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漳州歌谣《天乌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20
/ 3

浅析漳州歌谣《天乌乌》

郭毅娟

漳州台商投资区实验小学  福建漳州  363107

摘要: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组是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的王国,目的通过本次综合性学习让学生收集资料的基本方法,并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借着这次机会,我和五年二班的学生一起研究了漳州歌谣《天乌乌》。并在和学生们一起收集资料完成本次论文。漳州童谣向读者介绍了漳州大自然的原始风貌,忠实地摹画了漳州人所置身的物质环境和生活原材料,向我们展示了闽南人尤其是漳州人特有的风俗习惯。漳州童谣乃至整个闽南童谣中有很多同题材但内容却截然不同的童谣。《天乌乌》就是闽南歌谣常用套话之一,它一般是以天乌乌,要落雨为开头, 大致上可以分为以海龙王、鱼虾娶亲的喜庆场面描述和农家平时生活场景这两种大的版本。

关键词:漳州歌谣 《天乌乌》

一、漳州童谣综述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三组是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的王国》,目的通过本次综合性学习让学生收集资料的基本方法,并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借着这次机会,我和五年二班的学生一起做了一次调查研究。同学们选择了他们从小就开始接触的童谣《天乌乌》。同学们提出来为什么很多版本的《天乌乌》这个问题,通过收集相关资料,上网查阅资料,询问身边的人们,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与《天乌乌》相关的资料。结合资料分析完成此篇报告。

童谣是民间文学中的儿童韵文,它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周作人曾说:“歌谣原是方言的诗。”而漳州童谣就是漳州方言的诗,它有着浓郁的漳州特色。漳州儿童们用闽南话传诵着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漳州童谣。那一首首童谣为我们提供了一副副漳州本地原生态的民俗风情画。

漳州童谣向读者介绍了漳州大自然的原始风貌,忠实地摹画了漳州人所置身的物质环境和生活原材料。尽管它们只是童谣,可是它们所反映的内容却非常丰富,几乎囊括了整个当时的社会,而童谣所描写的场景都是来自于现实生活的,但它却不是生活的简单复制,而是渗透了童谣作者们的童心童思和奇妙的幻想。这些童谣中仅有关闽南人生活所离不开的工匠百作就有农事、耕读、渔猎等;《十艺九不成》讲的是工艺活儿;连珠歌《月娘月娘》是对漳州农村人的生活面貌的真实写真;问答歌《草蜢公》甚至把寻常农家家务升华到了很高的境界。在不动声色中,漳州童谣也向我们展示了闽南人特有的风俗习惯。《鸟鼠官》表明了闽南人“尚佛”的风俗;还有一些童谣中有“尪wang大身,摊大面”等民间游艺的描写,这些活动大多是为了酬神的。还有一些童谣放映了漳州人的童婚现象以及婚俗习惯,如“食人的新米饭,配人的旧菜脯,大汉着做侬的某”童婚在解放以前的漳州是很普遍的,很有类似这样的童谣都反映了旧社会漳州地区都有童婚的现象。

童谣虽然天真浪漫,但它也有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作品,漳州童谣也不例外,在《挨豆干豆腐》中“新妇去过番,走仔过台湾”反映了闽南人对下南洋和过台湾习以为常;而《笼双方》应该是闽南地区宋、元、明、清朝代更迭,农民起义、倭乱、迁界等史实的真实缩影和民间记忆碎片[1]

漳州童谣中有很多同题材内容却截然不同的童谣。《天乌乌》就是闽南歌谣常用套话之一,它一般是以“天乌乌,要落雨”为开头”。《天乌乌》在闽南地区流传较为广泛,不仅在闽南地区广为流传且传到了台湾地区,近年来更是被介绍到了全国各地,由台湾民俗音乐家李安和先生采谱、音乐家林福裕先生编曲的童谣《天乌乌》风行于整个台湾宝岛,传回祖国大陆,成为一首人人传唱的童谣。

