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伍子胥变文》之思想内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4
/ 2

试论《伍子胥变文》之思想内涵

张婧

西北师范大学  甘肃省兰州市730071

摘要:《伍子胥变文》是一书《敦煌变文论文录》中杰出的代表作之一,是从古至今所传颂的佳作,变文故事情节围绕伍子胥父兄被杀害、其被迫逃亡,开始艰难复仇,最后终于报仇的情节所展开。《伍子胥变文》这部经典之作,值得反复探索研究。它在思想内涵、价值取向、人物塑造、写作手法等方面保持延续着变文所固有的特点,但《伍子胥变文》作为改编于历史题材的变文来看又有自身独特魅力所在。本文将对该变文展开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变文故事梗概;思想内涵;写作手法

一、伍子胥简介及变文故事梗概

(一)、伍子胥简介

伍子胥生平;名员,字子胥,楚国人,军事家。春秋末期著名的吴国大夫。在史书《左传》等有关书籍中都有他个人生平的相关记载。

(二)、变文故事梗概

1、逃离楚国

变文开篇首先讲的是楚国丞相伍奢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名为伍尚在郑国为官,小儿子名为伍子胥在梁国为官。他们的伍奢是一个有谋略、有胆识并且很正直的人。因不满于楚平王的做法、颠倒伦理而正义劝诫,使楚平王大发雷霆,又有奸臣蛊惑楚平王,便把他的父亲关进了监狱,在奸臣的蛊惑下想一并处死两个儿子。幸好伍子胥识破他们的狡计,才躲过一劫。但他的两个亲人却被残忍杀害。为了活命伍子胥逃亡。在浣纱女、捕鱼人等的援助下,逃难到吴国,变文故事情节紧凑而严密,叙述过程简单而准确。塑造了伍子胥顽强坚毅、面对艰苦奋不顾身的人物形象。

2、奔吴复仇、成吴霸业

伍子胥有着聪明的才智和过人的谋略,吴王在他的辅佐下治理吴国,使得吴国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伍子胥被吴王封为吴国的丞相。因而起头招募精兵强将,报楚平王杀父兄之仇,终于完成了伐罪楚国,为父兄复仇的心愿。

 


二、伍子胥变文的思想内涵

(一)、惩恶扬善的正义主题

中国自古以来不论是变文、小说、白话文都极力推崇及表现一个惩恶扬善的正义主题。在小说中劝善通过人物情节、故事形象表现出来,也就是通过扬善来诱导读者、从而达到劝善、行善的目的。变文则称之为话本的源头,变文与小说有着极度密切的联系。变文属于大众文学,它的特质和大众文学有很多相似之处。变文是服务于民众的、它为民众所写作、为民众所生存。这都得益于中国文化的古老深厚。

(二)、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自古以来是中国人所推崇信仰的。其创始人孔子先生是我国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对于封建专制的统治很有利,经过发展过渡后,与封建政治结合,形成一套完整完备的体系。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哲学领域有着很高的地位。儒学思想也慢慢融入到人们的意识思想和意识当中来,同时也决定了社会各阶层的社会观念意识:注重孝义,喜欢安定的生活,站在弱者的角度思考等。在隋唐时期, 儒学没有得到好的发展,但儒家思想作为中国重要传统文化,它的地位依然举足轻重。

毋庸置疑变文的发展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可以说在人们的意识观念中已经离不开儒家思想了。孔子所提倡的儒家思想在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出现矛盾时提倡以“中庸”的理念来调和调解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希望社会和谐、安定。因此变文中所写到的伍子胥的复仇不仅仅是单纯杀戮而是带有更多改良社会伦理的成分。变文中伍子胥说到的;“别人明白对自己的恩惠,就报答别人的恩德,是潇洒的正派人物。别人对自己有恩惠也不报答,不配成为人。”这所透露传达的是儒家思想。中国人一贯用的道强烈的道德感来代替宗教信仰……在他们心里,文艺代表的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一个道德观念的出现。基本是为了娱乐他人,但书里写的内容是遭到鄙视的。总之,中国的社会秩序受文化的影响,常常以社会为主动、自我为受动关系,以此来组成社会秩序,而西方的文化是重视科学的文化。

