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美育思想对当代中学美育的启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02
/ 2

蔡元培美育思想对当代中学美育的启示

佀飞燕  刘龙导师

河南理工大学 焦作市  454100

摘要:本文旨在分析民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的前提下,蔡元培提出美育思想理念,在受教育者具备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重点强调通过美育的情感陶冶、培育与净化,使真善美的行为内化于心,升华为一种“美善相乐”的超轶于现象世界的高尚道德。中学阶段处于学习和性格发展的关键时期,基于唯知识学习造成的高压现状,蔡元培美育思想能助力受教育者人格的塑造,为其打下丰富而厚实的人生底色。

关键字:蔡元培美育思想;中学阶段;

一、蔡元培美育思想概述

(一)美育思想萌芽

1910年,蔡元培留学欧洲,接受了当时德国政治影响的世界文明教育,这是一种蕴含着充满动态的具有强烈时政色彩的科学知识,促使他对东西方文明独特认知的形成,从而奠定了他的教育思想与学术基础。后来他将主要精力投放于美学,明确教育宗旨为陶冶文明之人格,提出要以美育完善道德。1912年,他将“美育”一词首次引入中国,从此展开了以“美育”为主的教育实践新篇章。

(二)蔡元培美育思想内涵

1.美育流变

1912年,从德国归来的蔡元培一直思考着,培养怎样的新人以适应新共和时代下的新建设。君主时代的教育隶属于政治,以其利己主义为目的,其教育严重扭曲人性,阻碍了受教育者人格正常发展,基于此背景,蔡元培认为民国教育最重要的在于应从受教育本体上着想,来思考受教育个体应具备何种能力,完成自身人格的塑造。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文中提出了“五育”教育理念,分别为军国民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德育主义教育、世界观教育以及美育。其中的军国民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是对当时强兵富国实际操作层面的教育,德育主义教育用来预防由重强兵利器转化为内乱的军阀割据形态,由富国的策略转化为贫富悬殊的新社会矛盾形态。美育的最终目的是“以图德育之完成”。

2.美育意涵

1930年,蔡元培在《美育》中强调对美育的理解以及掌握美育的相关知识,认为美育是一种通过赏析美的对象,创造美的实体,从而获得的多元化的丰厚体验与感悟。1931年,在《美育与人生》文中,每个人展现出来的高尚品行,源自内心深处强烈的感悟推动力,其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呈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助推感悟力由转弱为强,转薄为厚,贵在陶冶与培育,其工具即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称为美育,重在强调感性在辨别善恶真伪的质的层面的跃迁。

3.美育处于蔡元培整体教育思想位置

科学与艺术的协同发展,助力了西方文明的高度发展。在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年代里,社会精神世界极度匮乏,社会上的“精神腐败”问题肆意猖獗地蔓延,无数仁人志士高声呼吁重在发展科学技术,主要教导人们科学理性地认识客观现实世界,其弊端是不能用科学技术解决社会及人生的所有问题。蔡元培的“美术”代表的是感性方面的教育,让人认识到审美鉴赏力的培养有助于精神文明的建设。理性教育与感性教育需要协同发展,既注重科学技术的学习又加持艺术的中和,才会使人的内在精神世界饱满充盈,促使人朝着有意义与价值的方向和谐发展。

二、蔡元培美育思想教育实践

(一)早期教育实践

1898年秋,32岁的蔡元培从京城离开来到了南方,先在家乡的绍兴中西学堂任教,随后两年辗转于江浙地带的多所新式学堂。1901年在上海澄衷学堂任教并完成了《学堂教科论》,基于当时社会的教育现状,剖析求学历程,对亲身经历的传统教育思想进行了梳理,细致追踪了封建专制教育下学风败坏的根源所在。1903年之后的他主要致力于教育实践与革命活动的融合,之后就去了德国留学就读哲学。1921年,出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关注教育的本质实践,确立教育方针的任务是打造符合新共和时期的国民理想人格,首次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美育”思想相伴而生,重在通过美育的途径通往超轶于政治的世界观教育。191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时,将多年来总结的较为成熟的教育思想,进行了落地实施,创造了“思想自由、学术自由之学风”的校园文化氛围,而他的美育思想同时,以美育独特途径陶养学生情感,助力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

(二)蔡元培美育观与其教育实践的关系

1927年,蔡元培 提案“创办国立艺术院”,明确办学宗旨为“培养专门艺术人才,提倡艺术活动,促进社会美育”。1928年,在《学院是为研究学术而设》演讲中,论述了西湖国立艺术院的建立初衷是以创造纯粹的美来唤醒人心的艺术院校。在革命战争年代中,他尤为重视人的精神文化的改造。纵观蔡元培整体的美育思想及其实践,一条贯穿其中的逻辑主线是“教育应强调对个体精神的重新建构,以及对个体能力的培养,使个体尽到社会责任。”美育作为精神教育的延伸,是在自然世界的观照中获得审美经验,建立起感性之学,涵养品德,完善人格。

