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育课堂从“心”选择——浅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主题的设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5
/ 2

心育课堂从“心”选择——浅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主题的设定

黎自领

东莞市高埗镇教育管理中心     广东省   东莞市  523000

【摘要】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作为小学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开展及实施,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但是上好一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主题及素材的选择尤为重要。本课题共分为三个部分,本文从四个方面谈谈如何选择主题及素材,从主题来自学生在校事件、主题来自家庭所遇困惑、主题设定小而精、素材选择有技巧进行分析和探究。最后的结论则是纵观全文清理每一个部分,并进行综合整理,得出全面的观点。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中小学生 主题选择

人的全面素质中重要组成部分是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而正常的智力和健全的人格则是人们保持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特别是处于“关键期”的学生,我们设定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要顺应孩子的“关键期”。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解决“心理疾病”的学生,而是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问题,并且面向的群体是全体学生。因此需要开展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尤为重要。但是,教育部在2012年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到现在过了差不多十年,却还没有一个系统的心育活动课的“课程大纲”……

作为一线心理教师们经常感到迷茫、无奈,大家都只能按照《指导纲要》去开设主题。渐渐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随意性出现了,老师们选择自己熟悉的课程上,自己拥有什么素材就上什么课题,而实际上学生的身心发展是动态,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也有困惑和需求,但是却被老师们忽视。于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出现课程安排无关联系性、上课素材过时性等等现象出现了。学生的课堂依旧出现“老太太两个儿子,一个卖草帽、一个卖雨伞,无论是晴天还是下雨都不开心的故事”、“两个秀才赶考的故事”……这些素材对学生而言,离学生的生活太远了,很难产生学生的共鸣,另外,这些素材过于陈旧,没有做到与时俱进。于是,一线心理教师在选择上课主题和素材尤为困难,同时也给了一线心理教师很大的自由选择的空间,也要求一线心理教师们在选题和选材方面要有更强的识别能力。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选择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呢?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内容一般包括:人际交往、学习心理、情绪管理、自我认识、青春期心理、生命教育、习惯养成等方面。这些课程设计都是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按照《指导纲要》制定的,但是在课后与学生的交谈中发现,学生的需求并非是这些,他们希望学习到的知识能够解决平时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上好一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最重要的是选择一个好的主题以及好的素材。

一、主题选择来源:学生在校事件

学生在学校里的时间很长,每天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情。学生往往面临很多的问题来自于人际交往(与同学、老师之间的关系),学习压力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主题选自学生在学校发生的事件,对学生而言会更加贴近他们的生活。因此,作为一线心理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关注学生在校的生活,将这些事件转换为心理课堂上的主题或素材。

例如针对低年级学生,他们的规则意识并不强,有时候未适应好学校及课堂上的规则。因此,针对此现象,我们可以通过设定几个遵守规则以及违反规则的情景,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再让其判断。让学生明白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例如针对中年级学生,他们可能会面临分班,重新组合一个新班级,班级凝聚力不足。他们也会在信中反馈自己在班级交友方面也遇到困扰。班主任也反馈班级的同学不够团结,心比较散。因此针对班级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团体辅导活动,可以设计“团队传球”、“按序扑克牌”等活动。让学生通过讨论、合作的方式,培养同学之间的沟通意识;理解班干部作为“领导人”对完成任务的影响和重要作用;培养班级决策能力。

二、主题选择来源:家庭所遇困惑

要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顺利开展,那么我们还  需要关注学生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决定孩子的人生,很多时候,孩子成年后的问题,往往根源出在家庭教育上,孩子未来的成功,也离不开家庭教育。孩子除了大部分时间待在学校里,与老师和同学接触以外,其他时间大部分都是在家里,与父母相处。在这个过程,孩子也时常会遇到来自家庭里的困扰。

作为心理教师,时常会在“心语信箱”收到学生的来信,会提到“妈妈经常偏心弟弟,责怪我,我感到很难过……”、“爸爸妈妈总是在家里争吵,甚至大打出手,我害怕……”、“妈妈总是不信任我,我都不想再跟她说话了,无法沟通……”、“我已经很努力学习了,可是父母总是觉得我在偷懒,我该怎么办……”;有时候也会听到来自家长的反馈,“我孩子总是在家写作业磨蹭、拖拉,怎么催促都是这样,我都没办法了……”、“我儿子周末放假,就想着拿平板、手机玩游戏,怎么说都不停……”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堂应该收集学生及家长反馈的这些信息,把这些作为活动课所用,使学校与家庭有机结合在一起。

三、主题设定小而精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主题的选择避免范围过大,选择的主题应该要有针对性并且是要做到小而精。虽然主题范围大,老师可以选择的方向很多,形式也可以变得多样,但是如果范围过大,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很多知识点只能做到“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的效果,学生一节课下来,虽然感觉很充实,但是实际上在课堂上带走的“东西”并没有多少。

笔者曾上过一节“亲子关系”的公开课,那时候因为疫情,学生与父母在家相处的相处很长,有的家庭经常发生亲子冲突,因此,准备了一节“亲子关系”的心理课。在主题导入中,设计了“头脑特工队”亲子冲突片段,呈现亲子冲突问题。在主题活动中设计了:“亲子关系自评”、“亲子相伴锦囊”,其中在锦囊线板设计:①觉察情绪,正向表达、②了解父母,学会感恩、③亲子互动,创造意义。其实本课的重点应该着重放在学生学会与父母合理表达方面。要学会使用合理表达四句式:“积极同理+表达感受+反馈需求+共同商定”。但是在真正进入课堂里,学生并没有很好地学习到这个知识点,只是被老师过多的活动设计给带着走。因此,要上好一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在主题设定方面要小,同时教学目标也要小,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的,不至于顾此失彼。

四、素材选择有技巧

课堂素材的选择也是尤为重要,心理课堂与其他科目的课堂有区别。心理课堂更偏向于活动课。注重活动体验、分享、内化。一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应包含“热身活动→创设情境→游戏或活动→总结分享→内化升华”这些环节。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选材方面应优先考虑视频、接着是图片、最后才是文字。视频更为直观,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及注意。如果没有视频,则可以使用图片,避免课件中出现过多的文字。此外,为了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可以邀请学生作为主角,拍摄微视频的方式,作为上课的素材。还可以关注各类心理公众号或者在网页、视频播放器里搜索相关主题的素材。现在信息时代储存了大量资料,我们要善于利用网络资源。

【参考文献】

[1]李芳.好课需要好主题——浅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主题的选择[J].启迪与智慧,2020,4.

[2]翟宁.关于心理活动课的几点思考[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12):21-22.

[3]周梅芳.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主题的设定[J].西部素质教育,2016(10):145-146.

[4]齐建芳.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14):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