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艺术教育革命性实践与时代追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8
/ 4

延安时期艺术教育革命性实践与时代追寻

刘常喜,魏晨颖

延安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

摘 要延安时期艺术教育坚持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将艺术形式与革命主题、民族思想和时代要求高度统一,教育目的、内容、方法等方面革命性时代性凸显,其理论与实践中形成的特质和精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独特的艺术价值,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新时代我们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坐标中不断总结思考延安时期艺术教育的特质,深刻领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系列重要论述精神,进一步赓续延安红色血脉,积极践行艺术教育的改革创新。  

关键词:延安时期  艺术教育 革命性 时代性 

作者简介:刘常喜(1964—),男,陕西府谷人,延安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魏晨颖(1997—),男,甘肃定西人,延安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基金资助:延安大学延安精神研究中心2022年培育研究项目:“延安时期艺术教育革命性与时代性研究”(YAJSYJZX2022-04)

延安时期艺术教育围绕动员、组织广大军民,驱逐日寇、解放全中国的历史使命而进行。“我们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但是仅仅有这种军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这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 不断探析总结国际国内形势和文艺工作的现实问题,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及其精神,深深影响着延安时期艺术教育的价值观。延安时期艺术教育的创办与发展始终同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以及党的方针政策保持高度的一致。将文化艺术与政治现实相切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与战斗相结合、教学与劳动相结合,以共产党、毛泽东文艺思想为指导,革命性和时代性凸显,形成了新的艺术观,艺术教育成果具有奠基性。

一、革命话语实践与时代追寻的延安艺术教育

战争语境塑造了延安艺术教育的基本形态。民族矛盾升级和生存危亡紧张局势使抗战成为时代主题,肩负凝聚革命力量的强烈历史责任感和深沉的忧患意识,使延安文艺与生俱来就具备在具体实践中进行深入持久的自我革命。艺术教育作为一种反映革命需要和目标意识形态的抵抗力量,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得到高度、完整、彻底释放,其艺术教育大众化、民族化的追求和艺术创作与研究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理念,坚持和贯彻艺术为抗战、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针,探索了具有解放区特色的新型艺术教育,作为革命文化传统和光辉成就,在中国艺术教育中具有开创性意义,对当代艺术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一)艺术教育的体系。中共中央进驻陕北后,就高度关注并着手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据统计,1940年前后,延安有100多个艺术社团和院校成立,艺术教育的形式主要由艺术院校、剧团代培和业余艺术教育构成。促使延安艺术教育创办和发展的原因除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对文艺革命功能重视外,还有一条重要原因就是当时干部培养的需要。 诞生于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鲁迅艺术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第一所艺术院校。自成立以来,鲁艺一直颂扬 “鲁迅精神”,即非凡的政治眼光、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旨在培养具有“鲁迅精神”的抗战文艺中坚力量。因此,培养人才方面,在重视专业技能基础上,十分注重坚定的马列主义信念政治教育、正确文艺观革命文艺教育和良好个人修养实践教育,灌输以民族利益为核心的爱国精神,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工农兵创作服务文艺精神,以及注重实际、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教学组织灵活,注重实效,坚持开放、自由、前瞻、多元文化的办学原则,不仅培养出了一大批为抗战服务的艺术人才,为紧跟其后的陕甘宁边区艺术干部学校、延安星期音乐学校、星期文艺学园业余文艺补习班等指明了方向,也为后来各解放区艺术院校的成立提供了范例。延安时期的艺术团体和院校在完成其使命的同时,进行“鲁艺精神”的传承与发展,不断以承担和推进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的伟大政治责任的形式进行自我革新,形成了革命性、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凸显的“网络”体系。

