思维品质才具备显著价值。

二、存在问题与对策

在大量的课堂观察中我们体会到好的课堂从理念到实践确实道阻且长。我们的教师接受了很多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培训,也一定能头头是道地说出关于“生本”“学本”课堂理念的话术,但是当真正进入课堂实战时,一些根深蒂固的教学陋习就暴露无遗了。一问一答式的灌输式课堂教学模式最为突出,在这种模式下很难有学生深度学习的发生。

(一)问题琐碎指向不明 基于目标设计问题链

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提问非常随意,随讲随问,问了就立刻找人回答,有时还会自问自答,导致课堂提问的问距短,问域窄,造成了课堂中的“虚假繁荣”。有人曾经统计过,有的语文教师课堂上的提问最多高达200问,数学教师会达到150问。如此频繁发问,学生有时间思考吗?这些问题真的需要学生思考吗?如此快速的问答交流是否是以优秀学生的思维替代了大多数孩子的思考,这又是不是“少数人的游戏”呢?其实细看这些问题,大部分都局限于张嘴就来的交际性的问题Understand? Yes? Right?...或者是答案就在课本中的事实性问题,学生是无需思考的。因此,有些教师课堂中碎片化、不成体系的提问,美其名曰:是在为学生解决难题搭支架,其实是为学生抬了副“担架”,造成了学生思考的惰性,也剥夺了学生整体思考的能力。我们应该思考:在40分钟的时间内,能解决多少问题?如果认同在提问上“少就是多"的理念,那么最该问什么?那一定是核心挑战性的问题。因此,教师需要先基于目标设定需要解决的大问题,然后将大问题拆解成为多个相互关联的小问题,小问题的解决也是结构化知识的形成过程,最后利用结构化的知识去解决核心的大问题。例如五年级下册第1单元的第3课老师设计的语言能力目标是学生能写出“My dream job ”的作文老师。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将这个“Write about your dream job ”这个大问题分解,倒推设计出诸多个小问题:1.What kind of job do you know?2.What are the duties of different jobs? 3.What is your dream job and why?4.How to make your dream come true?这一系列的问题前后关联逐层递进,而且每个问题的设计都是为实现本课的写作目标服务的。这样基于目标设计的问题链就可以很好的避免教师课堂上问题的琐粹无逻辑的问题了。

(二)问题笼统泛泛 根据文本内容搭建支架

有些教师在课堂中设计的问题过于笼统或者难度过大,导致学生无从下手或者答非所问。例如,在英语课上,很多老师喜欢用Do you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me ?这样的问题来暖场,展开与学生的话题交流。但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提问的问题基本都是一样的“How old are you?””What do you like?...其实学生提问这些问题并不是他真的想了解有关你的这些信息,而是因为他只会问这个,回答情非得已不说,话题也会越跑越远,最后草草收场。究其原因,是教师一开始提问的问题太过笼统,没有针对性。同样的环节同样的问题,如果老师通过出示关键词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不但让学生增加了对教师的了解,发散了学生思维,同时也为接下来的话题做好了铺垫。

(三)问题突兀又单调  寓问于情促进学科融合

有些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不善于给问题创设情境,单刀直入,不但枯燥泛味,且容易增加学生的畏难情绪。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11课,讲的是How tall are you?I’m ....metres tall的问答句型。书中给的情境就是伍德老师在课上为Kim 和Danny 量身高。结合书中的信息,伍德先生是为科学老师,他为什么要在课上给学生量身高呢?因此有的老师认为这个情境不真实也不完整,所以对这个情境进行了补充:Kim 和 Danny 参加了伍德先生组织的动物园一日游活动,为了方便购票,伍德老师正在为他们量身高,大家算一算他们的门票分别是多少钱?这位老师创设情境真实、完整又切近生活,学生要解决这个门票问题就必须知道每个人的身高,要询问身高就需要使用本课的核心句型,除此之外,学生还需要用到数学知识算出每人门票的价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解决了现实性的问题,一系列的操作,实现了从知识到能力再到素养的转化。

因此,教师将教学任务转化为问题的形式呈现,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真实、有趣又贴近生活的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还能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提升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四) 评价单一且无效 勤于追问注重学科育人

     有些教师开始有意识的设计一些能够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问题,但在问题实施时只关注了学生答案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却没有对学生的反馈给予有针对性的评价与指导,这样高思维含量的问题最后也形同虚设,成了走过场。例如冀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主要涉及各种职业名称(教师、医生、护士、工人、司机、农民),在学完这些职业名词之后,很多教师在最后都会设计这样的问题:What do you want to be in the future?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每人都说一说。接下来学生的回答是五花八门的,有人愿意当老师,有人愿意当医生,有人想当宇航员,有人相当科学家。同样的问题学生给出了丰富的答案,但最后我发现无论学生想当什么,教师的评价都是Good.Wonderful. Hope your dream come true! 教师这样千篇一律的反馈和评价与学生丰富多彩的愿望相比显得非常敷衍。其实,教师完全可以在学生回答完自己的职业理想之后继续追问Why do you want to be a....? 以及How do you make your dream come true? 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有力有据的发表观点和看法,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让其思维更深刻。学生在思考如何让梦想成真时,也能够明确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对自己的人生有更好的职业规划。

其实,梳理学生的理想职业之后我们发现没有任何一个学生长大之后想当农民,是农民这个职业不好吗?还是他们对不同的职业存在着误解?江苏省英语特级教师周春燕老师在讲这一课也遇到了这个问题,周老师就很好的抓住了这个课堂生成,提问学生:No one wants to be a farmer?Why?学生说“They work hard.They are tired...”周老师立刻反问:How about teacher?Some one wants to be a teacher.Do you think teacher is an easy job?学生沉默,这时教师顺势引导“farmer, worker,teacher,doctor,pilot are all jobs.They are no difference,You work hard ,everyone can be success in your jobs.”教师巧妙的利用了课堂生成对学生的进行了价值观的正确引导: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努力工作,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任何一种职业都值得我们尊敬。

设问、追问再反问,随着问题的不断深入,学生的思维也越来越活跃,知识的学习从基于教材,深入教材,最后超越了教材,回归了生活,达到了课程育人的目的。

    总之,教与学关系的日臻完善从来都是无止境的,教师对高效课堂提问的探索也是不能停歇。教师只有把知识和好的建议转化为有价值的问题,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思考中习得、建构和创新,这才是教师教的目的和意义,学生的素养才有机会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