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程与生活的有效结合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07
/ 2

小学科学课程与生活的有效结合探讨

曹国海

乌海市海勃湾区第三完全小学  016000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小学科学教育课程中,教师更加注重与学生的生活有效结合。使得小学科学地教学能够使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为小学科学的教学方式设立了相关的准绳,即科学与现实生活是不可割裂的整体,在教学中要将两者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科学;生活化;结合

小学科学教育是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和探究意识的重要课程,在当前的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与生活实际脱轨。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等等,这都为小学科学教学造成了一定阻碍。因此,教师应当基于学生生活实际,使小学科学教育回归生活。

一、小学科学课程与生活有效结合的重要性

(一)、推动传统教学理念的变革

科学教学本身是一门和大自然紧密相关的学科,多数课程需要走出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要求采用生活化的方式进行教学和授课,教师基于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无法设计出与课堂知识相配套的生活化教学情境,导致学生无法融入到教学当中,导致课堂理论教学的效率不高。生活化教学的方式可以带给教师新的尝试,丰富教师的教学风格,也是对教师自身能力的一种提高。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科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秉持创新型教学理念。如今小学科学课本上的多数理论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更是随处可见。它不但能帮助学生对日常的自然界有一个初步的认知,还能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从小养成爱护自然保护生态的良好品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也强调,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核心素养,教师应通过生活化的方式教授科学课程,在课堂上积极引入生活化的元素,多采用一些植物标本或样本讲述,可以加深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印象,这往往比传统的教学模式要高效的多。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激发出自己的好奇心,学习起来就事半功倍了。

(三)、减轻授课教师的教学负担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大多数教师仍以唯分数论的理念开展教学活动。当下的教学任务相对较为繁重,家长及社会的期许过高,因此,教师的教学压力也很重。而采用生活化教学的方式,可以快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主动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然科学的意识,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和压力。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到室外,充分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下感悟大自然,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学生也可以用更加积极的态度去学习,基础知识也学习得更扎实。

二、小学科学与生活的有效结合路径

(一)、回归现实生活,绽放科学之花

想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进行引导。科学实验是小学科学教学的核心内容。传统科学实验教学,教师多利用板书、挂图讲解或是多媒体视频课件演示为主。上述教学方法中,仅多媒体视频课件演示尚能够达到调动学生科学实验学习兴趣的目的,但因多媒体视频课件演示无法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设计与实践操作能力,进而也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科学实验意识及能力,仅能通过视频课件的视觉刺激作用来提高学生对一些科学实验、科学现象、科学原理的认识与理解。因此,教师可以结合科学实验内容,鼓励学生走进自己的生活,利用生活中的既有材料自主完成相关的科学实验,以培养学生科学实验意识、科学实验设计与实践能力。同时,教师在鼓励、组织学生自主进行生活化科学实验之前,也要引导学生必须对科学实验内容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并设计出相应的科学实验步骤、研究内容等,促使学生能够在生活化科学实验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实验意识、科学精神、科学验证能力以及自主探究能力。

如在“金鱼”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金鱼或是其他观赏鱼在家中进行饲养,并在饲养的过程中观察金鱼或其他观赏鱼的生长、习性、繁殖等特点,如水温要求、水质要求、繁殖条件要求等。此类生活化的科学知识实践,既可以让学生亲自体验、操作金鱼或是其他观赏鱼的养殖全过程,还可以培养学生对科学化养鱼的热情,促使其在养殖中不断了解鱼类的生活、生长、繁殖条件。但是,教师在鼓励学生完成金鱼或其他观赏鱼的养殖之余,也要引导学生继续就其生长、生活条件进行深入的研究、实验,并验证在什么样的水质、水温、饲料等条件下,它们才能生活、生长得更好,并记录下自己的实验研究数据。但是在此类科学实践活动中,很多小学生提出:“我已经掌握了金鱼的养殖方法,我们家的金鱼长得可好了!”此时,教师要以赏识的教学理念来表扬学生:“你太棒了,能够把金鱼养得这么好!你认为金鱼养得好,最合理的水温应该是多少呢?”学生若进行了详细的科学实验记录,则会直接回答出自己的最理想水温值,但也有的学生未进行相关的数据记录,只有一个大概水温。此时,教师则要适时地引导学生应具备严谨的科学思维、科学研究精神,必须有一个准确、可靠的水温数据,进而才能真正证明自己的金鱼养得好。同时,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入科学学习、科学实验的思路:学习→实践→总结→质疑→再实践→再总结。这对培养、提升学生科学实验意识、探究能力及科学素养均具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回归现实生活,播撒科学种子

我国实行新课改以来,在小学科学教育中,被广泛的应用于实验教学。近几年的新课改要求和一系列的实践证明,传统的试卷考核方式,只能检测一些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并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锻炼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变能力。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进行一些教学模式上的变通,比如可以采用生活化的考核方式,可以在课下给学生布置一些生活中常见现象的答疑任务,让学生自己思考:比如冬天挂在室外的衣服,早上起来为什么是硬邦邦的?为什么夏天在喝可乐的时候不能使劲摇晃,否则打开之后容易喷溅?为什么电水壶烧开水之后打开上盖,上面有很多小水珠?通过这些一系列的生活问题,帮助学生在课堂知识之外延展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生活更好地结合,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得到学习能力的提高。

总之,在小学阶段科学课程是学生接触自然科学的重要平台。也是培养学生科学兴趣、科学思维、科学实践能力的关键时期。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要真正做到教学资源的生活化、教学情境的生活化以及科学运用的生活化,这样才能让小学生将生活与科学紧密联系起来,培育优秀的科学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李秀琴.小学科学教学的"生活化"[J].西部素质教育,2020,6(3):255-256.

[2]乔国峰.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策略运用浅探[J].青海教育,2020,(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