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积极心理学角度探析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1
/ 2

基于积极心理学角度探析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刘亚美

石家庄高新区第二小学

摘要:以往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更加对学生偏重于预防和矫正学生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但这样的教育往往忽视了对学生潜能的挖掘和培养,减弱了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成长的积极作用。因此,本文将针对基于积极心理学角度探析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分析展开进行探讨,现内容如下。

关键词:积极心理;小学心理健康;应用策略

引言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合当下学生的学习,老师要及时地转变教学的理念,在以往的教学中,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局限性大,教育方式简单等问题,使得学生无法真正地提升对学习的兴趣,但是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老师要积极地响应新课改的号召创新教学方式有效地展学生的心理建设,让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完善心理健康。

一、小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积极心理的必要性

小学阶段是儿童在课堂中乃至一生中构建茁壮成长的能力,必须就与积极心理学教学相联、但不管是研究还是实践社会情绪学习,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总会把情绪学习和社会技能学习相区分,而不是将它们统一在一个概念范围内。从某种程度上说,如果孩子们拥有已经被神经科学验证过的情绪带来的积极力量,那么他们就会更好地把这些积极力量应用到如何建立友谊以及如何追求成就之中。关注积极心理学在本质工作就是对积极情绪和积极力量的境整。而积极情绪和积极力量不仅有助于建立真挚的友谊关系,而且可以让所有的学习活动都充满意义。

二、当下小学心理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准确

当代社会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受到社会教育形式的影响,小学心理处于消极的状态,导致整个心理健康教育偏离了正确的方向,当前,虽然我国社会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非常重视,但是整个教育流程浮于表面,仅仅对于学生表现出的问题进行重点关注,但是对于没有呈现出的问题没有留意,更没有积极性针对性的教育和调查,整个工作所展示的价值非常少,使得心理教育内容假大空,与教育领域预设的目标相差甚远。

(二)小学生的自我心理教育薄弱

由于小学教育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多以灌输式和填鸭式教育为主,小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没有形成良好的自我价值教育的观念。我国当代小学学生身心发育不完全,导致其没有办法认识到自己的心理问题,并且部分学生不能主动且积极地面对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其次,每部分家长和老师对于学生的学习过于重视,但是对于身心健康的发展没有及时地理解,导致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缺乏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学生不愿意主动寻求帮助,长此以往,学生的心理就会产生问题。

(三)教育内容局限化

在小学心理健康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内容通常会以问题居多,问题可以对学生的内心作出引领,再根据学生对问题的答案来评析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可以发现学生心理潜在的问题,再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但是常见的教育内容中往往只包括一些淺层的心理学内容,并没有准确的捕捉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全部心理动态变化,所以教育的效果也会有所影响。受到教育内容的局限,学生的自愈能力与潜力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激发,也会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效果造成负面影响。

积极心理学角度探析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用策略

(一)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

在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中导入积极心理学,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出具体的情境,来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让学生在积极的情境之中,能够积极的参与教师的设计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在情境中自觉的进行自我教育,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生动简短的小视频或情景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中,有效的引出教学内容。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观看的视频進行讨论和演绎,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深入的了解,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能够自我反思,提高学生的人格与品质。比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学生播放相关的心理问题小视频,促使学生在情境中能够联想到自己,引导学生理解正确的做法,让学生在心里形成一种积极的思想,有助于学生养成学会站在他人角度思考的良好习惯,对学生自身的积极力量开发起到了促进的作用,从而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

(二)营造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小学生年龄较小,没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分辨是非能力,总的来说,小学生的思想状况很容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为了使外界因素发挥积极作用,我们要尤其注重校园环境的建设,例如,我们可以在校园内,营造一些积极健康的因素,在校园文化标语多增添一些乐观心态的话语。通过给小学生一个积极向上的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小学生身心发展。其次,我们可以发挥校园中隐性课程的作用,在校园文化墙,文化走廊等地方以及班级黑板报的布置中,选择性的添加一些人物的积极优秀事迹,在班会课程下发心理健康的资料;根据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布置不同的心理健康作业,例如手抄报等,在布置完相应的作业以后,可以通过展示优秀作品的方式,让学生再一次关注到积极心理的内容。

(三)注重积极心理暗示的合理运用

在教师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时,也应注重对积极心理暗示的合理运用。积极正面的心理暗示可以提升学生的士气,让学生更加认可自身的能力,并对学习目标更加明确。由于小学时期的学生心智尚不稳定,极易受到外界的干扰,从而产生负面的心理情绪,这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教师应该对此引起相应的重视,并合理利用一些教学方法来加强积极心理暗示的效果。比如说,针对那些思维活跃,上课思想不集中的学生而言,教师就可以不断渗透一些"好学生在上课时都是认真听讲的"语言暗示,让学生能够自发的约束自身的行为,从而改善不认真听讲的恶习,在上课时候可以专心认真的听取教师的教学内容。在长期渗透的过程中,学生会不自觉的严格要求自己,并对学习产生兴趣,从而实现学习效率的显著提升,在成绩逐步提升的过程中,学生会在教师和家长的肯定之中更加认可自身,提升自身的自信心,从而获得良好的发展,使积极心理学的重要价值得以充分发挥。

(四)强化积极心态保持幸福体验

教师应给每位学生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平台,教师应在课堂学习中多叫学生走上讲台回答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于学习的勇气、忍性与操心,提高他们不怕危险困难的精神。教师应该多多鼓励学生,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因为一般的小学生心都是很敏感的。教师需要在课上采取一些措施来提升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并教育学生应该敢于反驳,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学习过程中激励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敢于发现自己的意见,然后运用自身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不知要教学生学习,还要使自己学会学习,教师需要不断地更新观念和知识,提升自身的能力,熟悉并掌握现代教育方式方法,并运用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从而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不止要重视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也是必不可少的,虽然教师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但是也有合作关系。教师之间可以多分享各自的经验,取长补短,共同设计教学课程,相互之间提供专业帮助。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中导入积极心理学,对教师的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与作用,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通过教师设计的丰富多样教学手段,在教学中融入积极心理学,有效的帮助学生预防和克服心理疾病,促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让学生形成快乐、自信、乐观、坚强等良好品质,提高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同时,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下,可以让学生在一种积极的环境中,获得更多的积极情绪体验,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春华.试分析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心理学理论的运用 [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6,(3):70-70.

[2] 龚凤飞.浅谈积极心理学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实施途径分析 [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14):452-453.

[3] 刘思立.基于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J].华夏教师,2019,(5):85-86.

[4] 蔡凯.基于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J].读写算,2019,(12):37.

[5] 李夕红.积极心理学视域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改革研究 [J].中国保健营养,2020,30(27):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