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管理效度,提高教育质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8
/ 2

增强管理效度,提高教育质量

李,江

洋县洋州街道办事处贯溪中心小学  

摘要:管理是一门艺术,就是用仁慈的方式做残忍的事。但如何做好平衡,让不同思想、不同性格、不同脾气的教师都能心甘情愿地在校长的思想引领下高效的做事、快乐地做事?道家讲究无为而治,儒家提倡诚其心而天下诚,现代管理又倡导激励与惩处并重,其实,这只有将这三种理念融合在一起,管理的效能才会最大化,才能构建起和谐的教育,让学校走的更远、更稳。

关键词:教学管理    执行力   实效性    内化力

育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一所学校的生命线,教育教学质量的优劣,是衡量教师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更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最直接的标杆。我认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关键不在于制度的多少和严苛,也不在于措施的多元和创新,而是在于方法措施落实的效度上,要用有效管理彻底解决人的问题,也就是师生工作、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有效性的问题。

要提升工作效度,确保工作推进有力,措施落实到位,焦点在于凝聚人心,关键在于抓牢关键,要在求同存异中形成合力,达成一致的认知,朝着共同的目标奋力向前

一、建立认知统领,提升工作执行力

(一)发挥个性互补,打造班子凝聚力

任何一个单位和部门都是由群体而组成的共同体,合理利用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来解决问题,才能奏出一支优美的交响乐,如果班子成员各行其事,奏出的必然是刺耳的噪音,甚至会导致事半功倍的后果,成为工作整体推进过程中的绊脚石。因而,对待班子成员既要理解、包容和引导,又要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互相竞争和自查、自省;既要维护团体的和谐稳定,又要允许矛盾的存在;既要让各自在团队中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又要明确各自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通过扪心自问(反思)、左顾右盼(比较、讨论)、登高望远(榜样),不断改善认知模式,发挥个性互补,达到思想和心理的高度凝聚。

(二)坚持以人为本,凝聚情感共鸣力

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教师。学校在管理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在生活中营造互相尊重信任的氛围,工作中引入互相竞争拼搏的机制,正确理解和气与和谐的关系,以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发展人为出发点抓好教师队伍建设,要根据教师结构状况,制订具体的培养目标和工作业绩考核办法。摒弃一刀切式的培养、考核模式,对不同层面教师代课量、听课节次、学习研修等做出不同的要求和规定,让教师的工作学习更符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求,使教师真切感受到被动的是负担,主动的是享受,无用的是负担,有用的是财富的职场工作规律。要善于总结和发现各个教师的特长,适机给予展示的机会,必要的时候要及时为老师树碑立传,让教师体验到工作所带给人的归属感和价值感,满足人的心理需要,凝聚情感的共鸣。

(三)抓实过程管理,提升工作执行力

用负责、务实的态度把每一件事情做到位,每一项制度贯彻落实到位就是执行力。有的学校制度不可谓不全面不详细但是详尽的制度却没有改变教学质量落后的状况,原因是什么?我觉得就是执行力的问题,是学校领导在微观管理和过程性管理上做的不够到位,制度执行落得不细、不实,过程监控不够严格、不够科学、不能够善始善终、一以贯之而导致的。因此,在谈到凝聚力、共鸣力之后,我才提到执行力,因为只有人与人的思想、心理和情感达到高度的一致,相互补台不拆台,并且把集体的工作都看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把单位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才会积极主动、绞尽脑汁、想方设法扎实做好,落实到位。所以,在学校管理工作中,一定要克服急功近利思想和浮躁心理,哪怕只认准一项措施、一种方法,都要举全校之力,一步一步向前推进,抓好落实,保证制度、措施的有效实施,以及执行的连贯性和延续性。

二、抓实常规管理提高课堂实效性

课堂是学校含金量最高的时空节点,课堂的四十分钟就是学校。领导学校就是领导课堂,领导课堂就是领导课堂教学的教师。

如果把办学质量追求分解到课堂中去,就是每位教师上一堂精彩的课。所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切入点在教师,关键也是教师。

(一)明确目标要求,规范教师授课行为

常规教学如何常态化的规范落实?学校必须要有适合本校特点和师生实际的执行标准,并且让每一名教师铭记于心且外化于行,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与此同时,教学管理人员要坚持采取巡课的方式,深入教学一线了解教师授课行为和学生学习状态掌握学校常规教学管理实际效能对师生的教与学行为进行约束、警示,对管理中的缺憾及时弥补、改进。教师方面的问题,要适时、适机且善意的与任课教师进行沟通采取培训、帮扶等措施予以纠正,不断规范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二)务实教育科研,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把常规教学管理与常规教研管理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将课堂作为教师能力和素养的试金点和学校教育管理的着力点,把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作为评价课堂教学效益的观测点,深入教师,深入课堂,及时发现各个教师的特点和专长,关注教师工作和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典型问题、关键问题、能研究的问题,采取以研促教的方式,指导教师不断提升反思力,不断改进和成长。用常态化的模式,采取观课、议课、研课、磨课等方法,务实教育科研,狠抓课堂教学管理,切实解决课堂教学问题,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提升教师的质量意识、责任意识和专业素养。

三、加强课后辅导,增强知识内化力

将知识内化成能力,并掌握基本的技能,形成经验,是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巩固练习和课后辅导必不可少。我们经常叹息教学质量提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基础、是教师的教法、是课堂的组织方式的问题,却很少认真反思和审视我们的课后辅导工作。其实,课后辅导也是教学系统运行的环节之一,是课内教学的辅助、补充形式,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情况、沟通师生情感、实施因材施教。因此,学校要统筹规划,明确课后辅导的时间、地点以及强度,将师生在校工作学习的时间合理划分,将课后辅导纳入学校常规教学管理和考核,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前提下,保证每一名学生都能将知识内化为能力和素养。

教育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作为学校管理者要凝聚人心、凝聚力量、凝聚智慧,尽力营造宽松、有序、清净、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潜心打造积极、向上、勤奋、务实的校园文化,用文化和底蕴熏陶人、培养人和发展人,提升教育软实力,提高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