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中国古典舞教学“课程思政”新境界探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01
/ 2

拓展中国古典舞教学“课程思政”新境界探微

卜晓蕊

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 四川省成都市 610101

摘要: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强调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发挥每门课程的思政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高校针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将大学生培养成综合素养较高的人才。故而高校舞蹈教师在传授专业技能的同时理应主动承担起思政教育的责任,积极推进高校舞蹈课堂的“课程思政”,充分挖掘思政育人元素,将美育和德育融为一体,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教学;课程思政;新境界

引言

思政专业是教学阶段的重点课程,舞蹈专业的学生们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情操,让学生能够掌握更全面的理论知识。而且在舞蹈课程中融入一些思政元素。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还能有效地提升舞蹈专业学生的思想深度,使得舞蹈课程不仅传授学生一些舞蹈技能,还能更好地实现全方位的教育育人重要目标。

一、思政功能

高校作为国家重要的人才储备基地及育人基地,是培育学生爱国思想和自觉维护祖国利益的意识的主要根据地,因而,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融入课程之中十分必要。作为上层建筑的艺术不但反映了社会的经济状况,也反映了社会的精神面貌、民族信念、审美观念等。舞蹈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具有身心一体、易于共情的独特属性,是最善于“传情达意”的艺术门类,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是实践思政育人主旨的有效途径。比如,在中国古典舞课程中融入中国古典文学理论及中国戏曲、武术的多样元素,并结合悠扬深情、独具特色的中国古典乐曲,可以使学生在“拧、倾、圆、曲”“形、神、劲、律、气、意”的审美韵律和身体动势中认识中国古典文化,感受古典舞蹈之美,领略中国古典艺术魅力。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公共课程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教学主旨,围绕认识民族文化精神、赏析民族艺术、感受民族舞蹈进行授课,通过多样的教学方式和丰富的案例解析,能使学生在感受民族舞蹈魅力的同时,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

二、中国古典舞教学“课程思政”实践创新中的的不足

(一)教师对思政教学认识不全面

舞蹈专业教师在对幼儿保育专业的学生进行舞蹈教学过程中对思政融入舞蹈教学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觉得课程思政就是课程思政,是思政教师的教学任务,而自己的教学任务就是教授学生一些舞蹈技巧,所以,在把思政元素融入到舞蹈教学过程中的时候,只是简单地把思政内容生搬硬套,没有把思政教学的理念融入到教学中,使得课堂比较的枯燥,没有发挥出思政教学的真正价值。主要体现在一些几个方面:一方面在进行舞蹈教学过程中蕴含的一些思政元素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也没有对可以融合思政元素的舞蹈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使得舞蹈课程和思政元素的契合度比较的低,不能充分地发挥出思政元素的价值。

(二)过于侧重专业技能,缺乏文化底蕴的挖掘

舞蹈艺术属于实践性和综合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对理论知识和肢体动作技能进行学习方面教师需要付出较多的精力。为了能够完成教学任务或者实现优秀舞蹈演员的培养目标,较长时间以来很多教师对于专业课的重视程度远超过针对学生开展的思政教育工作。高校舞蹈教师课程开展比较注重学生对舞蹈技能的练习和掌握,忽视思政工作的教育课程的研究与反思。部分高校舞蹈教师针对学生开展的思政课程较为简单且枯燥,难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思政教育活动当中,教师对课程思政重视程度低影响下,部分学生对于思政课程也存在忽视和逃避的状况。课程思政的开展需要基于学科所具备的文化底蕴来设计课程内容,继而开展系列的融合教育工作,但是多数教师由于过于注重专业技能的教学,导致所开展的课程思政缺少文化底蕴,只是将传统思政课程生搬硬套到专业课教学当中,难以发挥出课程思政育人的作用和功能。

三、拓展中国古典舞教学“课程思政”新境界探微

(一)拓展舞蹈课程的艺术实践,提升舞蹈思政的育人效能

舞蹈艺术实践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舞蹈专业来讲,艺术实践是检验舞蹈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可以帮助学生进行专业学习成果的展示,激发其艺术灵感与艺术表现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第一,借助于中国古典舞经典剧目的艺术实践与表演,为中华优秀传统舞蹈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做出贡献,真正达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目的,积极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舞台心理素质和舞蹈表现力;同时,在舞蹈表演过程中,帮助学生认知到舞蹈演员必须遵守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不断提高学生的舞台职业道德修养与素质。第二,借助于舞蹈晚会的策划与编排,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将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落到实处。第三,借助于红色舞蹈等作品的复排与创作,充分发挥舞蹈艺术的“形象性”“情感性”“直观性”等特点,使舞蹈艺术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将红色舞蹈成为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学生通过一遍又一遍红色舞蹈作品的排练,切身体会到作品中革命人物的伟大形象,无形中感受到革命先辈的大无畏精神,并浸润他们的心灵,完成体悟到心悟的蜕变。观众也能通过他们感人至深的舞蹈表演,得到心灵上的触动和震撼,让伟大的中国革命精神和红色文化通过舞蹈艺术载体的传播而发扬光大,充分显示舞蹈文化的力量,使中国古典舞教学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渠道与有效载体,起到更大范围激发社会对红色价值的认同的积极作用。

(二)深度挖掘专业文化底蕴和思政教育资源

专业课程资源是课程思政开展的基石,专业课知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因此实施课程思政需要和专业教育紧密结合。为了将课程思政建设辅助高校实现育人目标,高校舞蹈专业教师应当明确舞蹈专业理论知识所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并且利用自身的专业性对教育资源进行开发。舞蹈艺术源于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是人们表达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艺术形式。总书记在2014年10月文艺工作座谈会中曾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舞蹈专业课程中,中国古典舞当中蕴含着较多的传统文化,中国古典舞并非古代舞蹈,主要是以民族为主体,继承戏曲、武术等传统文化精髓,吸收借鉴外来艺术的有益部分,融合形成了具有东方神韵的艺术语言,因此舞蹈专业教师在对专业课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挖掘时,可以对中国古典舞当中所具备的文化进行搜集和整理,然后制定出兼顾美育与德育的课程思政课程体系。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恰到好处地融入一些思政的元素,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舞蹈专业学生的思政素养,而且还能进一步促进舞蹈专业学生舞蹈技能的提升,使学生更了解历史,拥有更加崇高的民族精神,并且具有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成长为一名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好青年。在课程思政背景下,舞蹈教师在注重学生舞蹈知识和舞蹈技能培养的同时,还应当融入融合思政元素,制订合理的舞蹈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方案,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宋和明.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舞蹈专业教学创新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20(49):126-127.

[2]黄攀.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舞蹈专业课程资源建设[J].财富时代,2020(11):54-55.

[3]丁思文.课程思政视角下的高校舞蹈素质教育实践探索[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2):82-84.

[4]徐建堂.高校院校舞蹈类课程思政教学探索[J].知识文库,2020(08):68-69.

[5]蒋代力.地方本科院校舞蹈专业课程“艺术思政”融合教学改革[J].艺术大观,2020(05):56-57.

作者简介:卜晓蕊,1989年,女,甘肃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古典舞身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