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奔赴 共育花开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28
/ 2

双向奔赴 共育花开

郭雨威

当阳市特殊教育学校

摘要:教育孩子是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责任,特别是残障

学生。残障学生由于身心、认知能力和智力发展水平的缺陷,导致他们生活自理能力差。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家校共育,双向奔赴,才能共育花开。

关键词:残障学生;家校共育;社会适应

教育孩子是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责任,特别是残障学生学校教育是为了特殊学生初步掌握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能力,并逐渐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由于残障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智力水平,难以掌握基本的独立生活技能和劳动技能,仅依靠几十分钟的课堂教育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不断地复习和巩固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因此,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对他们的生活适应性、劳动技能的训练必须实现学校、家长、社会三方合作,做好三方合力共育工作。由于特殊学生的身心、智力存在严重缺陷,越来越多的学生无法做到生活自理。而我们特教人的初心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生活自理,自给自足。所以根据特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他们的生活适应上。而想要在生活适应上得到收获,就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协作。

家长愿意接受孩子,送孩子来校接受教育时,他们是充满希望的。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年级的升高,残障并不能除去,家长的希望似乎在慢慢熄灭,参与教育的热情也逐渐降低,最后有的家长到麻木的地步,学生的教育变成了学校的单方责任,家长甚至不想过问。这些情况反映出我们在家长教育工作中做得不够,没有让家长形成正确的期望值,导致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淡出,这样不利于残障学生的健康成长。

如何把家长纳入学校的教育规划,统筹安排,为残障学生营造好的教育氛围,更好地促进残障孩子的成长,实现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统一,进而促进残障孩子的健康发展呢?学校在家校共育中进行了探索、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以下是我对家校共育,发挥家长作用的一些浅谈。

一、改变家长思想,引导家长密切配合

我们的家长由于各自的文化水平、家庭环境、经济条件等原因,对自己的孩子存在的问题不能全面了解,对他们的期望值有不同程度的认识偏差,在教育过程中不讲究方法,但有一点是确定的,他们爱自己的孩子,愿意倾其所有让孩子得到最好的成长,而孩子们的成长,是需要党和政府的扶助、需要优质资源的特教学校为依托、需要专业素养过硬的教师携手共育。

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巩固和改善学校教育的质量。因此,家长的支持与合作是学校学习的重要保证。通过我的教学经验和调查研究,我们发现,除智力因素外,中重度智障学生对生活的适应性较差的原因很大程度是由父母对孩子的纵容和宠爱形成的,还有一些家长,重视孩子的知识的形成,忽略了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所以,教师应利用接送学生上下学、家访等形式多向家长推广新的特殊教育理念,让家长加入学校特殊教育改革的行列,教师还应定期收集,整理和分析反馈信息,并建立学生教育成长记录档案,及时将学期培训计划通过家长微信群、家长会等形式传递给父母,以得到他们的理解支持和帮助,并协助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实施该计划,以保持教育的连续性。根据培训内容,定期组织开展体劳结合生活化的趣味竞赛,通过教学成果展示,邀请家长观摩和切身体验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家长对特殊教育的认识,而且能增进教师与家长和孩子的情感交流。当家长看到孩子的进步时,他们就会很高兴,久而久之就对老师产生信任和亲密感,拉近距离,进一步更好地实施家庭教育。

二、搭建与家长沟通的平台

孩子送到学校,不能让孩子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迷失路途,不能像包袱、孤儿被遗弃、更像野草一样的恣意疯长祸害社会。学校、老师和家长要有共识,要把孩子当成精心培育的树苗一样培育,要明确孩子来到学校到底该干什么?在课堂表现如何?孩子从学校回到家中,家长又该如何接手教育?这些细小而繁杂的问题就是需要我们三方合力应该解决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些问题的突破口,需要教师做出更多的努力加强与家长的有效沟通,建立各种沟通平台与渠道,最终达到家校教育合力的形成,促使中重度智障学生的进步。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微信朋友圈、网课、微视频、企业微信等科技平台让家长进入课堂、进入活动、进入宿舍、进入餐厅、结合学生参与学校教育之后的实际变化,讲授老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让家长有直观的理解,去了解特殊孩子的教育方法,做好教育配合。

学生在学校培养的良好习惯和生活技能应继续在家庭中实践和巩固,我们通过告家书、家访等方式,告知家长有关学生在学校进行生活技能训练的实践内容,并获得了父母的支持与合作。还要求父母鼓励学生在家中进行简单的练习巩固,多为孩子提供学习、展示自我、帮助他人的机会,让孩子树立自信心。逐步提高学生掌握实践操作技能,并进一步建立对自助能力的信心。通过实践,我们意识到仅靠教师的积极性来促进智力障碍学生的适应能力的提高是不够的。在校教师通过各种训练,提高生活适应、劳动技能的水平,并制定针对不同学生的实践训练计划,但这必须要与家长合作,训练计划需要学生在家中通过长期大量的反复操作,让学生在实施过程深化提炼,最后内化为自己的技能。只有这样,

障学生才能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将来能较好地适应生活,为家庭减少负担,为父母分担一些烦恼,履行对社会的基本责任。

三、参与教学管理,发挥优秀家长的积极性

家长在孩子的康复训练中举足轻重,尽管康复中心残障学生开设了个训课,但是时间毕竟有限,最多每天每人一节课。余下的时间需要家长带领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自行训练,老师会给家长布置每天的训练要求和训练量。在观察家长的训练过程中,学校发现一部分家长的接受能力很强,能按教师的要求不折不扣地完成训练作业,而另一部分家长则不能完成训练内容,因为管不住孩子,管不住自己,训练中草草了事,达不到训练目的。在学校的有些课堂教学中,如感统训练、康复课等,一个教师很难照顾全体学生,而那些能够完成家庭康复训练作业又有家庭训练经验的家长则能够发挥助教的作用。甚至还可以将班里陪读学生家长发挥起来,让合格的家长陪读,把不合格的陪读家长请出教室学校召开班主任会议,商讨班级里的陪读家长管理办法。首先确定各班的陪读家长比例,从低年级家长与学生 50%的比例开始,到高年级的 20%比例,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步降低陪读家长数量。各班的陪读家长比例确定后,再由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共同商量决定哪些学生需要陪读,哪些学生不需要陪读。最后,各班在比例范围内挑选责任心和能力强的家长进入教室陪读,这些家长进入教室,不仅要陪护自己的孩子,还要陪护需要陪护的其他孩子。这样课堂陪读真正做到提高孩子的课堂效率,也规范在校家长的言行举止。

以上是我对家校共育的一些浅谈。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塌下来。”由此可见,在特殊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只有学校和家长双向奔赴,各施所长,携手共育,学生才能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身献特教,也许不会桃李满天下,但可以看到迟到的花苞绽放,也便是无怨无悔。愿每一朵花苞都能完美绽放,也许花期较晚,但所有特教人都在欣喜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