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传播时代高校网络舆论引导机制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5
/ 3

智能传播时代高校网络舆论引导机制研究

于秀敏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河北省秦皇岛 066000

摘要:智能传播时代,对高校网络舆论引导有了更高的要求,需高校能够结合自身在发展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了解对舆论引导的客观所需,注重整合现有技术、资金、力量搭建完善的、先进的、可优化的舆论引导机制,探索舆论引导发展路径,提升高校本身的网络舆论引导水平,以此来为高校稳定发展奠定基础。文章就研究背景、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发展现状分析、智能传播时代高校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发展路径进行了论述与分析。

关键词:智能传播时代;高校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发展路径

引言:研究智能传播时代高校网络舆论引导机制,需分析当前研究背景,理解智能传播时代高校舆论引导的变化趋势、客观需求等,基于此进行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发展现状分析,把握舆论引导中出现的各项问题,总结问题、分析原因,制定针对性的舆论引导机制,突出智能传播特征的同时,进行各项舆论引导问题的针对性解决,提升高校的网络舆论引导水平,实现对各项舆情案件的及时反应、提前应对,降低舆情案件的影响范围,维护高校社会效益。

1.研究背景

虽然5G技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信息化技术的普及与广泛应用,人类社会传播活动开始步入智能传播时代,万物智联的新世界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未来,而在真实与虚拟的空间中,交往互动的方式开始出现新的转变。该种发展背景下,要实现高校网络舆论的正确引导,有必要分析智能传播时代对网络舆论的影响,了解当前网络舆论的发展模式、规律、趋势等,如此才可对症下药,实现对各个阶段、各个方面网络舆论的正确引导,健全舆论引导机制,提升舆论引导效果,保障高校的社会效益,维护高校的稳定发展。

2.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发展现状分析

对当前高校的舆论引导发展现状加以分析,发现其仍旧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数个方面:

2.1滞后性

大多高校面对舆情事件的态度多是抱有侥幸心理,等待其在网络中真正的爆发时,才会作出反应,其实这已经错过了最佳的舆情处理期,表现出较大的滞后性,使得舆论引导效果较差。

2.2危机意识淡薄

高校作为应对网络舆情的主体,且是很多舆情事件的第一责任人,理应在应对网络舆情时起到主导作用,但因大部分高校都会将发展重点放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等方面,在形象宣传、舆情应对等方面就会缺乏危机意识,而在舆情爆发后,大部分高校不知如何应对,主要是因其内部结构单一,缺乏资金支持、公共管理权利,难以根据舆情实际特征进行快速反馈,调动资源展开舆情干预,甚至作为第一责任人竟未在第一时间发声,这很有可能被很多网友视为高校的缺位、傲慢,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来说有着不利影响[1]

2.3媒体资源稀缺

大部分高校所用宣传方法比较单一,多是依靠微信公众号、各种官方网站进行宣传,宣传对象多是针对学生,也只是一些平常的活动通知、报道等,缺乏自媒体运营经验,影响力较弱,使得高校在智能传播时代逐步丧失媒体话语权,这虽然不影响高校的正常运营,但是在出现舆情事件时,难以直接调动社会公共资源补救,可能会让高校蒙受相比舆情来说更加严重的损失。

2.4处理方法单一,造成舆情发酵

高校网络舆情有着传播速度快、突发性强、破坏力大、影响范围广等特征,且因客观因素,高校与地方意识形态管控单位在舆情发生后的各项沟通上可能出现错位。在舆情发酵时,高校很难短时间内说服地方宣传部门支持或者协助其应对舆情危机,故而高校在舆情发酵时多是按照“管”的治理方式,以“回避”、“删帖”来应对舆情,目的是“关起门来”自行解决,但是该种方式反而可能会造成学生、网友情绪化,反而造成舆情事件以更快的速度发酵,提升控制难度[2]