(二)艺术教育的方向。抗日战争时期,延安成为革命文化的中心。大量艺术工作者来到延安,许多人单凭一腔热血难以理性分析和全面理解反法西斯的现实与任务,也难以在热情爆发中完全把握艺术创作的方向和主题。一方面由于“小资产阶级”等习气影响,他们或多或少地带有散漫、个人英雄主义、形式主义、自由主义、极端的乌托邦主义等不良倾向,没有及时转变创作思路,继续坚持揭露黑暗愚昧、讽刺根据地的消极现象和抗日领导人问题存在的创作方向;另一方面,由于抗战形势的演变,许多从大城市来到延安的文艺工作者, 不了解共产党革命方针,不了解延安情况、革命形势和人民需要,对朴实的边区工农兵产生了距离,形成了一个所谓的 “外来者”群体,“文艺主导”和“革命主导”成为文艺观冲突的核心表现。以上问题的突出体现就是《野百合花》、《政治家·艺术家》 、《三八节有感》等作品的发表。早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就分析论述了文艺与大众间的关系,指出延安文学革命的伦理方向同坚持“群众路线”相一致。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指出“我们文艺面临的问题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如果不能适当的解决,那么文艺工作者就会遇到一系列的难题。”随后文艺界在整风运动中,坚持革命文学是整个革命工作的一部分,文学批评必须坚持政治第一位和文艺第二位的标准。艺术教育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遵循为抗战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针,致力于新民主主义的文学艺术事业,实现着党指出的新文艺运动方向,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艺术教育之路,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三)艺术教育的创新。抗日战争的现实需要,使中国共产党更加重视延安艺术教育和文学艺术的改造与发展。延安时期艺术教育理论和实践就是在民族独立解放语境下的现实发展和集中体现,将艺术形式与革命主题、民族思想和人民主体高度统一,赋予“革命”以新的形象,传达 “革命”的内涵, 不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广大艺术工作者坚持和深入抗日救国前线,面向和深入群众生活,把优秀的民族传统艺术形式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创造了广大群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创作和产生了大批反映时代呼声、民族愿望和具有时代艺术语言的优秀文化艺术作品。例如,鲁艺的原创话剧《祖传秘方》、《带枪的人》、《军民之间》、《日出》等以独幕剧的形式复现了军民抗敌的智慧和勇气;延安时期诗歌犀利如刀,如《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等,每一支歌都充满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延安艺术教育不断探索,尝试运用音乐、戏曲、美术、表演等形式的大众化、群众化实践,使其成为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文化纽带,使人们更好了解中国共产党,理解中国革命宗旨;通过揭露日本侵华罪行,宣传抗战思想、讴歌抗日模范人物和英雄事迹,唤醒了民众的革命精神,使之成为鼓舞人民、打击和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增强了民众在党的领导下打赢这场持久战的必胜信心。抗战时期艺术教育内涵和风格转化的实现,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延安文艺工作者与时俱进的产物,引领和启迪着中国艺术的发展方向和脉络,为民族独立和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四)艺术教育的目的。工农兵是人民的主体,是革命斗争的主力。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是对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时期提出的“文艺要为工农大众服务,为革命战争服务”的全面继承和深化。毛泽东从中国抗日战争的实际需要和当时党的文艺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明确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不仅提出了以工农兵为中心的文艺工作思想,而且系统阐释了文艺为什么要为工农兵服务和如何服务等问题,确立了革命文艺的发展方向。在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指引下,延安艺术教育坚持与广大工农兵结合的革命文艺路线,改变“关门提高”的倾向,同时肩负着传播革命思想和改造自身的使命,在这种双重使命下,实现了艺术教育工作者身份的转换,充分发挥为工农兵创作和服务的文艺精神。艺术工作者们摒弃了过去那种脱离现实、脱离群众的不良文化,立足工农兵立场,以群众为师,了解尊重群众,为人民而文艺,动员、组织和团结群众与敌人进行斗争。《小放牛》、《白毛女》、《黑板报》、《田报霖》、《活在新社会里》等作品将延安的艺术教育推向新的高度,它从实践上解决了中国革命中艺术为谁服务和怎样服务的问题,实践着党指出的新文艺运动方向,即与工农兵结合、与社会结合的方向,为中国艺术教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延安艺术教育革命话语实践中塑造的时代价值

时代是对特定历史阶段当下状态的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延安十三年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重要的时期之一,是中国共产党迄今百年历程中集思想成熟、理论完备、政治光辉、组织有力、作风彰显于一身的最重要的历史时期。延安时期的艺术教育同民族前进脚步、社会发展方向是一致的,其理论与实践体现了艺术反映时代精神的社会性、功能性,也证明了时代对艺术教育的引领和促进作用。艺术教育要有最灵敏的触觉,与国家、民族、人民密切相关,反映现实,审视现实,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以最集中的方式展现时代精神。

(一)逐梦视觉史诗的时代定位。延安时期艺术教育,是一个时代的典型象征,牢牢把握生存发展的时代语境、时代迫切要求和时代的强烈呼应,这种新的、特殊的内容体现了新的文艺观。“文艺为人民服务”及毛泽东文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文艺领域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也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文艺发展的指导方针和基本理论。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刻阐述了文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如何发展以及如何用文艺来促进中国梦的实现,并且在以后多次进一步地论述了这个问题。如果说毛泽东的讲话为中国文学艺术在抗战时期复杂环境下的指明了方向,那么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则是中国文学艺术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道路上文艺发展的新指针。全球化、多元化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艺术教育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我们必须从“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高度深刻理解和认识“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广大艺术工作者要立足世界和平和国家稳定,坚定文化自信,冷静客观地甄别观察,立心铸魂地批判思考,修身守正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风范,讲好中国故事。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艺术人才,呼唤什么样的艺术教育,就是当前艺术院校发展的目标和人才培养改革的方向。起点于现实情怀,终点于未来向度的创新是艺术的生命和发展的动力。创新意味着对过去和现在的文艺发展空间的拓宽超越,对未来文艺发展空间的塑造构筑。不仅仅是寻求逻辑框架内的创新和与之新技术相迭代,从而带来节奏和韵律的感性审美体验,触及心灵深处的温软;更要感受与把握时代的脉搏,从叙事上呈现情感慰藉和家国情怀,进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

