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教师的素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4
/ 2

新课标下教师的素养

刘秀丽

安徽省界首市回民小学  安徽界首  236500

摘要:实施新课改以来,在新课标的要求与指导下,明确了我国教育的核心素养是重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从教育的角度来构建,即从德、智、体、美、劳这五个维度来系统发展并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新课改也指出,学生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的获取途径,就是通过各种不同学科的教学来取得,可见,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与所有学科的教学以及各项教育活动息息相关,其中,学科教育是根本,而教学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语文的核心素养,导向语文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理念,拓展专业知识,提高师德修养。

关键词:新课改;核心素养;语文学科教学;师德

“核心素养”是一个新概念,它伴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逐渐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并将培养学生和教师的素养付诸行动。“核心素养”正式出现于2014年3月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概念的正式提出意义重大,这表明着我国教育事业有了更高更新的目标,因为核心素养更加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就打破了传统教学“以分数为唯一考核指标”的局限,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从而也就不断提升了我国的核心竞争力。

那么,如何培养和发展核心素养呢?首先要弄清楚核心素养的内涵。通常来讲,核心素养主要包含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习能力、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方面的内涵。这六个方面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从教育的角度来构建,即从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来着手构建核心素养。而构建的过程已涵盖小学、中学、大学等阶段,这显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而学校中的学科核心素养是通过学科教育获得。钟启泉教授强调:学科教学是我国学校教学的基础,对于培养核心素养意义重大,这是教育之本。从教学的角度讲,必须要联通校外和校内,实现家庭、社会和学校的贯通。也就是说,核心素养的培养,不能单纯依靠学校,要充分调动校内外一切有利因素和力量,帮助学生达成。

语文作为一门最基础的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对于核心素养的培养尤为重要。因为语文学科内容丰富,涉及面极广,不仅包含了语言的交流技巧、语法运用技巧、逻辑思维能力、审美情趣以及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这些都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当然,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教学内容安排上要从低级到高级,教学方式方法要从简单到复杂,要符合学生的客观实际,切忌拔苗助长。所以,在语文学科内容的编排上,一定要做到难易结合,有步骤、有方法,力求合适,课程安排要科学合理。

正是由于语文学科在增强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学生审美意识、培养学生文化素质等方面起着独特性作用,语文学科的教学备受关注。广大语文教师都在致力于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以及创新教学方法,真正发挥出语文学科的作用。当然,培养核心素养还要不断突破学科界限,不仅止步于语文一门学科,而是要打破疆域和界限,从学科的融合入手,促进人的全面进步发展,毕竟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有机体,各学科素养之间应相互交融,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众所周知,语文学科的教学成绩与语文教师的综合能力密不可分,语文教师能力的强弱对于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高低作用重大。那么,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师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核心素养对语文教师提出了那些要求呢?具体如下:

一、教师专业理念要提升

教师专业理念是指教师从事教育这一行业应遵循并体现出来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和精神追求。我国对教师的从业资格有明确的要求,比如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等,可以说,只要有教育行为的发生,教师专业理念一定会发挥作用。语文学科能够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下基础,所以,语文教师对专业理念构建的迫切性更为强烈,其中最核心的一点就是的是要树立素质教育观。在素质教育的视野下,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正在不断发展进步,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不断被优化调整,以往那种依靠死记硬背的“填鸭式”教学逐渐被素质教育所取代,学生的兴趣更加浓厚,自主能动性充分调动,学习语文学课的效率极大地提升了,这些可喜的变化得益于新时期的教学模式完全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全方位加强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均衡发展,可见,要实施小学语文素质教育,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作为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变换角色,教师也要边教边学,凡是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行为都可以大胆尝试,而不能抱着固有的教学经验一成不变,还要做学生的倾诉者,而不是批评者,多鼓励,少责罚,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赢得学生们的信任。

可以说,教师是否具备研教学研究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教师的职业发展以及教学的成效。新课程改革呼唤教师在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的同时,也做好语文教学的研究者,更成为能够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者。语文学科的教学自然也不例外,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转变以往那种高高在上的形象,从照本宣科式的填鸭式教学,变为师生间平等对话、互动交流、共同发展,师生们一起积极探讨教学的方式方法,结合实际情况,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将课程教学过程变成动态发展与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并不断创新教学技巧,营造更为和谐的教学环境,师生要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经历双边活动,并且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以“学生为本”是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着重体现的教学理念。教师专业理念是教育的灵魂,只有师生平等、共同学习,才能推进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发展,教师们只有不断学习、突破传统教育理念的桎梏、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才能为学生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新的教学模式。