3.智能传播时代高校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建设

针对以上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发展现状分析中暴露出的诸多问题,有必要推动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建设,提升对各项舆情的及时反馈、正确引导,维护高校稳定发展。从以下数点着手:

3.1树立时效观念,掌握主导权

智能传播时代,舆情时间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发酵,为最大程度地保障高效的核心权益,需高效舆情管理队伍能够树立全新的应对理念,主动出击、抢占先机,在相关舆论事件管控的黄金时间,迅速参与、掌握主导权力,为做好该项工作,需把握以下要点:①树立网络舆情时效观念,确定舆情事件的处理时机,把握舆情事件在各个媒体平台的传播形式、规律、趋势等,第一时间快速反应,以此来应对可能出现的不测情况,以此来将各种不良舆情事件扼杀在萌芽状态,避免其持续传播。②增强网络舆情引导的预见性,提升风险洞察力。搭建以云计算、大数据为基础的舆情信息挖掘、分析、反馈机制,把握宣传思想工作的信息传播效果、整体发展格局,提升网络舆情引导的时效性、预见性;把握各个阶段舆论引导的尺度、密度,因事制宜、因时制宜,研判舆情发展,提前规避风险,搭建信息预防风险管理机制;结合舆情变化打组合拳,合理调配资源,在优秀学生、教师、教授群体中培养一批活跃的舆论领袖,借助这部分群体影响舆论走向,营造高校积极的网络文化,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求共识,在多变中谋和谐

[3]

3.2舆情队伍建设

在进行舆情队伍建设时,关注以下要点:①充实舆情队伍。由学院党委副书记担任的舆情报告员,负责总览高校的舆情队伍建设工作,从高校内外部引入专业人才,比如从信息化相关专业引入人员,利用其对各项互联网技术的熟悉,发挥舆情监督作用,监测与高校发展的舆情事件,为舆情队伍提供丰富数据。②搭建决策队伍,主要负责对高校各项舆情监测数据的分析,提出对应舆情解决预案,如此在出现相关舆情事件时,能够直接提取预案对其加以处理,并需在处理相关舆情时间中积累经验,反馈到各项预案调整中,以此来提升预案的可行性、有效性。③培养独属于高校的新闻发言人,或者是直接建立高校新闻记者站,设站长一名,特约记者1-2名,由教师或者学生会成员担任,负责对外沟通、交流、发言,引导舆论正确轨道,打造出一个理性、客观的发言平台,用于维护高校形象。④建设应急团队,处理具体的舆情事件,对舆情发展进程总结分析,上报高校管理层。⑤设置舆情善后处理岗位,处理舆情事件带给高校的负面影响、重塑形象[4]

3.3培养新型主流媒体

在面对舆情事件时,高校需要一个可化解舆情、正常实施、正确引导的主流媒体导引,即具备十足信服力的官方声明,这需高校从以下数个方面入手培养新型主流媒体:①结合智能传播时代发展形势,在微博、抖音、头条、微信公众号、小红书等各个平台搭建子账号,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庞大的主流媒体网络,拓展信息来源、提升生命信服力。②深入各个主流媒体,借助媒体网络,打造官方信息矩阵,以便在舆情萌发时第一时间收集舆情信息,选定处理机制[5]。③打造智能传播宣传机制,提升声明可信度、权威性,设计运营模式,传递高校权威信息,实现对舆论的正确引导,以此来形成强大号召力,在舆论传播中占据有力地位。