二、《天乌乌》的几种版本

由于闽南地区的地域差异较大,《天乌乌》这首童谣在闽南地区的不同地方也有不同的版本,仅仅是在一个漳州市的各县市就有许多不同的版本,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是以“天乌乌,要落雨”为开头。大致上可以分为以海龙王、鱼虾娶亲的喜庆场面描述和农家平时生活场景这两种大的版本。

漳州的海岸线很长,有680多公里,而海域面积则有1.86万平方公里。漳州的海滨风光秀丽而奇特,海洋渔业发达,生活在海边的人们熟悉的各类咸水淡水生物就成为童谣里面的主人公们。在濒海的地区《天乌乌》的版本里大多是描绘了一个充满幻想的童话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孩子们把平时在海滩上常见到的鱼啊虾啊龟啊鳖啊等等根据这些动物的特点加以人格化,从而描绘出一幅海龙王或鱼虾娶亲的喜庆场面。如漳州芗城地区的《天乌乌》

(一)“天乌乌,卜落雨,

       举锄头,巡水路,

       看见龙虾咧娶某。

       鲟举灯,龟打鼓

       水鸡(田鸡)扛轿叫艰苦,

       哲仔大腹肚。

       金鱼毋愿做新娘,

哭得目吐吐吐。”

在这首歌谣里鲟、龟、水鸡、金鱼等的形象跃然纸上,凸眼睛的金鱼是因为不愿嫁而哭得眼睛凸出来了;水鸡呱呱呱叫是因为它觉得抬轿太辛苦了。而靠海的东山、漳浦等地的《天乌乌》(根据当地群众口述整理得来的)又是:

(二)“天乌乌,卜落雨,

       海龙王,卜娶某。

       龟吹萧,鳖打鼓,

       水鸡扛桥目吐吐,

       田婴举旗叫辛苦,

       火萤(萤火虫)担灯来照路,

       螳螂缀桥穿绿裤。”[2]

也存在另几个版本,这几个版本的《天乌乌》略有差异。

(三)“海龙王,卜娶某,

龟吹箫,鳖打鼓,

水鸡扛轿目吐吐,

田婴举旗喊辛苦,

虾仔乱跳找无路”[3]

(四)“天乌乌,

卜落雨。

鲫仔鱼,

咧娶某。

鮕鮘做媒,

涂虱(泥鳅)做查某。

虾担灯,

蟳拍鼓,

水蛙(田鸡)扛轿大腹肚,

田蛤仔(小青蛙)举旗叫艰苦。”

这几个版本与上述芗城地区的版本略有差异,但都是描写出海龙王,鱼虾娶亲的场景。这些平时常见的水生物在孩子们的想象下变的分外亲切与不平凡,且充满了奇妙的童话幻想。

九龙江是漳州的母亲河也是福建的第二大河。穿过三明、龙岩、泉州、漳州、厦门的九龙江全流域面积有14741平方公里,在它的下游经过了亿万年滔滔江水冲积形成的漳州平原面积约有560公里。在这些平原地区《天乌乌》的版本里更多的是以描述农家生活为主,主人翁常常是爷爷奶奶,如龙海地区的《天乌乌》就有两种版本:

(一)“天乌乌,要落雨,

阿公举锄头要欲掘芋

掘呀掘,,

掘到一尾旋鰡鼓,

阿公要煮咸,

阿嬷要煮淡,

两个相打弄破鼎(炒菜的锅)。”

(二)“天乌乌,要落雨,

阿公举锄头巡水路,

巡啊巡,

巡到一尾旋鰡鼓,

阿公要煮咸,

阿嬷要煮淡,

两个相打弄破鼎(炒菜的锅)。

这些版本的《天乌乌》更多的是以爷爷奶奶的争执为重点,打破炒菜的锅成为最后的结局。很多版本只有一些个别字的差异,而在这些版本种爷爷奶奶之间的争执成为孙儿们嬉笑的对象。田里的农活就是农民生活的全部重心,有事没事到田里面去看一看,走一走,是农民们最经常去做的事情。而农田附近常常伴有河流,在农田里经常能发现一些淡水鱼类。而在这几个版本的《天乌乌》中,阿公(爷爷)或是去挖芋头,或是去巡水路,而发现淡水鱼类。把鱼带回家去却和阿嬷(奶奶)为要如何烹饪而发生争执,在争执过程中把“鼎”(炒菜的锅)给破了。在儿童的眼里,爷爷奶奶的这种行为显得分外可爱,浓郁的生活气息蕴含在里面,一幅平平常常农家生活的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

