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创新教育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02
/ 2

高中历史创新教育初探

李汉明

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大河坎中学    723102

【摘要】创新教育是大势所趋和人心所向。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作者深有所感。特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同时积极借鉴同行优秀教学成果。特作以下深层次探讨,权做引玉之砖,以期为高中历史创新教育进献微薄之力。

【关键词】高中历史;知识传输;发展思维;课内课外创新

创新,备受教育人士格外关注。历史教学更应如此。一些具有探索欲强和实践能力强的历史教师革新教学理念,采取科学和高效的学习策略。在以科学发展观和敬畏真理的前提下,激励学生勇于开拓创新,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教材质疑发问。这些都为历史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极大的推动历史教学发展。然而,一些问题同样不容小觑。比如:一些历史教师尝试脱离教材、脱离不同层次学生的显著差异性、脱离社会现实。这个创新的内涵是背道而驰的,进而引发了许多问题,导致课堂次序杂乱无章,从表面看起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实际上许多学生获取很少的知识。比如:死板硬套其他学科知识,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活跃课堂气氛;比如:随意贬赞。针对一些具有广泛影响的历史事件,以个人思维和讲解,再融入一些无稽之谈。随意贬赞,导致学生思维混淆;比如:任其发展。一些历史教师缺乏感悟能力,缺乏把握课堂能力,随意提出几个问题后便不闻不问,任凭学生争执,给学生留下思维缺陷;比如:活动取代。一些历史教师以参观博物馆、组织学生交流合作、多媒体来替代教师的讲解这种脱离教材基础的教学,只能促使学生形成肤浅认识,忽视历史学科的特俗性。这些突出问题,归根结底在于一些历史教师对于创新的内涵认知不足。作者认为:所谓的创新就是秉承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精巧组织主动和活泼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挖掘学生潜能,成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全面人才。有鉴于此,创新是大势所趋和人心所向。然而,创新不是生搬硬套和杂乱无章的,而是存在于历史教师的创新意识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统筹兼顾各个教学因素,才能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起到锦上添花之效果。

一、高中历史教师要统筹兼顾知识传输和发展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要高度重视基础知识和历史思维能力之间的紧密关系。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假如缺乏历史知识,是很难形成历史思维的。当然,知识并非就是能力。知识通过联系、强化、延伸和重组,通过长时间实践和应用才能形成能力。面对着风起云涌的国际形势,依旧可以从历史中探寻踪迹。古代和现代并非是毫无关联的,而是具有内在关联。为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统筹兼顾知识和能力,过于专注知识传输或者过于看重能力培养都是片面的。创新教育在于传授知识和发展思维齐头并进。

二、高中历史教师要统筹兼顾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

从战略层面而言,不仅要继承传统教学中的可取之处,还要发展和进步。传统教学并非一无是处,其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还是具有一些优势。因此,我们不能盲目排斥传统教学。而现代教学极大的刺激着学生的视觉、听觉和大脑,生动和感人肺腑,这就是创新。身居三尺讲台,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张嘴和一只粉笔,在细细品味和深入浅出中强化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实现情感共鸣,这也是创新。创新在于实效而并非表面,这和填鸭式具有一定的区别。为此,历史教师要统筹兼顾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艺术性。我们不能延续传统教学而排挤现代教学。当然,也不能完全采取现代教学而遗弃传统教学。这都是不可取的。而要将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有效融合,相互完善。此外,历史教师还要定期转变教学方式,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为课堂注入活力。

三、高中历史教师要统筹兼顾内容和形式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表明,教学内容决定教学形式,教学行为为教学内容服务。因此,历史教学形式应具有多样性,要结合不同的学习任务、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性而选择不同的教学形式,才能给学生带来新颖和独特的感受,才能活跃课堂学习气氛,才能提高学生智力水平。许多历史教师对此进行深入探究,取得了有益成果。有的历史教师将交流合作引入课堂,引导学生陈述己见。针对一些模糊的历史事件进行探讨,在合作交流和质疑发问中进行探讨。历史教师不必担心混乱的课堂次序,在历史教师因势利导下,这种百家争鸣的谈论只能提高学生参与主动性、拓展学生思维和深度。

四、高中历史教师要统筹兼顾课堂内和课堂外

在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课堂具有自身局限性。比如:丰富的信息、稳定的教材结构、实践不足等等。为此,历史教师要在重视课堂基础上,重视课外作用。只有统筹兼顾课内和课外才能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发展学生思维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此,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节假日、放学时间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烈士林园、红色景区等等,组织学生走进图书馆学习和历史相关的内容,举办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而课外是课堂的补充和延伸。此外,历史教师要尽量消除课内和课外的巨大差异性而要形成教育合力,组织学生进行多层次的课外阅读。创造的基础和前提是知识。缺乏专业的知识是很难博古通今的。只有面向历史,才能继往开来。为此,历史教师要丰富学生知识结构、重视各个学科之间的渗透性,最大限度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言而总之,创新教育是我们历史教师肩负的重大使命。在新时期下,道德观、人文素养、知识结构和能力息息相关。为此,历史教师要紧跟时代潮流,迎难而上,总结和实践创新教学的举措,为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牛春好;创新教育的目标应该分层次[J];中小学管理;1999年10期

2.张艳梅;;浅谈创新教育的实施[J];新课程(教研);2011年07期

3.贵州省凯里市第二中学衡逸梅;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N];学知报;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