3.4完善舆情引导方法

要进行舆情事件的妥善处理,需高校搭建完整、先进、可优化的舆情处理机制,以此来应对各种类型、规模、态势的舆情事件,把握以下要点:①第一时间向当地宣传部门陈明利害,获取其在资金、人员、技术上的支持,团结一切有生力量,投入到舆情危机应对中。②针对舆情案件,需给予其足够的重视,建立应急处理方案,在出现危机事件时,能够第一时间参与管理、化解,降低其在社会范围内的影响程度,防患于未然。比如在2020年11月7日,清华美院一名女生称男同学骚扰自己,并将身份信息公布在社交媒体,在社会范围内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对清华的声誉亦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但后续清华管理部门及时公布监控视频、事态后续发展,给出“相互道歉、就此了结”的结果,并阐明网上大多信息都是营销号在炒作,网传“自述”亦非男同学所写,快速消除了网上针对清华的各项不良言论,恢复了清华的声誉,这即为比较妥善的处理方式。②加强舆情事件应对时“怎么做”。“怎么说”的舆情处理机制,要求摈弃虚伪态度、言论,以最真诚的态度面对舆论事件、当事人、社会公众,有理有据、态度鲜明地阐述全面、具体的舆情情况,让各方都能对舆情有一个最真实的了解,而作为当事方的高校,需就舆情事件中的责任作出合理声明,该道歉就道歉、该补偿就补偿,如此才是一所高校的担当,亦能避免高校在舆情事件中受到更大的损失。③借助具有信服力的官方声明,对舆情事件加以正确引导,不故意遮瞒、客套、欺骗、毁誉,迅速稳定公众情绪,平息舆情言论;且在舆情缓冲期亦应当保持高度警惕,不能掉以轻心,加快整顿工作,不给别有用心之人可乘之机,直至舆情逐步消散。④在应对舆情案件、分析处理的进程中,注重总结有效的舆情引导方法,并于后续应对新的舆情危机,这对高校的稳定发展来说必不可少[6]

3.5搭建舆情监控联动机制,健全舆情管控链条

高校多是独立的社会组织,本身组织结构单一,若是依靠其自身的力量很难调动各项社会资源快速应对舆情危机,针对该种情况,有必要搭建舆情监控联动机制,健全舆情管控链条,可从以下数点出发:①将高教工委列为高校舆情危机应对第一责任人系列,积极调动社会资源,协助高校应对可能出现的舆情危机;针对在舆情危机应对中出现的抗拒、低迷、随意行为等,引发的舆情危机严重化,需进行严厉的处罚,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②为彻底解决高校和意识形态管控部门沟通错位现象,建议高教工委与意识形态管控部门做好协调工作,利用多媒体平台保持长效、稳定的沟通交流,就舆情应对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及时沟通,进行舆情力量整合,提升舆情应对水平;独立设置高校舆情监控板块,各项板块业务由高教工委监控、管理,掌握全面信息,进行科学研判,确保舆情危机不会持续扩散。③需高校各个部门能够做好联动工作,因舆情应对并非某个部门的独立事项,其关系到高校的整体发展,故而有必要通过适当的宣普工作,增强各个部门的责任意识,使得高校在出现舆情事件时,能够利用自身掌握的力量进行小范围的舆论引导,提升引导效果。

4.智能传播时代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发展路径探索

4.1搭建舆论管理平台

为更好地应对高校在各个阶段可能出现的舆情事件,有必要整合高校当前的信息化资源,搭建舆情管理平台,借助大数据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云计算技术、计算机互联网科技等搭建平台,丰富模块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功能特征:①舆情监测。以全网舆情监测为核心,通过全文搜索、来源搜索、热搜监测等多重功能实现对全网文本、图片、视频舆情的实时发现。②舆情分析。全网事件分析、微博事件分析、微博传播效果分析、竞品分析、评论分析、热度指数,6类大数据分析,满足高校舆论引导多种分析需求。③舆情预警。根据用户预先设置的预警条件,智能判别舆情信息,并将符合条件的信息,第一时间通过多渠道告知用户,方便用户及时知晓。④舆情报告。可自行一键快速生成日、周、月、季度报告,也可由舆情分析专家定制专业报告。平台自带行业舆情案例库,为舆情应对提供参考。⑤大数据计算。实时分析:实时数据流计算分析;离线计算:离线数据计算分析;中文搜索:内容索引/快速检索;数据清洗:去重/补全/标准化。⑥7×24小时无间断全网检索,覆盖全网多类信息源,实现全方位信息有效聚合

