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文化与中西文化之比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11
/ 2

《广义文化与中西文化之比较》

余乃谦

(四川省文物与考古研究院 610042 四川 成都)

摘要:广义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精神标识,包括思想、价值观、传统、习俗和艺术等方面。中西文化是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两种文化,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兼具悠久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反映了它们各自的特点。中西文化在价值观、传统和艺术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中国文化强调人际关系与社会秩序,而西方文化则注重个人权利和自由。中国文化注重家庭、婚姻、尊重长辈等传统价值观,西方文化则更注重自我实现与精神独立。中西文化比较的目的不在于一决高下,而是为了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流。通过深入了解迥异的文化,可以更好地认识不同的文化,并在跨文化学习中更好地合作。

关键词广义文化;中西文化;价值观差异

民族文化指某个民族的生存之道、生活方式、民族主体与外界的联系。它是一个民族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特文化体系,它包括了民族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传统习俗、宗教信仰、语言文字、艺术表演等方面,是该民族与外界交往和沟通的重要媒介。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东方文化以中国文化为代表,拥有悠久的历史以及深厚的底蕴。中国文化古老且独特,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人文精神。

A、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B、以审美的眼光来看待大自然,享受自然的馈赠。中国文化处处蕴藏着道教文化,譬如中国的诗歌、绘画、文学艺术均能体现,“取天地之精华,采万物之灵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C、不过分征服自然、如“道法自然”即“顺应天意”。道教文化与现代的生态学思想不谋而合,有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D、东方文化并非单纯的自然对象,而是顺势而为、随遇而安。之所以思维开放程度有限,是因为古代制度制约了科技的发展。

西方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基督教教义是上帝创造万物,派遣人类管理万物,人是万物的中心。对世界本原的追求,如培根的梦想,即对宇宙追根溯源,揭示事物本质。然而西方文化对自然的过度征服与开采,受到了惩罚。人文精神的严重缺失导致了人情淡漠,从而使他们转向东方文化的研究,探秘方法论。

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东方文化是建立在亲情、血缘关系基础上的社会关系,抑或一种原始社会关系。东方人注重血缘宗亲,人际关系萦绕着丝丝温情,企业中的裙带关系更是司空见惯。东方文化人文精神层次丰富,即便在当今,人际关系亦是生产力,且拥有深厚的资源。人际关系盘根出“势力”,这是无需“契约关系”的产物。就像长辈不求回报地呵护,双亲含辛茹苦地抚养儿女,皆为养育之恩,于是就形成中国社会聚集的“势力”。

A、鲁迅先生曾批判儒家文化,他以旁观者的视角,洞穿了中国人的人性,如《狂人日记》《藤野先生》《少年闰土》《药》《风筝》等。

B、蒋介石虽理解中国历史、社会势力,却不知如何整合各派关系网,他短暂的势力转瞬即逝。

C、毛泽东同志洞悉势力的运用,诞生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1」,建立了新中国。

西方文化中,如基督教宣扬的自由平等与契约精神。西方社会具有法治精神,缔造了现代法治。他们的祖先世代为争取自由的权利奔走呼号,甚至义无反顾地献出了生命,最终换来的是“投票选举”制度。

三、人关系

东方文化探寻人类存活的意义。人的生命同宇宙相比,似朝露短暂且脆弱。因而大部分人都希望能超越死亡……儒、释、道三教最高境界在于探究内心世界。道教注重内在升华,正如瞬间的永恒“点化成仙”。它无须舍弃身外之物,无须肉体消失,即可成为圣人,羽化登仙,犹如佛教中一念之间,顿悟成佛……

东方文化侧重现实奋斗,要像骆驼一样不知疲倦地奉献家庭与社会;终身学习与成长,是正道。这铸就了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为了个人心中的理想献身,“浩气长存”诠释了这一理念。它是中国文化的信仰,是中国人心中神殿里的无上光荣。当然,这种“气”异于西方文化中的上帝

正气永恒

文天祥的《正气歌》中,“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日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1」。正气是一个人身上具体表现出来的浩然之气。天地间蕴藏正气,万物各有使命。各物体属于“流形”,地上的正气如奔流之长江、巍峨的华岳;天上的正气如日月光华、星辰璀璨;赋予人的正气则表现为刚正凛然。

正气,与日月同辉,无往不胜。它充塞于天地之间,不因时间的斗转星移而改变。太平盛世,禀有正气之人,在圣明烛照的朝廷上,会自然表露。他们尽忠报国,使天下晏安;当国于存亡之秋,正气之人透露出坚贞的志节:临危受命、为国捐躯。“时穷节见”才是正气受到严峻考验时候的真正体现。

谭嗣同曾书“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典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3」中国古代许多知识分子淡泊名利,不与腐败为伍。历史上有名的“清流派”以不认权钱而载入史册。

抚今追昔

中国文化人是清高的,且不容玷污。他们与政治若即若离,这也是正义的标志。如“士可杀不可辱”“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中国知识分子,为了崇高的目标和个人信仰,可以舍生忘死。这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净土,也是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

宋明以后的儒家文化所倡导的圣贤,名不副实,故弄玄虚。如儒者程颐娶了七个妻子,仍大言炎炎,倡导“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4」,“伪君子”不言自明。儒家学者孔子与朱熹皆非完人,朱熹晚年钻研道教内丹,试图通过修炼成为圣人。儒家构筑的理想国,事实上有很大的缺陷,经不起推敲。因为人有七情六欲,所以变成一个完人是不可能的。中国人的信仰极易被破坏,于是产生了对信念的怀疑,最后导致信仰真空。

在现实社会中,经济利益催生的功利主义导致信仰缺失。学界曾一度呼吁知识分子重树道德,塑造中华民族的“擎天柱”,成为正义之典范。中华文化的精神,要求人毕生追求高尚,把利益和生命置之度外,即舍生取义。教育从中小学做起,老师应成为楷模,化作道义与良知的符号。但残酷的现实在于,老师并非人均“标杆”。因为出色的人才,不大可能去中小学去言传身教……擎天柱就这样轰然倒塌了。

西方人文追求外在的超越,他们笃信上帝拯救世界。灵魂飞升后能与上帝同在,这样的崇拜几乎不会被撼动。当今西方社会,基督教占据“宗教”主流,契约关系依然是他们社会的大趋势。

我们本民族的宗教——道教,恰巧是对有严重缺陷且衰落的儒家文化的反叛与补救。与此同时,道教还吸收了佛教的形式化知识,保留着中国文化的精髓,如:全真道的“出家”,就留存了中国传统的内容。

在中西文化的比较中,人们可以观察到两种文化体系的异同。中西方文化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下形成与发展,各具魅力和独特性。在“全球化”大时代的背景下,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越发深入。人类需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去欣赏不同文化的美好,从而更好地推动全人类的文化繁荣。

参考文献

「1」毛泽东. “八七”会议的著名论断. 1927-8-7.

「2」文天祥. 《正气歌》. 1278.

「3」谭嗣同. 《狱中题壁》. 1899.

「4」程颐. 《二程全书·遗书二十二》. 1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