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展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时空观的实效性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7
/ 2

《多媒体展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时空观的实效性研究》

李云芬

大姚县实验中学     

摘 要多媒体展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时空观的实效性主要指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彻底改变过去那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枯燥乏味的课堂变为可视、可玩、可唱的学生乐园,本上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形象,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在感性上受到强烈刺激让学生在视听刺激下接近历史,从而加强时间和空间的教学,形成鲜明直观立体的历史时空观。

关键词:历史核心素养中时空观  多媒体 实效性研究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21世纪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时空观念指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历史“时空观”是历史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的融合,是历史教学中重要的观念之一,“时空观”在构建知识体系、促进知识类比、促进大历史观形成等方面有重要作用。教学中可通过把握历史主线、注意内容衔接、巧用历史地图、加强中外历史对比、树立历史时空观的思维等策略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从而有效提升历史课程教学的质量。多媒体展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时空观的实效性主要指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彻底改变过去那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枯燥乏味的课堂变为可视、可玩、可唱的学生乐园,从而加强时间和空间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时空观。

历史学科的特点是:过去性、丰富性、综合性。历史是随着时间演进和流逝的,历史过程总是发生在特定的时间、空间中。中外历史上的事件、人物、制度、现象等内容的生成都有着特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历史是不能进行试验、重演多媒体以其直观性强、信息量大而又灵活便利等特点,在再造历史景象突破时空限制把千百年前以至上万年前的中外历史现象“重现”在学生面前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时间距离的有效手段通过多媒体把本上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形象,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在感性上受到强烈刺激让学生在视听刺激下接近历史,理解历史,探索历史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将丰富而零乱的历史知识综合起来,形成鲜明直观立体的历史时空观。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时空观尤为重要。如何运用信息手段让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从理论框架落地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以期能有助于促进历史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从而树立大历史观呢?

1.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借助信息化内容丰富,多媒体呈现,扩展链接等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索的学习能力和培养学生观察及思维能力;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学生用平板),建立虚拟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精神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组织协商活动,培养合作学习精神;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信息工具平台,尝试创造性实践,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处理和表达交流能力;利用信息技术化静为动的特点,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突破教学难点、重点。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现形式,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浓厚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增加获取信息的数量,延长知识的保持时间,优化课堂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讲述人教版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中的新航路的开辟时,原来只能是自己在前面干巴巴地讲述,最多只能使用书上地图,航线、空间、地域的转换使学生想象起来极为困难,但我用powerpoint制作了动态路线显示状况后使学生感到直观、形象、生动,如身临其境。这样学生在感性上受到强烈刺激,形成较为深刻的历史表象,能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将丰富而零乱的历史知识综合起来,形成鲜明的历史观念,从而牢固地掌握历史知识,寻求历史规律。学习《寻访“丝绸之路”》时用动态的《丝绸之路路线图》,可直观帮助学生准确找出“丝绸之路”的路线,通过途经地区的古今地名对比建立明晰的空间观念,通过途经地区的地形地貌感受商旅的艰辛,通过丝绸之路上东西方物种与技术文化交流认识丝绸之路的作用。

多媒体演示的动态地图通过行政区划、军事路线、物产分布、山川河流等多种地图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历史地图在将课本中复杂的文字叙述直观化,促进学生理解课本知识,同时补充课本知识的局限,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同类知识形成清晰的对比,有助于历史脉络的形成,还可帮助学生构建明晰的空间观念,使学生主导历史课程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2.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进行学科实验的工具自制开发课件。对于一些受时间、空间等条件限制而无法直接展现的知识,运用信息技术以直观、动态的加以表现出来、放大出来,让学生能够充分感知、理解,从而拓展课堂空间,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体验探索的喜悦,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目的。

比如:在讲解放战争时,以往的做法是“看图

旁白”,但在静止的画上学生很难理解想象战争场面、战役场景。利用多媒体自制课件中三维动画能清晰模拟出动态过程,这样就化难为易,一堂课很快就轻松完成既减轻了教师的“教”的负担,也减轻了学生“学”的负担,更好地展现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提高教学效率。

又如秦统一的过程用动态演示《秦灭六国示意图》,直观感受秦灭六国的时间顺序和空间方位。然后将此图与《秦朝统一后形势图》对比,引导学生注意图例的使用,帮助学生理解以下问题:第一,秦在公元前221年后征服了哪些原本由少数民族统治的地区,理解秦统一后的民族融合问题。第二,秦在公元前221年后对边疆新占领区的开发管理问题,继而对比公元前221年前后秦朝疆域变化,感受秦在疆域上的统一。第三,加深理解秦统一的历史意义和秦始皇的最大功绩。这种课堂设计方式有利于学生进行发现式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习历史,如果没有时间观念,则无从分析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也无从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而学习历史,如果没有空间观念,则无从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的确定的地点,也不可能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有正确的认识。要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时空观,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不断梳理知识脉络,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不仅能为教师提供更多样、更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更主要的是它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为学生提供更多高质量的科学信息,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让学生自主选择自我感兴趣、或不明白的知识点,进行自主探索,自主上网,查找信息,了解知识的构建,为其终身教育打好基础。
3.多媒体构建历史框架,把握历史内容之间的过渡、衔接和联系,展现历史时空观。
  历史知识是丰富的相互联系的,任何复杂的历史过程总是发生在特定的时间、空间中知识体系是历史内容按照一定主线的高度浓缩,体现历史发展的趋势。因而,学习历史不仅要孤立的学习事件、人物、制度、现象等,更重要的是把握历史主流,梳理知识脉络,积极构建知识体系。

历史时空观就是要我们重视历史知识本身自有的纵横联系,学习中有重点的进行纵向的、横向的知识类比,从而达到,深入理解、防止混淆,最终有效提高历史学习效率。避免前学后忘,相近知识混淆,时间颠倒,空间混乱的现象。以往教学中不重视学生时空观培养,导致历史课程学习产生诸多局限。如忽略章节联系,导致知识孤立,甚至断层,知识容易混淆,前后时段颠倒,空间意识模糊,中外历史无法联系。最终导致课堂教学效果甚好,但学生未形成对全部知识的整体认识,条理不清,识记模糊,导致考试成绩不佳。要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时空观,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不断梳理知识脉络,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让时间主线在学生头脑中更为清晰,对学生良好的时空观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多媒体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不仅能为教师提供更多样、更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更主要的是它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为学生提供更多高质量的科学信息,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让学生自主选择自我感兴趣、或不明白的知识点,进行自主探索,自主上网,查找信息,了解知识的构建,为其终身教育打好基础。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空间观念改变时空观混乱现象,积极的、主动的、有效的应对教学中的改革,进而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增强学科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更好地展现时间、空间观念。让学生通过对声像资料的观察、体验和感悟,产生情感效应,自主参与学习,认同知识,深化理解,启迪思维。提升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最终有效地提高历史课的教学质量。

历史的时空观是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可以从时间轴、地图、视频等资源载体,运用信息化等多样的手段,细致、具体地进行。这种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长期的渗透。

参考文献:

[1]   张玉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时空观念”的理解与设计》2016《青苹果》(21):50-54

  [2] 陈超《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与朋友》2016《福建教育学院学报》17(1):111-115

[3] 王巧琴《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构成》2016《亚太教育》22:264-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