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民俗文化大课堂的建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28
/ 2

幼儿园民俗文化大课堂的建构

陈兰

昆山高新区新华舍幼儿园,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215300

摘要:为了丰富幼儿的民俗文化学习体验,幼儿教师收集和整理各种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教学资源,包括图片、书籍、音频、视频等。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资源,通过多种形式的呈现,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提供更丰富、多样化的学习内容。比如,可以根据传统节日或民间习俗建立特殊的教室环境,如春节的传统年货市场,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场景等。通过营造逼真的环境,让幼儿身临其境,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民俗文化。

关键词:幼儿园;民俗;文化;大课堂;建构

引言:让幼儿亲身参与到民俗文化传统活动中,是优化民俗文化大课堂建构的重要方向。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参观传统手工艺坊、庙会、民俗表演等,鼓励幼儿亲自操作、制作手工艺品,参与庆典活动和游戏,并体验传统节日的习俗。通过亲身参与,幼儿更能深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一、三位一体在幼儿园民俗文化大课堂建构的作用

在幼儿园民俗文化大课堂的建构中,三位一体(教师、幼儿和家长)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以下从教师、幼儿和家长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教师是幼儿园民俗文化大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承担着重要的责任。首先,教师应该具备丰富的民俗文化知识,了解并熟悉各种传统节日、民间活动等内容,具备良好的教学策划和设计能力。其次,教师需要巧妙地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例如通过故事讲解、手工制作、游戏活动等形式,引发幼儿的兴趣和参与度。最重要的是,教师应该起到榜样和引导的作用,通过自身的行为和言谈,传递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意义,激发幼儿对民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幼儿是民俗文化大课堂的主体,他们是活跃的参与者和学习者。在课堂中,幼儿应该积极参与各种活动,跟随教师的指导和引导,学习并体验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幼儿应该通过亲身参与、触摸、制作等方式,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幼儿还应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保护意识,学会与他人分享和合作,通过互动和交流,彼此传递并传承着民俗文化的精髓。家长是幼儿民俗文化教育的重要参与者与支持者。家庭是幼儿最早接触到的社会环境,家长的态度和行为对幼儿的民俗文化教育具有重要影响。家长应该积极关注幼儿园的民俗文化教育活动,并与教师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共同关心幼儿的学习和成长。家长可以通过家庭活动,如传统节日庆祝、家族传统活动等,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民俗文化体验[1]

二、幼儿园民俗文化大课堂的建构思路

(一)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

幼儿教师在民俗文化大课堂构建中,要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通过以下具体案例来说明;尊重多样性:教师应尊重幼儿的多样性,并鼓励他们分享自己家庭的传统文化。例如,在学习传统音乐时,教师可以邀请幼儿带来自己喜欢的传统音乐或乐器,与全班一同分享,展示不同地域和文化的多样性。这样做不仅能够增加幼儿的参与度,还能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教师可以让幼儿在民俗文化学习中互相学习和协作。例如,在学习传统节日习俗时,可以将幼儿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研究一个传统习俗,包括制作相关手工艺品、编排小表演等。教师可以在小组展示环节鼓励幼儿们互相欣赏和交流经验,培养他们合作、分享和包容的精神。教师示范:作为教师,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在民俗文化大课堂中,教师可以穿上传统服饰,示范传统礼仪,或是通过讲解民俗故事、歌曲等形式,带领幼儿一同参与。例如,在端午节期间,教师可以示范包粽子的过程,并鼓励幼儿们动手操作,感受传统食品的制作过程和习俗。

(二)培养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

幼儿教师在民俗文化大课堂的建构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地方特色的展示:教师可以设置一个专门的角落来展示家乡的特色,包括图片、手工艺品、地方文物等。教师可以给幼儿讲解这些展示物的背后故事,帮助幼儿了解和认识家乡的独特之处,引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参观家乡文化景点: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参观家乡的文化景点,如博物馆、传统手工坊、历史古迹等。在参观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幼儿解说、讲解相关的历史和民俗文化,激发幼儿对家乡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家乡文化展示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参与家乡文化展示活动,如学校的文化节、庆典等。幼儿可以在活动中展示家乡文化的风俗习惯、传统服饰、民俗美食等。通过展示和分享,幼儿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家乡的文化,并培养对家乡的热爱情感。家庭合作:教师可以鼓励幼儿与家人合作完成一些与家乡文化相关的作品或活动,如制作传统手工艺品、参与家乡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等。这样的合作能够促进幼儿与家人之间的亲子互动,加深幼儿对家乡文化的理解和热爱。故事传承:教师可以讲解与幼儿家乡相关的故事和传说,通过形象生动的讲述,激发幼儿对家乡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想象力和好奇心。

(三)开展民俗文化活动

幼儿教师在民俗文化大课堂的建构过程中,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民俗文化活动来加深幼儿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以下是一些可开展的民俗文化活动示例;传统手工艺制作: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学习传统手工艺制作,如剪纸、捏泥人、编织等。让幼儿亲手制作一些传统工艺品,体验传统工艺技艺的乐趣,并了解与之相关的民俗文化。传统游戏体验:教师可以向幼儿介绍一些传统的游戏,如跳绳、踢毽子、踩高跷等。指导幼儿学习并参与这些游戏,既能锻炼身体,又能感受传统游戏的魅力,增强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传统音乐舞蹈:教师可以邀请专业人士或有相关经验的人来为幼儿表演传统音乐和舞蹈,或者自己向幼儿展示一些传统音乐乐器,如古筝、二胡等。然后鼓励幼儿尝试演奏乐器或跟着音乐跳舞,体验传统音乐和舞蹈的美妙。传统节日庆祝: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参与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可以邀请家长或社区的长者来为幼儿讲解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同时进行相关的庆祝活动,如包饺子、包粽子、赏月等。民俗文化展览: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参与民俗文化展览,让他们利用所学的知识和经验制作展板、海报、手抄报等,并在学校或社区进行展览。在展览中,幼儿可以向其他班级、家长和社区居民展示他们对民俗文化的理解和体验

[2]

结束语

通过以上优化方向,可以更好地构建幼儿园民俗文化大课堂,丰富幼儿的学习内容与体验,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并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为幼儿园民俗文化大课堂建构等相关研究提供有利的借鉴以及建议。

参考文献

[1]何世红.幼儿园民俗文化大课堂的建构[J].学前教育研究, 2021(5):89-92.

[2]马妍妍.幼儿园民俗文化活动组织与实施的思与行[J].新课程(教研版), 2021, 000(04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