三、《天乌乌》产生的背景

闽南地区濒临东海,解放以前旱涝都给当地人民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而漳州虽然雨泽丰沛, 但由于雨量的地区分布以及年际和年内分布不均, 每年农历二至六月、十一月至翌年一月, 降雨量仅占全年左右, 加上在秋冬在和春季受北方大陆性气团影响, 在夏秋则受副热带高压影响, 因而导致干早发生。例如1962年10月16日至1963年5月底, 连早228天, 达七个半多月(龙溪地区气象台) [5]。而漳州地方志积累了大量的干旱、咫风、暴雨、冰雹、低温、地震、陨星、雷电、瘟疫、饥荒等各种灾异的历史资料, 可为现代科学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根据地方史志和解放后有关部门记载, 漳州从公元999年宋咸平二年至1985年的九百八十七年中, 一共发生了各种灾害225次, 平均4.38年发生1次。这225次灾害中, 干早49次, 占21.18%;水灾68次,占30.22%,从以上统计表明, 水、旱、风三种灾害达154次, 占68.4, 导致这里农作物不能高产稳产, 例如水稻亩产只有1300多斤, 春小麦200多斤, 甘蔗8000多斤。其产量不高固然有各种因素的影响, 而气象因素的干扰是其中的重要因素。所以在漳州有这么一句农谚“ 春早断源, 秋早一半。”从这句话我们就能够看出旱灾给当地农业带来的巨大危害性,而且春旱比秋旱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更大。

对于靠天吃饭的农民来说,干旱所造成的影响是大面积的,造成损失是巨大的。所以人们对雨水地渴望是可以想象的。在越是缺水地地方,当地的人们就越盼望着下雨。这种心情,导致了人们对“天乌乌,要落雨”的强调。而《天乌乌》的歌词里有的充满着海龙王,鱼虾成亲的喜庆欢乐场面,有的是俩公婆的温馨生活场景,这样的充满希望的歌词也寄托着人们对风调雨顺的盼望,对拥有美好生活的希望。

四、《天乌乌》的流传性

《天乌乌》作为一首在闽南地区流传最为广泛的童谣,它具有鲜明地流传性,在漳州各个县市都存在着《天乌乌》的童谣,但是里面的内容却很少一样,在龙海,在厦门,在石狮,在同安,在东山,在诏安等地方流传地《天乌乌》不仅没有一首是完全相同的,而且它们之间的差异也很大。现在的我们很难去寻找到《天乌乌》它最先地流传地是哪里,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于每一首歌谣来说,它所反映的都是当地特色,是当地的真实写照。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地变化它会因时、因事、因地、因社会地变迁和个人地不同经历与感受而被不断修改和增删。漳州——闽南方言是汉语方言种流播广泛地超省界、跨国界地地方语种,传播到广东、海南、浙南、台湾等沿海省份,传播到东南亚多个国家和地区,对这些省市、地区、国家的语言生活及社会历史文化发生过重要的影响。它流传于整个闽南地区乃至台湾地区、海外侨胞聚集地。

五、《天乌乌》的艺术手法

赋、比、兴是诗歌用来叙事、状物、言情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是闽南民歌民间常用地艺术手法。赋,是指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是直接进行叙述描写,通过层层铺叙讲同样一种意思反复进行渲染,从而将要表达的意思表达得淋漓尽致;比,就是比喻,漳州歌谣多采用比喻,而喻体都是取材于闽南本土,使得歌谣更形象生动且贴切自然;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是引起联想,达到烘托渲染气氛的目的,这种方法在漳州歌谣中比比皆是。“比兴”就是“比显而兴隐”,比是明比,兴是暗比。

