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幼互动研究综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7
/ 2

师幼互动研究综述

申洋洋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云南 昆明 650500

摘要:学前教育领域的师幼互动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的热点。幼儿在与教师的每一次互动交流中,都在不断建构和发展自己,使之逐渐从自然人发展成为“社会人”。质量师幼互动体现科学教育观和儿童发展观。通过对已有研究梳理可以发现对师幼互动的质量、互动类型、影响师幼互动的因素等是一种研究者的研究焦点,但是我国专门的师幼互动质量研究起步较晚,且多集中在城市,对农村幼儿园的师幼互动质量考察较少,研究样本较小。对师幼互动质量提升的研究也集中在城市,且多采用国外已有的师幼互动质量提升模式,本土化的师幼互动质量提升路径尚待探索

关键词:师幼互动,文献综述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阐发了一些全新的教育理念,其中,师幼互动就是这些全新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纲要》的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提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等这些表述都体现了《纲要》对师幼互动的特别关注。不仅如此,《纲要》还就如何创设师幼互动环境,提供师幼互动机会提出了明确要求。如语言领域提出:“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科学领域提出:“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1]由此可见,师幼互动是幼儿园贯彻落实新《纲要》的必然要求。

一、高质量师幼互动体现科学教育观和儿童发展观

现代科学教育观强烈呼唤师幼互动。师幼互动必须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表现形态,存在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表现在幼儿园教育的各个领域。因为只有在师幼互动中才谈得上师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与教育观紧密联系的是人们的儿童观。历史上儿童观主要有三种,即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及复合论。这三种儿童观,虽然体现了逐渐进步的趋势,但都无一例外地强调儿童的发展是受某种外在于儿童主观控制的因果关系的制约,其结果必然导致教育与发展、教师与儿童的对立,导致教育实践中儿童主体地位的缺失及对儿童兴趣、需要和感受的漠视。因此,这三种儿童观都不利于形成有效的师生互动。在儿童观的不断演变中产生了现代儿童观。其内涵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遗传是儿童发展的物质基础,环境起决定作用;儿童自身的主体活动是其发展的源泉;发展是儿童的权利。[2]

现代儿童观的内涵向我们昭示,儿童在其发展过程中、在教育过程中不是一个被动接受影响的人,而是一个主动建构,积极参与的主体,他通过表达自己的感受、兴趣和需要,通过自主的探索,与教育者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而实现自己发展的权利。因此,现代儿童观对师幼互动提出了客观要求,同时也为师幼互动的建构提供了思想基础。

二、师幼互动研究相关文献综述

师幼互动是幼儿园教育研究中的热点问题。2003年刘晶波出版了《师幼互动行为研究——我在幼儿园看到了什么》,第一次系统地对我国师幼互动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也掀起了一股研究师幼互动的热潮。大量的研究证明,高质量师幼互动对儿童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一)概念界定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对“互动”是这样界定的:互动首先是一个过程,是一个有自我互动、人际互动和社会互动组成的过程。其实质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往返活动,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沟通。[3]互动既指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方式和过程,也可是借助一定的媒介或行为所形成的相互之间心理或行为上的改变,从而表现为一个包含互动主体、互动情景、互动过程和互动结果等要素的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系统。[4]学者刘晶波(1998)对师幼互动的界定是教师和幼儿之间发生的人际互动,具体指发生在幼儿园内部的、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幼儿园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行为和过程师幼互动是幼儿教师和幼儿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行为及其动态过程。[5]

这种师生间的交互作用或相互影响既可以发生在有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也可以发生在非正式的区域、游戏等活动中;其内容也是复杂多样的,既有教师对幼儿的知识传递、情感教育、规则培养、行为指导、生活能力培养等,也有幼儿向教师提出问题、发表观点和看法、寻求指导与帮助等。[6]

(二)师幼互动类型

黄娟娟(2009)采用社会学视野与研究策略,根据教师发起互动时的行为对象,将活动中师幼互动类型划分为师班互动、师组互动、师个互动三种类型;根据师幼行为属性,从控制—容许、拒绝—接受维度,将师幼互动类型划分为控制型、容许型、拒绝型、接受型四种类型。[7]周欣(1990)在探讨教师在幼儿游戏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时,根据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方式将教师与幼儿间的互动分为平行式、合作式与外部干预式三种类型。[8]刘晶波认为,幼儿园师幼互动行为的主导形态是非对称相倚型。

[9]

(三)师幼互动质量

韩春红(2015)的博士论文聚焦上海市二级幼儿园师幼互动质量,发现我国师幼互动质量缺少高质量的师幼互动,主要表现为:情感支持质量虚高、教学支持质量低和高质量师幼互动持续性不足三大问题。同时教师观念和师幼互动知识技能是提升师幼互动质量的关键因素。总结出加强以师幼互动质量为主的学前教育过程质量评估;加强师幼互动质量提升的课程和培训体系建设;重视低龄阶段及非集体活动中的师幼互动质量等建议。[10]

三、现有研究述评

从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师幼互动研究始,教师与儿童的互动对儿童发展的意义就不断被提及,人们关于什么样的师幼互动是好的,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追寻就未停止,对于采用什么标准判断什么样的师幼互动是好的探索也未停止。总体而言,我国师幼互动质量的探索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对师幼互动质量的探索散见于师幼互动的相关研究之中;对师幼互动质量的探索散见于学前教育质量的相关研究之中;出现专门的师幼互动质量研究。

随着对幼儿园质量的评估,师幼互动质量作为幼儿园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评估工具中有所体现,但无论是城市幼儿园还是农村幼儿园的师幼互动质量总体都不高,农村幼儿园的师幼互动质量更令人堪忧。我国专门的师幼互动质量研究起步较晚,且多集中在城市,对农村幼儿园的师幼互动质量考察较少,研究样本较小。对师幼互动质量提升的研究也集中在城市,且多采用国外已有的师幼互动质量提升模式,本土化的师幼互动质量提升路径尚待探索。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柳卫东,左瑞勇.师幼互动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背景[J].学前教育研究,2004(Z1):52-53.

[3]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65.

[4]叶子,庞丽娟:师幼互动的本质与特征[J].《教育研究》,2001.(4).

[5] 刘晶波.师幼互动的总体特征及其功能[J].幼儿教育,1998(11):4-5.

[6] 黄娟娟.师幼互动类型及成因的社会学分析研究——基于上海50所幼儿园活动中师幼互动的观察分析[J].教育研究,2009,30(07):81-86.

[7] 黄娟娟.师幼互动类型及成因的社会学分析研究——基于上海50所幼儿园活动中师幼互动的观察分析[J].教育研究,2009,30(07):81-86.

[8] 周欣.试论教师在游戏中的作用[J].学前教育研究.1990.(4).

[9] 刘晶波.师幼互动行为研究:我在幼儿园里看到了什么[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34-235.

[10] 韩春红. 上海市二级幼儿园师幼互动质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