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数控加工教学改革方法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02
/ 2

浅谈中职数控加工教学改革方法研究

王军

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 江苏盐城  224002

摘要:目前,中职数控加工技术专业学生一部分会选择继续学习,而大部分学生通常在学习两年后会进入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但他们普遍会出现无法顺利适应岗位要求的现象。企业需要的数控技能人才依然严重缺乏,出现了“在校学习两年,不如企业培训两个月”的奇怪现象。为此,中职的数控专业教学需要结合市场发展所需进行有效调整和改革。

关键词:中职数控;加工;教学;改革;分析

1导言

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装备制造业已成为本地区支柱产业之一,机械加工技能型人才缺乏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高新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以及现代化生产设备的更新,需要大批掌握高新技术并能熟练操作现代化生产设备的技术人才。因此,培养具有实用性的技术工人是摆在职业技术学校教师面前的艰巨任务。如何培养适应企业发展需求,拉得出打得响的实用性人才,就成为广大职教工作者面临的崭新课题。改进教学方法、改变教学模式成为当前改革的重要任务。笔者结合所教的数控加工专业课程改革的一些措施,谈几点体会。

2中职机械数控专业教学现状

2.1中职数控专业学情分析

在“中国制造2025”的市场大环境下,制造企业的技术在飞速发展,中职的数控教学技术是滞后于企业的,从而出现很多数控专业的顶岗实习生与企业生产无法有效对接,或者数控实习生的技能特点不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突出表现如下。首先,对本专业的实用理论知识掌握不扎实,机械加工工艺设计能力欠缺,不熟悉工程材料的特性。其次,不能熟练地掌握各种典型的数控加工设备,对各种实践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无法熟练对应,设备的调试以及设备的简单维修能力严重欠缺。最后,对数控加工专业的新技能,新工艺钻研程度不够,因为在企业各种机械产品设计初期时,需要借助CAXA制造工程师、Solidworks、Pro/E等数控造型设计软件进行仿真模拟试验或者是自动编程加工。

2.2数控行业发展迅猛

随着数字信息化的发展,制造业正在不断地向“工业智造”方向发展,传统的制造技术不断进行创新升级,数控进行技术革新已是一种趋势。企业不断使用工业机器人替代大规模的人工操作,同时产品的精度和质量都在不断提高。数控技术正大步向着专业性、通用性、综合性等方向迈进。不断引入新的计算机软件辅助设计技术,用于产品的初期设计及制造,使数控技术变得高效、便捷,朝着小型化、便捷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2.3数控人才的要求不断提升

随着数控设备生产能力的不断改进和提升,企业对数控技术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加工问题的应对能力将成为非常重要的技术关键点。对产品设计造型、工件加工工艺分析、产品组装调试训练、机械产品的销售技能以及各种数控加工设备的维护与修理知识,都将是企业要求数控技能人员掌握的。只有全面地了解数控生产的完整流程,才能应对企业初期品试做,复杂工件装夹,编制程序,不良产品的装配等问题。

3观念的改变与教法变革相结合

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改革的过程将靠一线教师来完成。改变传统的观念往往更能直接带来教学方法的变革。因而教学改革的实施过程,实质上也是观念转变的过程。传统观念认为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素质差、学习积极性不高、懒惰等种种问题。许多教师对学生失去信心,采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对学生采取高压政策,将知识“灌”给学生,往往适得其反,一些学生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不但不能获取新的知识,反而自暴自弃。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往学生靠拢,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而真正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与学生的交流,特别是与问题学生的交流,对于问题不否定、不回避,在课堂中与学生共同讨论、共同提高。良好的教学策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专业课教师来讲尤为重要。在教学改革大环境下,借着南通市课程改革推进会的东风,在专业课教学中采取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思想,通过“任务引领,项目驱动”,教学效果显著增强。

项目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实践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同时,项目教学将教师由传统的课堂“主导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打破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局面,真正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4程序的编写与仿真加工相结合

程序的编制包括图纸的识读、工艺路线的拟订和程序的编写。程序的编制过程至关重要,程序编写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产品加工的质量。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将程序的编写过程和仿真加工同时进行,这样既能保证程序检测的实时性,也保证后续产品加工的安全性。程序千变万化,不同的人编写的程序不可能完全相同,教师也不可能一一检查。程序编写完成后如直接去机床操作,容易因为误操作造成数控设备的损坏,如撞刀、机床损坏、材料浪费等,甚至因操作失误造成重大安全事故。运用数控仿真软件进行技能操作训练后,每个学生都有充足的时间来动手,提高实训效率,加工出工件后可以利用仿真测量功能进行测量,检验加工零件的准确性。同时也降低了训练成本,如工件材料、刀具、能源的消耗,特别是避免了因初学者误操作造成数控机床的损坏,从而提高操作的安全性。

5课程的实习与企业生产相结合

数控加工实习是机械加工专业必需的一门技能实践课。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会在教学大纲规定的范围内“因地制宜”,学校采取的是“生产制”,即在每学期安排相应的时间停课实习,这样既保证了实习的连续性,也保证实习内容的延续性。实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数控加工实习综合运用了制图、工艺、材料等相关知识,通过实习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运用能力。对于实习不能为了实习而实习,实习应与生产实习相结合,这样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学校结合本地工业发展实际,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实习场所也是工厂的生产车间,学生实习的工件是企业生产的零件。在以往的实习中,为了节约成本,保护学生以及车床、刀具等的安全,选用尼龙材料,与现实的生产实际相差甚远,同时加工零件的过程中“相对安全”且加工出来的零件没有实用的价值,使得学生在加工过程中缺乏必要的责任感,对加工件尺寸的准确度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当教学实习与企业生产相结合时,学生不管从态度上还是加工要求上都发生根本性转变。由于学生知道自己亲手操作生产出的零件将直接投入使用,如果加工时出了偏差,将直接影响使用这种零件的机器的性能与质量,甚至产生严重的后果。因此,学生在实习中就更有责任感,更关注自己的实习成果,从而严格按图纸上的技术要求和加工工艺的要求进行加工。当他们看到自己加工出来的零件能够装配使用,并最终进入社会时,成就感油然而生,从而调动了他们参加教学实习的积极性。

6结论

中职数控加工教学是以培养数控技能工匠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中职毕业生市场的就业竞争力和学校的职教品牌。在不断推进的中职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加强中职数控加工教学的改革将是中职教育的必然选择。为了应对加工制造业大量的产业结构升级,中职数控教学必然要调整数控技能人才培养的模式。相信通过多元化新的教学方法,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技能培养方式,一定能培育出更优秀、更适合市场行业的高素质数控加工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曾显辉.分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在中职数控加工专业的应用价值[J].职业技术,2016,15(07):82-84.

[2]封华美.翻转课堂在职业院校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2016(18):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