二、教师专业知识需拓展

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学的基础与前提,教师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和渊博的知识储备,就无法胜任教师的岗位。也就是说,专业知识需要不断拓展,这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也是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教学的基本条件。从语文学科教学的角度说,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主要包括:语文基础知识、与语文学科相关领域知识、其他延伸性的知识,等等。其中,语文学科基础知识的教学是基础,只有让学生熟练掌握了,才能进行其他领域知识的教学,所以,语文教师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的教学功底。语文教师只有精通自己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才能准确无误的引领和指导学生学习和理解所学习的语文知识,但要做好也不容易,因为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是随着新课改的施行、学科自身的发展变化以及研究的不断深入,也在不断发展更新。只有在做好基础知识教学的基础上触类旁通,才能更好的发挥其在引领和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正如著名学者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所说那样: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诚然,只有这样才能令学生流连忘返,收到让学生“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奇效。

此外,要想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取得更好地效果,还要努力去建立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和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一旦这种关系与机制的建立与维系,能起到“润滑剂”的作用,让语文教师的教学事半功倍。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创新性使用探究性教学、兴趣教学等方式,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多跟学生交流对话,这种对话关系需要有相互的尊重与理解,因此,教师需要营造真诚、和蔼可亲、轻松愉悦的环境。

三、教师师德修养应提高

叶澜教授认为,教师德行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修养而成的一种获得性的内在精神品质,也是考核教师能力水平与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指标。由于教师德行是一种内在的品质,不能直观进行评估其好坏,需要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考核;与此同时,教师德行会根据教师的状态、能力不断变化,时刻处于一个累积的过程。教师德行最基础的要求是公正、公平、不偏心、无私心、有爱和做对学生有益的事情,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应该是每一位教师孜孜追求的优秀品质。对具有极好师德的教师,常以德高望重来形容。

师德,乃教师之魂,无德不能从教。新时期的教师格外需要加强对师德的培养,这是身为教师首先必须具备的一项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没有师德的教师就不是好教师,哪怕这位教师再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所以,教师必须确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优秀的品格和过硬的专业素质。教师需要了解的是,师德的养成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教师先做好自身修养的积累,这个过程是一个系统化、复杂化的长期且艰苦的历练过程,需要有充足的耐心和恒心,千万不能半途而废。一旦养成良好的师德,就能使教师的人生价值得到升华。为此,教育部为了指导广大教师更好地去培养师德素养,先后颁布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规范行为处理办法》,为教师提供了行为向导,为教师提供了行动指南,也为教师规定了行为底线。

师德身教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早在春秋时期,著名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著名论断,“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要求教师达到德高,身正等个人道德境界。在历史上,一些伟大教育家的事迹最能充分这一点,例如王夫之是明清明末清初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由于他抵抗清朝统治,生活很不安定,非常清贫。但是他不避艰险潜心钻研学理,全力讲学授业,与学生同甘共苦,谱写下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倦的新篇章,甚至感动了到他家行窃的小偷。

师德是一种行为规范;师德是一种自我修养;使得是一种内在力量。师德修养高,教师的教育行为就会产生真正的力量和作用。一个老师学问高,就可以授业解惑,引领学生进入人类文化海洋遨游;一个老师德行高,就能给人以信任感、价值感,从而产生以身示范的教育影响。教育作为传递社会真、善、美的活动,需要言行合一的榜样,而教师自然而然就是学生效仿的榜样。教师师德修养好,他的所教和所行自然合拍,言行互相印证,说服力就强,威信力就高。因此,教师特别需要加强个人修养的累积,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对待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态度,做学生的“知己”,这样才能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有利于不断提高自己的德行修养,才能更好的引领学生,取得学生的信任与赞赏。

总之,在教育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随着新课改的继续深入推进,核心素养的培养越来越备受重视。无论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还是增强教师的综合能力,都要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将不同学科的特性和实际教育内涵有机融合在一起,实现“教学相长”,对于新时期的教师而言,除了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外,要做好师德、个人核心素养以及教学理念的革新,切实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其实,这也是教育者自我完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的人生价值、社会价值就会逐渐彰显出来,就会愈发受到人们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