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提升《典型化工产品生产(Ⅱ)-聚氯乙烯生产操作》课程教学质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2
/ 2

多措并举,提升《典型化工产品生产(Ⅱ)-聚氯乙烯生产操作》课程教学质量

刁香

淄博职业学院,山东淄博,255314

摘要:《典型化工产品生产(Ⅱ)-聚氯乙烯生产操作》课程通过改进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课堂的呈现形式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设置教学活动,讲授演练相结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了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

关键词:教学方法;理实一体化;教学手段;课程思政;教学质量

立足新时代新发展新要求,山东省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及智能化发展对化工类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岗位要求。基于此,改善助力淄博市化工产业领域的高技能人才结构,坚持“崇尚实践精神、铸就技术品质、立足区域经济、培养职业人才”的理念,制定合理的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尤为重要也迫在眉睫,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高优质技术技能人才供给有着重大意义。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

1课程设计

为达到化工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核心职业能力课程《典型化工产品生产(Ⅱ)-聚氯乙烯生产操作》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总学时64,实践学时32,实践学时占整个课程总学时的50%。

2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

该课程以培养学生综合操作技能为重点,以聚氯乙烯生产工艺流程为主线,将学生需要掌握的技能、理论知识有机地融入该生产过程中,把化学反应器操作技能、典型化工单元操作技术、典型化工设备操作技能、化工控制等专业技能和知识融入其中。旨在让学生理解安全、环保、清洁文明和健康生产的基本知识,理解主要反应和分离的原理,能熟练掌握各项工艺参数的控制方法,能按工艺操作规程和岗位操作法进行典型反应设备和传质设备的操作。该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使学生掌握专业学习方法,并融入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的培养,在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二、教学方法改革

1.项目教学法

在典型化工产品生产这门课中,围绕氯乙烯聚合项目工作任务的完成,按照项目完成由简单到复杂的程度,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进行项目方案设计,制订项目实施计划,组织项目落实,进行项目检查,通过项目自查与互查等方式完成项目化的教学。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项目的完成过程,并一起评价项目完成质量,并总结经验与汲取工作过程中的不足,从而提高了学生从事工作的自主性、创造性、实践性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培养了学生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一般工程问题的职业能力,同时养成了优良的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

2.讨论提问法

由于学生的智力、知识基础和能力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疑问,利用授课之余的时间,让学生积极展开思考,互相讨论,争相提问,教师在解答问题时,摸清了学生学习的情况,找准教学中问题的所在,以便更有效地选择教学方法和实施教学手段。一方面可以解决学生的疑虑;另一方面能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自主性和系统性,教师随时能掌握学生情况,防止出现教学的盲点。

3.实训教学采用“任务驱动”

全部内容以6个工作任务展开,如:二氯乙烷制备、二氯乙烷精制、二氯乙烷裂解、粗产品精馏、吸收解吸和氯乙烯聚合。实训教学由指导教师为学生指定应生产的产品规格,学生可以自主设计实训方案,经指导教师批准可以进行实训。不同实训小组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最后进行比较,得出最佳方案。这一方法促使学生互相帮助,特别是成绩好的学生带动成绩差的学生,学生团队意识加强,学生整体学习风气增强。

三、教学手段改革

1.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本课程为专业课,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有些内容是现场的设备结构和工艺流程,用传统的教学不易理解,采用多媒体教学,加上Flash动画,形象生动和直观,对学生更具有吸引力,节省了教师课堂板书的时间,增加了教学的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多媒体教学创设了生动形象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多媒体教学图文声像并茂,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会了专业知识并很容易留在记忆中。

2.化工仿真实训在“虚拟车间”中进行

化工仿真是通过计算机来模拟化工生产操作过程,它能够模拟真实的生产装置,再现真实生产过程的实施动态特性,通过模拟工厂开车、停车、正常运行和各种事故现象处理,使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了解实际生产装置,在非常逼真的操作环境中进行操作技能训练,达到了既能对生产实际有一个很好的认识,又能亲自动手进行反复操作,更全面、具体和深入地了解不同的生产单元,从而能让学生在一个模拟真实的职业环境下,按照未来专业岗位对基本技能的要求,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利用仿真软件模拟实际生产操作,在“虚拟车间”中进行开、停车操作及事故处理等操作技能的训练,既达到了培养学生岗位技能的目的,又节约了教学时间和成本,安全性高,不会影响真正的工厂生产,并为真实生产任务做好了准备。

3.利用动画演示化工设备内物料流动的变化过程

虚拟现实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学习环境,利用动画虚拟了化工典型设备内物料流动的变化过程,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逼真,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方便的观察其变化过程,亲身经历和感受后理解更深刻。

四、“课程思政”教育改革

在现代化的化工生产企业,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各项监控设施也日趋完善,但任何自动监控都不可能绝对可靠,尤其是化工生产规模庞大,工艺复杂,这就对操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业务水平、对突发事故的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操作人员必须达到“三懂六会”,生产过程中规范操作、严谨细致、团结协作,才能保证生产安全。本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教学实施过程中,将价值导向与知识、技能传授相融合,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绿色发展理念,培养工匠精神和科学精神,传播爱党、爱国、爱专业等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设计、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从而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不再谈“化”色变,成长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并有时代担当和责任意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通过"课程思政"改革,本课程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专业课从"教学"到"教育"的转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在实训过程中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俨然坐在化工厂的中控室,态度端正,操作规范,工艺参数控制平稳,对操作过程中出现的事故能进行分析并加以解决,专业能力和思想认识都有了较大提高。

五、小结

《典型化工产品生产(Ⅱ)-聚氯乙烯生产操作》课程通过改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在化工单元操作和化工产品全流程生产仿真操作过程中运用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学习兴趣和活动参与度明显提高,使课堂的呈现形式更多样,更丰富,从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模式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设置教学活动,讲授演练相结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刁香.《化工单元操作与聚氯乙烯生产》课程设计[J].商情,2019(6).

[2]刁香.只改变教学模式,不改变教学目标[J].商情,2020(4).

[3]邱乐泉,汤晓玲,汪琨等.思政元素有机融入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生命的化学,2021,41(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