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统战格局视域下高校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27
/ 4

大统战格局视域下高校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于文倩1 付聪2

1.青岛科技大学 化工学院

  2.山东大学 法学院 266042

[摘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统战格局的深入推进,高校作为培养未来领袖和精英的关键场所,其使命和角色在中国社会中变得愈加突显高校不仅仅是知识传授的场所,更是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领域。在这一重要背景下,本论文旨在深入研究大统战格局视域下高校如何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促进国家统一、社会和谐和民族团结的发展。

[关键词]大统战格局视域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一、大统战格局视域下高校的使命与角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统战格局的不断深入推进,高校的使命和角色变得至关重要高校被赋予了培养未来社会精英、领袖,并维护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在这一背景下,高校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机构,更成为民族团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培养场所。

高校的使命在大统战格局下有了更广泛的内涵。首先,高校需要继续扮演知识传授和学术研究的角色,确保学生获取高质量的教育,培养各领域的专业人才。但更重要的是,高校还应积极参与塑造学生的社会价值观念和道德伦理观念,培养他们成为有责任感、有社会担当的公民。其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通过高校的教育体系得以传承和培育。高校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历史和价值观念的深刻理解,使他们具备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积极投身到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和谐的伟大事业中。在大统战格局中,高校还应该发挥智力支持和科研创新的关键作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国家战略、政策和社会问题的研究,为国家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同时,高校应该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创新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国家发展的积极推动者。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解析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包括对中国传统文化、历史、价值观念以及国家统一的认同和认知中国各民族共同体会的一种集体意识强调整体的认同感,强调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统战格局中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该积极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推动国家统一、社会和谐和民族团结的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涵盖中国古代哲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的传统,以及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充分展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理解和尊重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统战格局下,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是国家的核心利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个体积极支持国家统一,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捍卫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渊源和历史演变

古代儒家思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渊源之一。儒家思想强调了家国情怀、仁爱之道、忠诚等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产生了深远影响。近现代国家团结理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提供理论支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统战格局下,国家统一和社会和谐是国家的核心任务。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互帮互助等近现代国家团结理论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提供了理论指导。面对全球化的挑战、社会多元化的现实,以及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迫切需求。因此,弘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世界各国的责任与担当,世界各国应携手共同应对困难和挑战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演变也值得关注,它在中国社会历史中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发展。从古代儒家思想的传承,到近现代国家团结理论的形成,再到当前全球化背景下的挑战,每一阶段都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重理论渊源和历史演变的影响,理解这些渊源和演变过程有助于更好地把握这一概念的内涵和重要性,为高校在大统战格局下的角色定位提供理论支持。

三、大统战格局视域下高校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状及原因探析

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意识形态的冲击、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影响、配套的体制机制不健全、教育教学方式单一以及宣传方式单一等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

(一)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意识形态的冲击

全球化是当代社会的显著特征,它不仅带来了信息和文化的全球传播,还引入了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西方意识形态的传播变得更加便捷和广泛。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市场竞争、消费主义等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观念、社会和谐、节俭等价值观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在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过程中可能引发认同危机,导致师生更容易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降低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度。高校可以通过课程设置、文化活动等途径,引导师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认识到其独特价值,从而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影响

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了不同地区的文化和社会差异,这种差异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产生了影响,不同地区的高校面临不同的教育和发展条件。一些发达地区的高校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机会,可以更容易地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然而,一些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可能受限于资源匮乏和发展条件不足,难以进行类似的教育活动,导致了不同地区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不平衡现象。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强对欠发达地区高校的支持和帮助,确保他们能够有机会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同时,高校可以积极借鉴和分享成功的经验,促进地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以实现更均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

(三)配套的体制机制不健全

高校的教育体制和机制不健全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政策支持方面存在不足。虽然国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有明确的强调,但在具体政策支持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政府可以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政策,为高校提供更多的支持和资源,以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其次,资源分配不均衡也是一个问题。一些高校拥有更多的资源,可以更好地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而一些高校可能受限于资源匮乏。需要建立更加公平的资源分配机制,确保每所高校都有机会开展这项工作。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高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政府可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高校可以优化内部管理,社会各界可以积极参与,共同推动配套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

(四)教育教学方式单一

传统的教育模式偏向于灌输式教育,学生被接收知识,缺乏积极参与和思考的机会,这种教育方式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也难以激发他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为解决这一问题,高校可以推动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例如,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此外,跨学科教育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重维度,促进跨领域的思考和合作。

(五)宣传方式单一

高校的宣传方式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目前存在一些问题,宣传方式较为单一,难以吸引广大师生的关注和参与。传统的宣传方式主要包括讲座、展览、宣传册等,这些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显得单一和呆板。随着社交媒体和互联网的发展,高校可以更多地利用新媒体和互动性强的方式,如社交媒体平台、在线互动讨论等,与师生进行更加亲近的交流。此外,宣传内容也需要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高校可以通过制作有趣的宣传视频、举办文化活动、推出创新的宣传活动等方式,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具吸引力,激发师生的兴趣。