三、对当代中学美育思想的启示

蔡元培在《何谓文化》中,论述了良好的社会最终靠的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个人。蔡元培根据当时动荡的社会发展形势,从国民现有的素质实际水平出发,民国教育重在思考受教育者为适应社会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以及在此过程中完成自身人格的塑造,使得个性能够尽到其社会责任。中学阶段是受教育者学习的黄金阶段,是性格发展的关键阶段,是养成良好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必经阶段。作为人生发展一个重要而关键的过渡期,时至今日,蔡元培的美育思想之火熠熠生辉,对教育培养人才的实施过程仍有划时代的意义,时代呼唤美育思想的回归,这将为人生长卷打上更加丰富而厚实的底色,为人的一生奠定重要基础。

(一)美育对于中学阶段完美人格塑造的重要性

中学阶段面临义务教育基础上的选拔考试,在倡导素质教育的时代的呼唤下,社会各界“唯分数论”现象仍持续发酵。知识与技能的快速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了趋利避害的智性分析,指导德育完成的同时出现了促使社会朝着功利化现象发展的势头。长此以往,使其劣势日益凸显,即社会及人生的所有问题,尤其是精神问题现象频频出现。由于缺少美育与爱心的陶冶、培育,使人格遭到了严重扭曲的威胁,美育与人文素养被分裂开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与蔡元培所处的时代极为相似,通过梳理蔡元培美育思想,挖掘到其中仍有对当代中学阶段的美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二)中学阶段确保美育在教育中的独特地位

中学阶段首先要确保美育在教育中的独特地位,坚持美育应有的独立品格;再次要加强美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探索跨学科研究的实施路径,大力推广美育的教育实践。当代西方已有许多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和脑科学家已深深介入到了美育理论的完善,并由此产生了一大批具有鲜明导向作用的理论成果,诸如美育心理学、学校艺术教育等方面的研究,在各类学校中得到普遍实施,促进了学生人格的完美塑造,夯实了学生人生发展的根基。而我们中国基于外国发展趋势以及国内发展现状,增加学科间的融合程度,使各个学科的先进理论成果助力美育理论的本土化发展,促使美育相关科学理论成果在中学阶段地得到普遍实施和运用,筑牢中学阶段情感教育根基。

(三)中学阶段坚持美育教育和谐发展

蔡元培曾系统地阐述了培养公民健全人格的教育政策,他认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德育主义三者,为隶属于政治之教育。世界观,美育主义二者,为超轶政治之教育”。从当前情势来看,军国民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是最重要的;然而从长远来看,世界观教育与美感教育则至关重要。他说:“提出美育,因为美感是普遍性,可以破人我彼此的偏见;美感是超越性,可以破生死利害的顾忌,在教育上应特别注重。”蔡元培在中国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培养完满人格的主张并将美育列为实现这一人格的重要部分。[6]

当代中学阶段学生中不乏有着落后的、粗鄙的思想和文化,使人们特别是正在成长起来的青少年感到迷惑,对美丑、善恶的界限开始模糊,容易迷失在精神迷茫和道德危机之中,在不知不觉中矮化人格。审美判断能力是实现人格教育的提升目标的基础,只有拥有健康的、正确的审美判断能力,才能孕育出纯洁高尚的人格。这样才使个人的追求从“自存”到“自立”再到“自成”的阶段,实现量变到质变跨越发展,才有可能使其站在人类发展的角度增强对于自身和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爱国主义变成自觉自愿的意愿并全力以赴。美育是培养完满人格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充分发挥美育的特性和作用,实现性情的陶冶、人格的完善,从而达到心灵的净化。[7]

参考文献:

[1]袁安奇. 破人我之见,去利害得失—蔡元培的美育思想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20.000023.

[2]周志勇.蔡元培美育思想对当代美育发展方向的启示[J].学理论,2009,No.(10):199-200.

[3]朱晏.以美育滋养公民道德建设——蔡元培公民道德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J].江海学刊,2020(06):76-80.

[4]蔡元培.蔡元培谈教育/名家谈教育[M].辽宁人民出版社,2015:183

[5]杨天宏.学生亚文化与北洋时期学运[J].历史研究,2011(04):88-105+190-191.

[6]夏安琪.蔡元培美育思想及对当代美育的启示[J].艺术百家,2019,35(S1):128-131.

[7]姜敏.蔡元培美育思想对当代人格教育内容的启示[J].文教资料,2023(04):12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