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机械类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26
/ 2

中职机械类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张词

重庆市万州高级技工学校,404000

摘要:近些年随着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市场上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机械类人才。而工匠精神是对机械专业人才基本的职业要求和理想追求。因此,中职机械类专业作为培养机械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场所,教师需要迎合时代发展趋势,将工匠精神培养目标上升到重要的课程定位,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优化当前的教育方案,使学生工匠精神得以充分地形成,为学生今后职业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基于此,本文阐述了培育中职机械类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中职机械类专业;工匠精神;培育策略

引言

在现代化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培养要求逐渐地提高,现代化人才不仅具备较强专业能力,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工匠精神,以精益求精的态度认真地完成当前学习和工作任务,促进行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在中职机械类专业教学课堂中,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工匠精神的有效培育,严格按照机械类的人才培养需求,创新当前的教育模式,使每个学生能够在课程中有丰富的收获,推动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有效形成。

一、培育中职机械类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意义

(一)促进中职教育的革新发展

时代是不断变化的,对人才需求在逐渐地增加,中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重要场所,需要明确自身的教育职责,尤其是要强化对学生各项价值观念的有效培育,在此过程中工匠精神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以往学校教育过程中,往往将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上,虽然这一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并没有强化对学生各项思维和价值观念有效培育,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再加上在新时期背景下,对中职院校人才需求逐渐地增加,并且标准也上升到新的境界中,因此中职院校需要突出与时俱进的工作思路,加强对工匠精神的有效培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扩展中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使每个教师能够站在工匠精神形成的角度入手来强化人才培养的力度,帮助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提升[1]。真正的满足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标准,进一步地增强中职院校的办学软实力,实现中职教育的革新发展。

(二)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随着社会对新型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学生在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革新传统的学习理念,并且以工匠精神为主要的基础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使学生能够在今后工作岗位中获得较强的综合实力,帮助学生职业生涯的完善发展,在此过程中,相关学校要自觉承担起人才培养的职责,加强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适当的调整和改善学生的职业观念,以全面发展为主要的基础形成符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并且帮助学生快速的把握机械类专业对人才的需求,形成正确的学习目标。之后,再以精益求精的精神,严谨的完成对应的学习任务,使学生专业能力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二、培育中职机械类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策略

(一)革新教育观念

在以往中职机械类专业教学课堂中,学校将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技能上,并没有加强对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视,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因此,中职院校在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时,需要革新教育观念,严格按照机械类专业的教学要求,创新教育体系,为学生各项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实际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均衡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和工匠精神培养的比例,设置全新的教学目标,并且调整当前的课程教育模式,注重对学生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的有效培育。同时还需要扩展学生的机械创造性思维,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发展,为学生今后的工作提供重要的保障。

(二)激发学生兴趣

中职院校中部分学生缺少学习兴趣,且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机械类专业教学中习惯采取传统教学模式,更无法吸引这部分学生的注意。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打破传统观念的限制,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机械类专业上基础内容较多,这些知识点抽象、难以理解,需要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时教师积极引入新的教学方法与理念,尊重学生课堂主体性地位,围绕“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进行,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课堂授课前要求学生进行预习,提前了解本课堂上要讲述的内容,为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奠定基础。通过提前预习,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现代工匠精神强调精益求精的修饰产品,注重产品的升华,为社会创造出高质量高水准的产品。在机械产品中,机械线路、机械特色及机械服务是其构成核心要素,其中机械功能是体验的关键因素,机械专业学生将来面临的就业通道首先是从机械的角色开始。因此,在课程教学设计过程中,多运用情景教学、实践教学,要求学生在模拟操作中摆脱固定思维方式的束缚,勇于创新和挑战,将机械功能做到更好更有特色,从而创造出高质量高水准的服务产品。

(四)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

中职院校给教师提供尽可能多的交流平台,让教师关注自身成长,并在校内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培训制度实施时,培训目标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与教学水平,避免教师教学水平不足或知识储备不足的情况,促进机械类专业教学专业素养提升。

例如,校方根据实际情况,有效融合教师个人兴趣爱好与职业发展方向,教师培训前征询教师的意见,并根据教师意见调整培训方法与内容,结合社会对机械类专业教师的要求,提升教师素养;根据市场变化调整与优化培训制定,并依据切实需求调整培训方法,课堂教学时帮助学生掌握方剂内容,促进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实现构建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中职院校机械类专业教学课堂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讲解基础性的机械操作理论内容,还需要加强对工匠精神培养重视程度,使每个学生能够有严谨的态度,高效率地完成教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在持续反思的过程中符合机械类企业对人才的各项要求。帮助学生能够在关键领域内形成较强的职业道德修养,灵活的应对在后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工匠精神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贾志颖.工匠精神引领下的中职机械专业课程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02):103-104.

[2]周泽斌.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竞赛导向教学模式的研究[J].求知导刊,2019(03):41-42.

[3]薛忠义.中职院校理实一体课程改革与工匠精神的培育[J].山东化工,2018(04):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