四、大统战格局视域下高校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研究

高校在大统战格局下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不足的原因多方面影响,涉及文化传播、资源分配、体制机制、教育教学方式以及宣传方式等多个方面。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高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与筑牢。只有通过深刻的问题分析和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高校才能更好地履行其使命与角色,为中国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贡献一份重要力量。

(一)大统战格局视域下高校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优化路径

1.完善课程体系

为了优化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高校可以着手完善课程体系。例如,高校可以开设专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涵盖中国传统文化、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等内容,这些课程可以作为选修或必修课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相关知识。高校可以推动跨学科的教育,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不同学科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多角度思考和跨领域合作。加强实践教育,如社会实践、文化体验等,让学生亲身参与,增强体验感和认同感。

2.加强宣传力度

宣传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重要手段。为了加强宣传力度,高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例如,创新宣传方式,包括制作有趣的宣传视频、举办文化活动、推出创新的宣传活动等,吸引更多师生的关注和参与。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建立官方账号,发布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信息,与师生进行更加亲近的互动。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举办讲座,深入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和价值,激发学术讨论。

3.发挥师生个人能动性

师生个人的积极参与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关键。高校可以鼓励和引导师生积极参与。例如,支持学生组建相关社团,开展文化活动、志愿服务等,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责任感。鼓励教师开展项目研究,深入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举办学生论文竞赛,鼓励学生深入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主题,提升其研究能力。

4.建立评估监督体系

为了确保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的有效性,高校可以建立评估监督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制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评估指标,明确培育目标和评估标准。设立独立的监督机构或委员会,负责对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估。

(二)大统战格局视域下高校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路径

1.加强教育引导

教育引导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基础。高校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加强教育引导: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融入各类课程中,包括文化课、思想政治教育等,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相关内容。设立导师制度,由教师或研究生担任学生导师,引导学生深入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主题。举办专题讲座、研讨会、文化体验活动等,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建立管理机制

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环节。高校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建立管理机制:设立专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部门或委员会,负责规划和组织培育工作。为教师提供相关培训,提高他们的培育能力和意识。建立学生参与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育活动,并设立学生领导小组。

3.加强文化引领

文化引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重要手段。高校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加强文化引领:鼓励学校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传统节日庆祝、文化艺术展览等,让师生亲身体验中华文化的魅力。

4.政府、社会与高校的合作与共担责任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和高校的共同努力。为了更好地实施上述策略,需要建立合作机制和共担责任的理念。政府可以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制定相关政策文件,明确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重要性和任务。同时,政府要加强监督和评估,确保培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社会各界可以积极参与,提供资源和支持,为高校的培育工作提供帮助。社会组织、文化机构、企业等可以与高校合作,共同举办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的机会。高校应当积极响应政府政策,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和教育体系,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高校还应鼓励师生参与,形成校园文化的浓厚氛围,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五、结论

作为培养未来社会精英和领袖的关键场所,高校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承担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责任。高校应该成为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坚实堡垒,为中国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发挥积极作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涉及到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还包括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这一意识的培育对于中国社会的团结和发展至关重要。详细分析了大统战格局视域下高校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与问题,通过对驻青8所高校的调查,揭示了培育工作的成效和存在的不足之处。包括教育教学方式单一、宣传方式单一、全球化冲击、区域发展不平衡和体制机制问题等。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对策研究,包括优化策略和培育策略。在优化策略中,强调了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宣传力度、发挥师生个人能动性和建立评估监督体系等具体措施,以确保高校更好地履行其使命和角色。在培育策略中,强调了加强教育引导、建立管理机制和加强文化引领等措施,以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全面发展。最后,强调了政府、社会和高校的合作与共担责任的重要性。只有政府、社会各界和高校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筑牢。政府应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社会各界应积极参与,高校应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和教育体系,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和传承。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和总结,我们认识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以及高校在培育中的关键作用。只有政府、社会和高校共同合作,才能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筑牢,为中国的持续发展和繁荣贡献一份重要力量。

A study on strengthening the consciousness of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and United front pattern

Fucong Yu Wenqian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of Chemical EngineeringShand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Law266042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great United front patter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mission and rol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key places to train future leaders and elite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n Chinese societ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not only places for knowledge transfer, but also key areas for shaping the Chinese nation's sense of community. Under this important background, this paper aims to deeply study how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uild a strong sense of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in order to promote national unity

Key words: Grand united front pattern vis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search on the consciousness of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参考文献:

[1]董慧,王晓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内涵、现实挑战及铸牢路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04).

[2]刘吉昌,徐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述评[J].贵州民族研究,2021,(01).

[3]丹珠昂奔.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构成、内涵特质及铸牢举措[J].民族学刊,2021,(01).

[4]郝亚明,秦玉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热点分析与路径演化——基于Citespace 的知识图谱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02).

[5]淦思明,王磊.近年来国内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述评[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21,(01).

[作者简介]于文倩(1995-),女,山西临汾人,青岛科技大学化工学院辅导员,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付聪(1992-),男,山东青岛人,硕士,山东大学法学院辅导员,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