(二)艺术的根本归属是人民性。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原则问题。”关于“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1942年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结合时代特点和革命任务,明确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强调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根本上解决了艺术家与群众结合的问题,以大众为中心的人民本位的文艺思想揭示了延安时期艺术教育方向的选择和艺术家工作者审美情感实现的新途径。延安艺术教育工作的目的是把延安的文化和艺术变成革命的艺术和文化,将至关重要的革命信仰和红色精神铭刻在人民群众的心中,用革命理论、革命文艺来武装人民,使之成为一支革命的文化军队。艺术教育服务对象的确定,人民性成为党的文艺事业发展的基本保障,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革命化中国化的核心架构。人民性是艺术的根本属性,并贯穿于艺术教育、传承与发展、改革与创新等环节中,是艺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立场和落脚点。“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进入新时代,人民性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相关文艺重要论述应把握的重要特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与人民关系的论述,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人民性本质问题,又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文艺思想中所阐述的“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人民文艺观” 作为习近平文艺思想最基本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本体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学生牢牢记住“人民观”是高校艺术教育的核心环节。

(三)共产党的领导是艺术教育的根本保障。延安时期艺术教育是为革命为抗战服务,所反映的政治就是民族独立解放、社会进步发展、文化传承创新的整个中华民族利益的政治。延安时期毛泽东作为文艺革命理论的倡导者,其《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具有鲜明的“领袖话语”特征,而共产党的领导和高度重视正是艺术教育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文学艺术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为人民服务,“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根本保证”。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正是对文艺事业发展中出现的新趋势、新变化、新问题所做出的时代回答,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发展,为文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也是艺术类院校教育教学的核心指导思想。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坚持政治性就是要始终坚持和不断加强党对艺术教育的领导,以全面学习和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契机,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切实让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工作的重要指示落到实处,把党管文艺的基本原则贯彻好、维护好、执行好,引导文艺工作者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自觉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把立德树人,培育德艺双馨的社会主义文艺接班人的工作落到实处,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养成科学思维习惯,促进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

(四)中国化是艺术教育的基本方向。延安时期的艺术教育积极开展和探讨了历史与现实、民族与他国、传统与创新、理论与实践等多方面的问题,把优秀的民族传统艺术形式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革命艺术教育必须维护无产阶级的阶级性质和政治地位的功能。延安时期的艺术教育,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是基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任务,以文艺大众化为中介,用马列主义指导文艺实践,圆满地完成了延安时期主流意识形态文艺、民间文艺以及和从“五四”文化传承到文化融合的历史使命,并在这一基本意识形态的指导下,承担了构建现代民族国家意识主导话语的责任。这种价值和影响既表现于文艺与政治结合的文艺体制与文艺格局的发展上,更表现于对当代中国艺术教育多方面的启示上。 “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 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必须从全球化和社会转型的社会语境出发,科学审视并妥当处置社会语境“赋予”的各种挑战与机遇,继续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相结合的创新道路。“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以文化自信为理论引领,坚持文艺的民族性,不断探索解决艺术的民族表现形式、艺术教育理论体系的创建以及艺术教育本土化、时代化建设等问题。在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立足民族艺术与世界艺术的结合、民间文化与全球文化的交流,将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统一到服务、描绘和讴歌“两个百年”目标和伟大中国梦的战略上来,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延安不仅是一个地域的指代,更是中国革命的象征。延安时期的艺术教育作为战争背景和民族存亡时刻的产物,既是一个节点,也是一个焦点,更是一个转折点。延安时期,艺术教育工作者把民族的命运扛在肩上,在烈火淬炼中锻造的民族精神、奋斗精神、牺牲精神和创新精神,凝结成中国艺术教育的一种脉络。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的“人民的”“艺术的”文艺思想,对当前中国艺术教育、文艺创作和文化产业起到了现实的核心引领作用,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理论依据。新时代的艺术教育就是要把中国梦这一时代主题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层次贯穿艺术教育全过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融入艺术教育细微处,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艺论集[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

[4]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读本[M].学习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