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基础护理”实训教学中护理技能竞赛的应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5
/ 2

高职“基础护理”实训教学中护理技能竞赛的应用研究

陈秋月

重庆市电讯职业学院 402247

摘要: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而越来越注重建康,对护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护理专业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标,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并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现代护理观念和发展潜能。在21世纪,高职医学院校正在加强护理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以促进其在新时期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但由于生源较为复杂、生源素质参差不齐,一些学生存在着文化基础知识薄弱以及记忆理解能力较差的问题,学习上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在实操课上,学生往往需要多次反复训练才能掌握相关操作技能,使得实操课教学难度有所增加。

关键词:高职;“基础护理”;实训教学;护理技能竞赛;应用

引言

技能大赛是高职院校实训教学活动的有效延伸,可以与同类院校交流教学经验,促进学校与企业对接,为企业储备优秀人才。参赛学校通过与企业交流,了解最新的岗位和人才需求信息,拓宽校企合作路径和范围。基础护理专业由于自身专业特点,学生既要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具备思维分析能力和更高的实践能力,开展以综合性实验为主的实训教学过程是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必要环节,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

1高职基础护理实训教学的意义

护理专业涉及的内容繁多,各种疾病千变万化,护理方法也各不相同。一个优秀的护理专业人才除了具备护士岗位所必需的医学基础、专业护理、预防保健等方面的知识外,还需具备较强的护理教学、管理及科研、人文素养等方面的能力。护理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常常出现与工作岗位相脱节,与护理专业职业技能大赛相脱节,与护士执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脱节等问题,并且高职护理专业的教学模式也无法适应新时代对临床护理工作的高要求。为了培养更多具备现代护理服务理念、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质和医康养教等护理服务技术能力、取得相应护理专业职业技能证书、毕业后能适应护理产业转型升级和护理服务行业及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复合型高素质护理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亟须不断改革和完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基础护理实训教学中护理技能竞赛的现状

2.1实训教学内容陈旧

技能大赛的考核项目通常是根据行业当前的发展热点进行设计和规划,在实训教学内容中没有体现,学生参加技能大赛的赛前培训通常是根据大赛的通知为参赛学生另起炉灶、专项训练,利用课后时间单独进行集中培训。实训教学中,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脱节现象严重,具体表现为理论学习和实训课程在不同的学期开展,衔接不顺畅,理论学习不能及时通过实训加以巩固和应用。在内容方面,往往以基础性的验证性实验为主、开放性实验少,实验设计老旧。

2.2实训教学课程设置不足

在课程时间方面,理论和实践占比不均衡。由于传统观念、就业压力以及结果的确认等原因,目前我国高等专科儿科护理学仍然是理论课程为主,实训课程为辅,理论课程所占比重远远大于实训课占比。在教学方式上,由于设备和环境的限制,实际训练的内容比较单一,大部分是以观察为主,没有很好地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这与实际训练的目的是不相适应的。在教学内容方面表现出滞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医疗技术的进步,疾病种类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2.3课”与“赛”融通不足,有机结合少

职业技能大赛也是检验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高职护理专业“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中的“赛”是指职业技能大赛,即护理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大赛,包含“院—校—市—省—国家”等各级护理技能大赛、养老服务技能大赛等职业技能大赛。部分高职院校为了在护理职业技能大赛中取得好成绩,往往只对个别参加比赛的选手进行护理职业技能大赛的知识点、竞赛方式的集中培训,并未将护理职业技能大赛的相关知识点、竞赛资源、竞赛方式及评分标准融入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中,造成课堂教学内容与职业技能大赛的考点不匹配,“课”与“赛”有机结合少,“课”与“赛”出现融通不足。

3高职基础护理实训教学中护理技能竞赛的应用措施

3.1提高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兴趣,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情趣,护生才会主动学习,积极进取;相反,学习没有兴趣和动力,就会成为一种压力,一种包袱,课堂就会缺乏生机,就会沉闷,护生就不会产生学习动力。实训教师在操作课上充分调动护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其独立思考、自我评价能力培养,是任何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教学中,让护生成为主角,实训教师通过“设错—找错—纠错”的教学过程,循序渐进地引导护生思考错误操作的原因,帮助护生分析和理解操作中的重点与难点,让其寻求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护生积极动脑、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同时也带动了不怎么积极参与的护生,慢慢就形成了一种人人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

3.2有助于学生护理职业认同感的提升

职业认同是个体对于所从事的职业的目标、社会价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与社会对该职业的评价及期望一致。调查发现:80%~90%的学生选择护理专业时没有明确的职业价值观,仅因为该行业好就业;部分已经在临床实习过的学生觉得护理工作特别繁忙,上夜班特别煎熬,甚至会发生医患矛盾而导致受伤害,从内心会否定护理职业。《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中提出了医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有医学专业知识、临床操作技能、行为和职业道德、批判性思维、信息管理等,其中职业道德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对护理学生的专业价值引导十分重要。

3.3贴合工作岗位,增强岗位适应能力

教师运用综合实训法时,需要考虑到护理的岗位需求,因此要在实训工作开始前,做好岗位调查工作,以此使基于护理工作过程而建设的站点更贴合医院护理岗位。院校可与医院建立合作关系,在工学结合理念的引导下,升级实训教学模式,以此来实现终身学习与职业教育,职业资格与学历证书,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职业标准与专业课程,专业与岗位、企业、产业的对接。在实训中,教师还要为护生讲解护理行业的法律规定、政策规定、医院的常见规章制度,使护生能够在职业教育中了解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需要承担的基本职责与工作任务,从思想层面也能够为日后的就业做好准备,真正地成长为高素质护理人才。

3.4探索开发基于高职护理专业“岗课赛证”融通

开发高质量的教材是高职护理专业教学改革发展的迫切任务,也是高职护理专业“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顺利实施的保障。目前,部分高职护理专业类教材存在内容陈旧、数字化程度低、互动性及交流性差等问题,而且没有专门针对高职护理专业“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编写的教材。因此,高职院校可探索开发基于高职护理专业“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的活页式教材,这是一种将传统纸质教材与计算机网络相结合的新型教材模式。

结语

护理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只有掌握了较强的实践技能,才能使其成为水平的专业人才。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按照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对竞赛教学法的内涵和形式进行深入研究,使其在实际教学中得到最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郑方遒.纠错法在中医护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医教育,2021,30

(5):63-65.

[2]王斌,欧阳小琨,陈萌,等.生药学课程教学中渗透PBL教学的实践与

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21,41(1):415-416.

[3]林键.项目教学法在ASP动态网页课程中的应用[J].电脑编程技巧与

维护,2022(6):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