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育对于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20
/ 2

中职教育对于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研究

马栋

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 322000

[摘要]职业学校按照党和国家对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以提高办学质量、服务学生为宗旨,把“立德树人”作为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注重职业学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为国家培养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立德树人;教育质量;德育

一、“工匠精神”释义

“工匠精神”,在百科词条查询词义中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咋听“工匠”一词,给人感觉它专指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其实,工匠精神有着更深远的意思。它代表着一种对工作执着、忠诚、精益求精的精神。网微平台中华国学文化中谈及“工作是一种修行”是日本韬盛和夫在他的著作《活法》中的主要观点,体现了在日本备受推崇的“工匠精神”。其实这种精神我们不是学习日本。翻翻我国的史书,我们会看到屠夫庖丁怎样游刃有余地杀牛,驼背老人怎样用那些竹竿告诉孔子粘知了的诀窍,也会看到买油翁怎样让油从钱眼里穿过而不溅出一滴……我国早在日本之前就已发源了“工匠精神”。而这种“工匠精神”就是尊重自己手中的工作,并把它做到极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教授丁建臣表示,工匠精神就是要求企业如同一个工匠一样,琢磨自己的产品,精益求精,经得起市场的考验和推敲。“工匠精神”应用在各个职场中就是它表现了一种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体现了一种耐心、执着、认真、踏实、专注、严谨、钻研、坚持和注重细节、要求极致完美、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

二、职业学校“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性

(一)“工匠精神”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刘延东在天津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讲话中强调“十三五”时期,职业教育要坚持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紧扣“提高质量,促进公平”两大主题,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和供给侧改革的需求,着力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不断提升发展质量、服务能力和现代化水平。要教育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报国成才,掌握中高端技术技能,成长为支撑“中国制造”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的生力军。时代已对职业教育提出要求,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就要求他们具有过硬的本领,不但技术技能过硬,思想道德品质也要过硬,这就需要严谨、钻研、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二)“工匠精神”的培养是提高职业学校办学质量的要求

教育部长在“中国教育的当下与未来”中对进一步加强教育改革发展稳定提出五点要求之一点就是整体抓质量,要以质量为纲,把责任落实下去,把标准捡起来,完善激励机制,强化评估工作,推动教育事业进入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的发展阶段。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确定了教育发展的新格局,教育更加专注于学生发展需求和实际获得,形成一种教育的新常态,面对教育的新常态,各级各类学校都要与时俱进,充分认识并适应新常态,把握方向,探究教育新方法。职业教育要以质量求生存、以就业求发展,立足为学生人生发展服务,这种服务不是简单的生活服务,而是满足学生知识和精神的需要,服务学生的生命成长,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职业学校提高办学质量,办社会满意的教育,就要抓质量、服务学生。要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其根本是抓好学生的教育和培养,让学生经过职业学校的学习,成长为技术技能过硬,思想境界高且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实用性、高质量的人才。这种人才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培养。

(三)“工匠精神”的培养是“立德树人”的具体体现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即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人国民教育之中,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立德树人”被确定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切实加快职业院校德育工作:“要积极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现代工业文明,传承民族工艺文化中以德为先、追求技艺、重视传承的优秀传统”。三、职业学校“工匠精神”培养

(一)要发挥行业企业在职业学校联合办学的作用,为职业学校“工匠精神”培养注入活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是职业学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根本要求。《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职业学校“工匠精神”的培养一定要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

1.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学校在“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模式下引进企业文化,让企业文化进校园。2014年国务院召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强调加强职业院校德育工作,明确提出“推进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的“三进”育人要求。职业学校在校企合作的前提下组建学校、企业共同合作的德育教育管理体制,让企业精英到职业学校传经送宝,学校和企业对接,传承企业文化。

2.职业文化进课堂。职业学校结合学校办学目标和学生培养方向,根据专业特点注重行业职业道德的培养。以行业企业对人才知识、技能、素质的需求为依据,在课堂教学中传授职业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对学生进行企业行业职业道德教育中“工匠精神”特质的传授,充分发挥学科教学德育渗透和德育课主渠道作用;聘请企业专家和行业工匠到校讲学、上课,传授“工匠精神”,让“工匠精神”在职业学校课堂中绽放。

3.实践岗位上传承。职业学校要重视在实践中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在实践环节中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学生的岗位认知见习、岗位实习和顶岗实习直接和行业企业零距离接触,直接感染和学到企业行业的精神,对职业学校“工匠精神”的培养是最重要的一环。

(二)创新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把“工匠精神”的特质内容融入学生教育管理和教育活动之中创新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势在必行。职业学校应以培养生产建设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己任,其中高素质充分体现职教德育的根本要求。“工匠精神”的培养显得更为重要。

1.开展丰富多彩、富有成效的职业教育活动。职业学校的“文明风采”活动就是与学校日常德育工作相结合,以竞赛的形式开展的德育活动。职业学校要重视这项工作,为职业学生搭建德育活动平台,以竞赛形式推进活动育人,在组织活动中要注重班班活动和学生人人参与,让全校都动起来

2.完善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中学生品德评价标准,把“工匠精神”特质内容纳入学生考核合格的评定内容之中。在学校德育教育管理工作中,要贯彻职业学校的学生行为规范,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从“工匠精神”的特质内容入手,训练学生做事要坚持、耐心、细致、认真、钻研等,把教育管理和考核评价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实训的各个角落。《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要“强化以育人为目的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职业学校学生有近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实习实训,这期间的德育教育和考核不容忽视。

3.通过家长学校开展传承家风家训教育活动,通过家庭成员不同的职业,学习和传承“工匠精神”。父母、家庭在学生成长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甚至是老师和学校不能取代的,职业学校要重视家长学校的建设,为学生养成“工匠精神”奠定良好的基础。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国家的强盛需要思想进步、本领过硬、精神振奋、具有“工匠精神”的职业后备军。职业学校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创新工作,为实现职业学校学生美好的人生目标和我们共同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