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护生人文关怀能力与感知带教老师关怀行为的现状及相关性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05
/ 2

实习护生人文关怀能力与感知带教老师关怀行为的现状及相关性研究

第一作者:陈瑞霞,第二作者:李丽珍,第三作者:杨永金,宋丽萍

安宁市中医医院 云南昆明 邮编:056300

通讯作者:高福存

安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陕西西安 邮编:065300

摘要:人文关怀是一种特殊的“情感”关怀模式,它是人类特有的,可以为患者提供安慰。护理人文关怀能力是内在的修养,外化为创造性地、自觉地服务于患者的实际工作本领与才能,是综合护理能力的核心能力之一。护生作为该行业的后备力量,需不断增强其人文关怀能力,而护生感知带教老师关怀行为的程度对其关怀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基于此,对实习护生人文关怀能力与感知带教老师关怀行为的现状及相关性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护生;关怀行为;护理;人文关怀能力

引言

关怀氛围是个体对外界环境中人与人之间关爱、关心、照顾等的体验和认同,从而影响到个人的工作态度、完成工作的程度和效果。临床实习期是护理实习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时期,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阶段。在这期间能够提高护理实习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培养护生的人文关怀意识和能力。

一、人文关怀概念

人文关怀概念是由美国护理学专家Watson于1997年首次提出,是指个体在认识、实践与教育活动中,潜移默化地习得关怀知识、态度与情感等的内在修养,从而体现在对患者全面关爱的态度和行为中,人文关怀是护理的本质与核心。职业成熟度是指在掌握职业发展阶段信息的基础上,个体能够做出与自身年龄与经历相适应的职业决策。研究表明人文关怀能力可作为职业成熟度的内在驱动力之一,激励护生主动地投身于护理职业中,产生职业认同感和职业获益感。因此,培养人文关怀能力和职业认同感是提升护生对护理职业认可,同时也是促进护生积极参与职业发展的相关活动,进行有效择业的重要举措。如何提高人文关怀能力与职业成熟度,培养全能型护理人才与稳定护理队伍已成为各大院校与教学医院的研究热点。

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现状

(一)与收集问卷的形式有关。采用问卷星进行调查,使护理实习生的答题环境更加自在,不会受到调查者在场时的影响,相对来说更能反映真实情况。(二)可能与现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有关,由于部分科室治疗性护理较多,带教老师和实习生每天忙于技术操作等工作,没有较多时间有计划性、专心地对患者提供人文关怀,对护理实习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与国外常模相比,学校实习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得分及各维度较低,可能与国内人文关怀教育发展相对较晚有关。国外较早在学校教学中设置人文关怀课程,并占相当一部分。在健康大背景下,医疗人文关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护理教育者及护理学生也逐步认识到人文关怀的重要性。但在现实教育中,仍存在人文课程设置比例较低,更侧重于护理技能操作的现象。因此,今后院校应加强人文关怀教育,适当增加相关人文课程比例,加强学校与实习单位的联系,将人文关怀理念和教育融于专业课、理论实操课和临床实习。

三、实习护生人文关怀能力与感知带教老师关怀行为的策略

(一)注重人文关怀教育个性化培养

随着我国城市化、现代化和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护理也日趋专业化,老龄化社会对男护士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因此,对男护士沟通、共情、非语言交流等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已势在必行。人文关怀已逐渐由概念转化成护理实践,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视角出发,为其提供疾病照顾、健康指导和心理支持,将人文关怀落实到护理工作的细节处,将是护理人文关怀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本研究结果显示,城市学生人文关怀能力比农村学生高。当前,农村生源已占护理专业学生人数的64.59%,其构成了未来护士的主力军。提示应加大对农村学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力度。本研究发现,高年级护理专业学生耐心纬度得分明显高于低年级护理专业学生,说明随年龄增长,护理专业学生在应对繁重学习任务时所具备的心理承受力越来越强,今后人文关怀课程改革需加强与专业课程的融合,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和考核方法,如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法,以及客观结构化临床操作技能考核等,全面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评判性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

(二)叙事教育在急诊实习护生人文教学培训中的应用仍需进一步完善

国内叙事教育起步较晚,护理叙事教育的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且未能形成科学系统的护理叙事教育体系,关于急诊叙事教育在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培养中的应用研究相对较少,这对急诊实习护生实施叙事教育人文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大多数临床带教教师未接受过叙事教育的系统培训,临床教师的叙事教育能力参差不齐,能胜任叙事教育的师资人数较少。因此,需要挖掘急诊叙事教育教师人才,完善师资结构,提高急诊师资整体护理叙事教育水平。建立一支人文关怀能力、叙事教育能力水平高的师资团队是提升急诊实习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重要方法。

(三)实习护生人文关怀培养方式统一

多种培养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是当前护生人文关怀培养模式的重要手段。在制定完整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对人文带教师资进行遴选与培训,培养方式遵循人文关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形式。通过入科宣教、集中理论授课,不仅使护生了解临床科室的疾病特色,还掌握了人文关怀的基础知识;通过案例导入、情景模拟及人文关怀临床实践活动,帮助护生更好地适应临床实习岗位工作和为患者提高优质的护理服务;通过角色扮演、人际沟通能力培养以及人文关怀教学氛围建设,让护生学会沟通的技巧,养成换位思考的习惯去了解患者的需求,促进护生的责任心、爱心以及同理心的形成;通过人文关怀护理查房,护生在准备阶段需查阅相关资料、增加与患者沟通的频次,有助于护生发掘患者的人文关怀需求,以提出更好地护理措施;通过叙事教育,有助于提高护生的综合培训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其职业认同感;通过书写关怀日志,记录护生临床人文关怀行为,思考及反思自己的人文关怀实践活动是否合理、有无不足之处,以促进护生关怀品质的形成。

(四)护生人文关怀能力与感知临床教师关怀行为的相关性

护理实习生的感知临床带教老师关怀行为与其人文关怀能力呈正相关。表明感知程度高的护生,其人文关怀能力也相应较高。在临床带教过程中,教学方法中的隐性教育体现在护理带教老师对护理实习生的关怀等方面,若护生感受到外界的人文关怀,便会将自身感知到的关爱外显到对患者的照顾活动中。带教人员不仅仅是医学卫生工作者临床实践学习中技术、技能与知识的主要源泉,也是对护生产有教育作用的角色对象。

结束语

综上所述,开展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培养的研究是当代社会发展赋予的重要任务,也是当前人文护理教育研究的热点。故相关研究日益受到重视,文献发文量总体也呈现上升趋势。但相关的文献研究仍存在缺陷,建议未来的学者能够推成出优化的综合评价考核方法、统一培养标准。另外,只有部分学者提及人文带教师资的遴选与培养,建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护生在人文关怀培养阶段具有专业教师的指导。总之,实习阶段护生人文关怀培养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其人文关怀能力,应尽快在临床护理教学中推广。

参考文献

[1]郑凯丰,刘凤,徐芬.实习护生完成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20,20(09):1386-1390.

[2]魏丽鸿,刘娟.护理人文关怀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进展[J].上海护理,2020,20(08):47-49.

[3]黄玉霞,崔玉顺.护士人文关怀能力的研究进展[J].科技视界,2020(21):132-133.

[4]戎花.护理人员人文关怀能力的多元化培训[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0,20(13):2272-2273.

[5]杨红军,李悦,李梦诗,杨园园.实习护士生人文关怀能力与带教老师对患者关怀行为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20,48(03):373-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