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的意义与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7
/ 2

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的意义与影响

郭 玮  李 谦[1]

(中共上海市松江区委党校 教研室,上海松江 201617;中共上海市松江区委党校 教研室,上海松江 201617)

摘  要:1920年6月到8月间,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在上海缔造了一个崭新的无产阶级政党雏形,即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第一个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诞生在上海,点燃了理想之火,点亮了信仰之光,铸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初心。怀揣初心使命,历经百年风雨,中国共产党从这里出发,从团体到政党、从地方到全国,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经过百年奋斗和砥砺前进,如今朝着建成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接续奋斗。

关键词: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意义;影响

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对走苏俄道路的认同,促使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研究日益升温,产生了李大钊、陈独秀等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五四运动后不久,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同中国工人运动的初步结合,建立工人阶级政党的任务被提上了日程。

一、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

1920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发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探讨社会主义学说和中国社会改造问题。6月,他同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等人开会商议,决定成立党组织。关于党的名称问题,陈独秀征求李大钊的意见。李大钊主张定名为“共产党”,陈独秀表示同意。张申府回忆说:“关于党的名称叫什么,是叫社会党,还是叫共产党,陈独秀自己不能决定,就写信给我,并要我告诉李守常……当时建党究竟叫什么名字,这没有确定,征求我们的意见。我和守常研究,就叫共产党。这才是第三国际的意思,我们回了信。”

在陈独秀主持下,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于1920年8月在上海法租界老渔阳里2号《新青年》编辑部正式成立,取名“中国共产党”,这是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陈独秀任书记,主要成员包括俞秀松、李汉俊、陈公培、陈望道、沈玄庐、杨明斋、施存统、李达、邵力子、沈雁冰、林祖涵、李启汉、袁振英、李中、沈泽民、周佛海。上海小组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组和联络中心,在建立全国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而后,在北京、武汉、广州、长沙等地先后建立了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11月7日,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机关刊物《共产党》在创刊之时,就公开亮出了共产党的旗帜。创刊时间的选择也很有纪念意义,这一天是苏俄十月革命纪念日,这说明上海党的早期组织就是继十月革命之后诞生的共产党组织。《共产党》月刊由李达任主编。为了保密,上海党的早期组织成员为其撰文或发表译作,均不署真实姓名。每期称之为《短言》的社论文章根本不署名。现根据资料查证,创刊号上的《短言》是由陈独秀写的,文中理直气壮地阐明了在中国为什么要建立共产党的主张,指出:“要想把我们同胞从奴隶境遇中完全救出,非由生产劳动者团体结合起来,用革命的手段打倒本国、外国一切资本阶级,跟着俄国的共产党一同试验新的生产方法不可。”

二、组织拟定《中国共产党宣言》

1920年8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以后,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关系等问题,尚未完全弄清楚。对此,陈独秀表示:“我们不必做中国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开始就发表一个《共产党宣言》,我们只是要做边学边干的马克思主义的学生,现在可以先将中国共产党组织起来,党纲和政纲留待正式成立以后再去决定。”成立三个月后,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拟定了《中国共产党宣言》,大约2000多字,分为三个部分:共产主义者的理想、共产主义者的目的、阶级争斗的最近状态。

宣言公开阐明自己崇信马克思的国家学说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最终目的是要建立一个没有经济剥削、没有政治压迫、没有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革命的关键在于“组织一个革命的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宣言全文用“共产党”7次,“阶级争斗”14次,“无产阶级专政”8次,“共产主义”、“共产主义者”、“共产主义社会”16次,“资本家”、“资本主义”、“资本制度”28次,提到“俄国”、“俄罗斯”有10次。《宣言》当时没有对外发表,仅作为接收党员的标准,但它实际上起了临时党纲的作用,为后来一大的党纲奠定了基础。

毛泽东后来在《党史资料汇编》上读到了这篇《中国共产党宣言》,并写了一段重要批语:“不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只提社会主义的革命,是空想的。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纲领则是基本正确的。但土地国有是不正确的。没有料到民族资本可以和平过渡。更没有料到革命形式不是总罢工,而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基本上是农民战争。”这几句言简意赅的批语,既肯定了这份历史文献作为党的革命纲领“是基本正确的”,又指出它在革命阶段、土地纲领、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方针以及革命斗争主要形式等方面存在认识错误或不足。

三、发起成立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

从《新青年》创刊以来,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大批进步青年涌向北京、上海,要求学习新的知识和革命思想,请求给以指导和帮助。为此,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后,陈独秀等指派小组中最年轻的成员俞秀松,并联系袁振英、叶天低、金家凤等8个青年于1920年8月22日发起成立了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俞秀松任书记。活动地址在霞飞路新渔阳里6号。

为了支持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工作,陈独秀、杨明斋、李达、沈玄庐、陈望道等经常参加他们的活动,并为青年团进行了多次讲演。特别是吸收第一批团员参加上海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活动,在实际工作中使他们得到考验和锻炼。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建立后,向全国各地寄发信件进行联络,在北京、长沙、天津、武昌、广州等地,也先后成立了青年团,成为建党前后十分活跃的革命青年组织,起到了党的助手和后备队的作用。

四、推动成立外国语学社

为了培养干部,学习苏俄十月革命的经验,并为输送青年赴俄留学做准备,1920年9月,上海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了培养党的干部的学校——外国语学社,社址设在新渔阳里6号。由杨明斋任校长。

该社以公开办学的形式掩护党、团的各种活动。俄语教员由维经斯基的夫人库兹涅佐娃和王元龄担任,日语教员由李达担任,法语教员由李汉俊担任,袁振英担任英语教员,马克思主义和政治理论课主要由团的书记兼学社秘书俞秀松担任,李达、李汉俊、陈望道等人也被邀请担任辅导。这是共产党初创时期为培养干部所建立的第一所学校。该校采取公开刊登广告招生的办法,既为该校做了掩护,又扩大了影响。一时间全国各地的进步青年纷纷来到上海入校学习,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负责为外地的学生安排食宿。他们过着艰苦的生活,“每月生活费只有5元左右。任弼时等人住在别处,他们5个人包了4个人的饭,省下1个人的饭钱以作他用”。第二年7月,该校选派赴莫斯科学习的就有30余人,其中包括刘少奇、任弼时、罗亦农、萧劲光、陈为人、任作民、俞秀松、王一飞、蒋光慈、傅大庆、曹靖华、汪寿华、韦素园等,其中许多人后来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中国革命做出重要贡献。

1920年11月初,陈独秀接广东省长陈炯明电,请他到广东主持教育,提倡新思想,发展新文化。陈独秀提出教育独立,不受行政干涉;以广东收入1/10拨充教育经费;行政措施与教育所提倡学说趋同等3个条件,陈炯明应允。陈独秀又写信给李大钊征询意见,李大钊复函支持,认为可以将新文化和社会主义新思潮广泛带到广东去,还可以在那里成立共产主义者组织。12月17日,陈独秀乘轮船从上海绕道香港赴广东,他留下的书记一职由李汉俊担任,李达担任《共产党》杂志主编,《新青年》则由陈望道主编。陈独秀的南下进一步推动了广东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加速了“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步伐,使1921年间的全国革命形势出现了空前未有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中央移驻西柏坡前后[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

[2]李新、陈铁健.伟大的开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3]严爱云.中国共产党在上海100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

[4]吴海勇.钟英:中共中央在上海1921-1933[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


[1]作者简介:郭玮(1983- ),男,河北张家口人,中共上海市松江区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中共党史与党建理论。李谦(1988- ),女,山东泰安人,中共上海市松江区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