[7]

4.2人才培养

智能传播时代,高校需倾注更多的时间、精力、资金用于舆情人才培养,因此来应对频频出现的舆情事件,可从以下数点着手:①平衡课程设置,培养多元化人才。舆情人才培养需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而定,依托管理学、新闻传播学等学科,在学科教育中融入舆情预测、处理、善后等相关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还可加入舆论分析类、专业理论类、专业技术类、新闻传播类、社科类等课程,将实践教学贯穿于舆情人才培养的所有环节并可选派其中的优秀人才进入到高校的舆情管理队伍,以此来增强高校的舆情应对力量;可开设网络舆情导论、网络舆情监测与研判、舆论学、网络传播概论等各项选修课程;此外还需高校注重掌握行业动态,寻找业界盲点、痛点,让舆情服务从动态观测延伸到静态跟踪,提升人才培养质量。②增强师资力量,推行双导师制度。挑选舆情相关专业课教师参与到系列培训中,并给予其定期到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等专业机构学习的机会,更新其知识体系,使其可更好地更好地完成人才培养任务;邀请舆情专业方面的专家、学者到校授课,与教师、学生等进行深度的交流,就高校当前舆情引导中表现出的问题、可优化部分、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不足等展开辨析,为高校在智能传播时代提升舆论引导水平奠定基础[8]

4.3认知智能传播,提升受众媒介素养

提升网络舆情引导力量,对受众媒介素养培养必不可少,其能规范受众在舆情传播中的具体行为,避免出现推波助澜的现象,可从以下数点着手:①树立媒介“接受端”管理理念。要求高校舆论管理队伍能更改以往舆情管理专注“源头端”的做法,在强化高校传播渠道、内容、机构管理的同时,注重对传播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和引导。②搭建全民媒介素养提升机制。与其他高校展开合作,开设相关课程,重视媒介素养教育,让大学生能够自觉地自觉地与学校利益保持一致,在舆情事件中针对高校的不当言论、虚假新闻、污蔑造谣等,应当主动承担责任,以客观事实来维护高校形象;建议高校争取相关部门支持,定期在各大媒体平台免费推介各种媒介素养社会指引等普及读物;各个主流媒体平台,如抖音、微信等,应主动普及网络传播、智能传播相关知识、运行机理,倡导净化网络环境、发挥协同效应,避免不良信息在网络环境中持续传播,并追究传播不良、不实信息人员法律责任,以此来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创造良好的环境。

结语:综上,文章就智能传播时代高校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发展路径进行了重点论述与分析,建议给予其足够的重视,分析引导机制、发展路径在实际推进中的优势与不足,发扬优势、弥补不足,关注应用实效,提升各项舆论引导对策的应用效果,关注应用反馈,制定完整的舆论引导预案,提升舆情案件处理效果,维护高校的整体利益,推动高校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璐.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探析[J].新闻爱好者,2021,(6):39-41.

[2]武晓燕,刘军清,鲁琳琳,等."互联网+"时代高校网络舆情与正确舆论导向研究[J].数码世界,2020,(3):17.

[3]朱志敏.融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分析及引导机制研究[J].区域治理,2021, (28):249-250.

[4]朱斌,刘新成.媒体融合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传播引导模式研究[J].理论视野,2020,(11):5.

[5]李潇凝.智能传播时代网络舆论的算法偏向:表征,成因及风险[J].新闻论坛, 2022,(36):3.

[6]包国强,黄诚,万震安."网络失智":智能传播时代网络舆论监督的"智效"反思[J].湖北社会科学,2020,(8):8.

[7]吴树星.浅谈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创新——以网络舆论引导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9):23-25.

[8]王军红.全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参与网络舆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视听,2018,(3):25.

作者简介:于秀敏,女,1983.04生,河北承德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课题项目:2022年度秦皇岛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2022LX123《智能传播时代高校网络舆论引导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