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8
/ 2

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研究

张彪

单位名称:酉阳县实验中学校单位省市:重庆市单位邮编:409800

【摘要】教育公平问题一直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各地教育工作者都在积极利用信息化技术来实现教育公平。然而部分地区由于经费较少,师资力量薄弱,信息化教学水平较低,难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教育工作差距。文章从实际出发,探讨了借助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旨在实现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公平;路径

新的时代赋予了教育信息化新的使命,在加快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教育信息化也将进入新的阶段,对教育信息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推动教育信息化助力教育精准扶贫和促进教育公平,最终实现我国教育强国梦。

1教育公平与教育信息化的相关概念

1.1教育公平的概念

教育公平需要实现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其中,起点公平是指我国的每一个公民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具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过程公平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要得到平等的发展机会;结果公平是指教育者能够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1.2教育信息化的含义

教育信息化需要教育工作者创新教学模式,要利用信息化技术保证教学工作的开放性、互动性和共享性,利用各类多媒体设备和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开展全方位的教学工作,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工作核心,保证教育工作的个性化,提升受教育者的学习自主性,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缩小不同地区教育工作的发展差距。

2教育公平的意义和作用

教育信息化时代,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推动作用大幅提升,信息技术从影响教育改革发展的外生变量转化为引发教育深层次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教育信息化成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并且教育信息化助力教育精准扶贫的研究,其实也是对促进教育公平的研究,教育精准扶贫的实现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地区的贫困落后,对贫困地区实行教育精准扶贫可以缩小与发达地区教育水平的差距,提高我国教育的整体质量,提高教育水平的平均值,教育实现精准扶贫是逐渐抹平教育两极化的关键所在,是实现我国教育公平的重要环节。

现代远程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中,网络的远程教学在其中占了很大的位置,网络的远程教学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具灵活性和创新性,并且延伸了教育资源的作用范围,最主要的是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这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信息化技术的使用促进教育公平。电子教材的出现对实现教育公平有着重大的意义,完善电子教材的质量,科学地制定欠发达地区教育教学的教材,当然如何有效利用电子教材也需要同时提高贫困地区师生的信息素养能力。

信息技术没有时空和主体的限制,极大地推动了教育公平的实现,一方面信息技术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使用创新型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以及开拓视野,更好地认知自我,提供学习的动力。

3目前我国高中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3.1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从实际情况来看,一些地区的高中学校在开展教学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经费投入总量不足,很多基础设施配置不完善,软硬件设备比较陈旧,学校对教师的信息化培训工作投入较少,导致了教育信息化推广工作困难重重,东西部与城乡的教育差距较大。

3.2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不完善

首先,一些教育工作者对信息化重视程度不足,部分地区的高中院校也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当地政府缺乏对城乡一体化教育的足够重视,投入资源较少,没有出台一系列的支持政策,信息化教学体系和管理标准不完善,教师参与信息化的积极性不强。其次,学校的教学改革力度不足,管理机制缺乏创新性。在推广信息化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学校要组织有经验的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进行深入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然而由于教学管理机制的僵化,一些学校仅仅根据主观经验开展教育信息化的规划工作,相关方案缺乏可操作性,导致执行效果不理想,信息化教学水平较低。

3.3缺乏教育资源共享机制

想要切实有效地实现教育公平,缩小各地区教育资源和发展程度的差距,就要构建完善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然而一些学校教育资源不足,又缺乏相应的共享渠道,长期得不到优质资源的支持,难以提升信息化水平。另外,目前我国教育市场供给存在问题,一些教育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无法形成相互补充的资源配置模式。

4借助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

4.1加强组织领导,创新教育体制

首先,各地政府要充分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程度,积极完善教育管理体制,要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把教育公平放在首位,加强顶层设计,出台一系列的支持政策,把教学改革任务纳入总体规划中。各级、各类学校应当根据自身的教学发展需求,制定长远的规划,积极完善管理制度,创新教学管理模式,以先进理念为指导,推进教学管理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4.2要积极整合并完善教育信息化管理职能

教育部门要提升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性和层次性,解决各县市区由于经济发展差异而导致的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加强统筹管理,合理分配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完善教育资源配置。并且要建立健全服务支撑机制,明确各级、各部门的相应职责,加强协调配合,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4.3要加强教育管理监督,进行完善的成果评估

各地教育部门要将信息化建设成果纳入监督考核评价体系,围绕信息化机构设置、人才队伍建设、教学实际成果等方面进行考核,对教师进行相应的奖惩,从而提升教育工作者的思想重视程度,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评价监管体系,保障相关政策能落到实处。

4.4加大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保障力度

各级教育部门要将信息化建设经费进行统一管理,要保障教育经费能够满足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以教育均衡为导向,增加财政投入对基层地区教育的倾斜程度,根据财政经费的实际情况,实行分档、分类管理,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同时,要形成多元化的经费支持机制。政府及教育部门要全面提升教师的信息化应用能力,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到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中去,坚持试点示范引领,探索城镇学校、乡村学校信息化教学的新方式,积累可推广的成功经验。

4.5完善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应用模式

各地区的学校要共同建立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由教育部门主导,围绕课题、课程进行平台建设,并提供集体调研的技术支持。教师应当充分借鉴先进院校的成熟信息化教学经验,将专递课堂、同步课堂等教学模式应用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借助网络平台实现资源的互通共享,进一步完善网络学习空间、智能教育app等教学工具的应用方式,并探索信息化教学发展的长效机制。同时,要创新资源的配置方式。各级政府要通过购买教育服务、委托社会力量的方式,为一些学校引进完善的教育资源,借助社会力量来完善教育资源的供给方式,形成良好的教育市场发展机制。

5结语

在当前时代下,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政府及教育部门应当提高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程度,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出台相应的支持政策,构建完善的教育管理体制,解决部分地区学校经费短缺、设备落后等问题。同时,教师应当调整教学理念,主动学习信息化教学技巧,根据学生的知识需求,完善教学策略,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赐平,肖琴.均等视域下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城乡差距根源与改善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20(02):17-22.

[2]韩雪婧,安涛.我国教育信息化研究热点、主题和发展现状的可视化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7(04):66-72.

[3]雷励华.教育信息化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2019,40(02):3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