而在《天乌乌》的各种版本里,这样的艺术手法我们也能领略一二。在海龙王、鱼虾娶亲的场面上,在这些版本里的鱼虾都被拟人化了,把这些海洋里和河里的各种动物参与的婚俗活动,通过拟人的表现手法,把各种动物的典型习性和特征都表现出来。赋比兴是闽南歌谣常用的艺术手法,而在这个版本中,拟人被运用的淋漓尽致:呱呱叫的水鸡(田鸡),有鳌脚的虾,挑灯的鱼,龟在打鼓,鲟在举灯,突眼的金鱼,萤火虫和螳螂也在娶亲的队伍里。各种各样的动物在这些版本种被描绘的活龙活现。在爷爷奶奶相争的场面上,通过直接的描述把爷爷奶奶为了如何烹饪这条鱼而相争“鼎”(炒菜的锅),到最后却把“鼎” (炒菜的锅)给弄破了的得不偿失的搞笑结果。

六、从《天乌乌》看歌谣对儿童的教育意义

通过童谣可以对儿童进行情趣教育、道德教育、文学教育和知识教育。童谣的内容和语言的趣味性、生动性,可以陶冶儿童地性情,培养儿童养成天真活泼、爽朗秀雅、幽默机警的优良个性和气质。漳州童谣都是采用闽南方言为表现工具的,用方言念诵漳州童谣,通过诵读漳州童谣不但可以领略欣赏到漳州童谣的美妙之处,也能增长儿童的见识。《天乌乌》是一首反映生产劳动且和农、渔业生产有关的一首闽南歌谣,在《天乌乌》里面所描绘的各种海里的河里的田地里的水生物,可以增长儿童们的知识,让孩子们打开眼界。而童谣琅琅上口,《天乌乌》当然也不例外。通过朗诵歌谣也能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孩子领会语言地节奏感、韵律感和音乐美。而包括《天乌乌》在内的漳州童谣是漳州人祖祖辈辈流行下来的珍贵文化,教儿童歌谣还能使歌谣长久地流传下去。漳州歌谣语言颇有“异味”,漳州方言里面所涉及的地方名词犹如一座小型的自然博物馆和民俗风情博物馆,为我们提供了一副当地原生态地民俗风情画。例如《天乌乌》里面所涉及到的那些咸水,淡水水生物都是用闽南语标注的,传神的形象可以让儿童学到更多地本地乡土知识。我们在童谣里面能读到许多“过去”特有的事物,如男子中状元的打扮,女子裹着足,做官的衣着打扮,古雅的服饰描写,婚嫁的场景等等很多都是古代特有地风格。童谣都植根于乡土文化,再现了漳州人的文化精神、历史事件、艺术品貌和特有地审美情趣。

七、小结

通过本次的调查研究,学生们也感受到了漳州童谣的魅力。相信这次的综合性学生收集资料的过程能带给学生很多的体会与收获。闽南话的魅力让漳州童谣能吸引孩子们去挖掘童谣背后的深意,并从中学到许多书本没有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

漳州童谣有其独特的社会价值与作用,有着浓郁的漳州地方特色。而《天乌乌》这首童谣在漳州的各个县市都有着不同的版本,反映出了各个县市本地区的地方特色,但却有着同样地开头,以及相似的歌谣内容。

童谣可以唤醒同时代人对往日生活时代的回忆,能够激活人们民间的记忆,一个童谣兴许是一个古老的传说,这些传说伴着一代代的漳州人成长,而又一辈辈的流传下来,这些童谣给一代代的漳州人民带来多少的欢笑,成为漳州人民一个重要的传家宝,而我们的学生们也将继续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  张嘉星,漳州方言歌谣选释[M]. 语文出版社 . 2006-08 .32

[2] 《挖掘乡土文化资源 有效拓展小学生语文发展》施更良-《文理导航》-2012

[3] 《刍议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语言资源的传承与发展》苏倩-《知识经济》-2011

[4] 《近现代闽台闽南语民间歌谣研究》陈艺凤-《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

[5] 《漳州一千年来气象灾害规律探讨》林耀泉-《中国农史》-198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