(三)、人民渴望安定太平生活之愿

《伍子胥变文》这样写道: 伍子胥为臣忠节,常怀不懈怠的心,日夜战战兢兢,侍奉君王始终没有二心,说不伤气,语言是和光,无论你说李,官吏济济。八方安贴。祸乱不会发生,灾害不会发生,百姓欢欣,歌谣满路,同时在尧、舜的年。都说我皇有感,圣日巍巍,乾川再次明。他对国家进行一年的管理,国家稳定,人民幸福。他进行治理的第二年,整个国家食物充足。天下清太(泰),官吏没有贪婪,官员们停止暴力。治理国家三年,六夷送款,各国都投入。治理国家四年,感动得景龙应瑞,赤雀都(街)书,灵芝草共生,嘉(禾)合秀和。耕种者让畔,路不拾遣。三教并兴,城门不关闭。更没有呼喊,没有摇摆(摇)赡养本身。他治理国家五年,日月光明,市场上没有两样价格,猫鼠同穴,米麦论分,牢狱中没有囚犯。伍子胥变文中所带有赞美性的语句所要表达的是什么? 可以说,在寻常百姓眼里,伍子胥是寄托着人民群众美好愿望的历史人物,普通百姓渴望生活在他的领导之下,希望社会安宁稳定,安居乐业。变文中所提到的伍子胥成为丞相,是百姓对和平的渴望、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所以讲述我国历史故事的变文,虽然写的是古代历史人物,但是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角度,把他们逐个典型化。

伍子胥英雄的形象被大众所美化,被大众所传颂,伍这个人物子胥是从历史情节走入到了世俗的现实生活,他的形象表达着人民的期望。表达了在那个社会所处的时代人民渴望安定太平生活的愿望。

(四)、变文所塑造的形象及价值取向

《伍子胥变文》中塑造的伍子胥是一个有勇有谋、不怕任何困难的英雄形象。在逃难过程中境遇非常糟糕,风尘惨面,一路乞讨。来到深川,水深的看不到底,海岸广阔的没有边际。进入山谷,寻找出去的源头,一路上碰到各种困难。境遇凄惨程度令人震惊。于是他悲歌而哭: “大江水兮淼无边,云与水兮相连接,一寸愁肠似刀割,途中不禁泪沾襟。望吴邦兮不可到,……”使人为之动容,所以最后伍子胥在复仇时的声势是,伍子胥十战九胜,英雄人物身上的价值取向,对无道昏君的痛恨,对英雄人物的敬仰,直接表明了他们的价值取向。

二、变文的写作手法

《伍子胥变文》有意识地将故事情节进行故事化、通俗化,在历史的基础上融入别致的故事情节片段,以此加强变文故事的神秘感。例如《伍子胥变文》写到子永兄弟想抓他的舅舅伍子胥去领赏钱,伍子胥用法术来掩护自己,子永却采用卜卦知道伍子胥的头上有水,腰间有竹,认为他已经不在了,便不再进行追赶。这些故事情节所体现的是让深受民众所喜欢的术数信仰。

变文中隐喻的运用,变文在描写中将严肃的书面语言趣味化,加入了民众所喜爱的民间口语。例如伍子胥在逃难过程中,第一次来到姐姐家中就餐,都不明说详细事务,于是用葫芦装饭,并将苦火炬为荠菜。子胥对此心领神会;葫芦装饭的人,外内苦甜的,火炬为荠菜的痛苦,认为痛苦和苦的,派我快走。不可久留隐喻的写作形式使整个故事情节生动有趣。随后,伍子胥又逃到自己妻子的家门口,却不敢相认。二人在对话过程中采取了四十多种药物名称谐音取义,来进行回答。应用传播于民间的文字游戏,使故事的趣味十足。

结语

《伍子胥变文》是变文中的具有代表性的典范之作,写作手法丰富有趣,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思想内涵,蕴涵着经典的儒家思想,讲述了伍子胥从逃难到复仇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而又贴切的英雄人物形象。不仅能够让变文故事顺利进展,还能够让读者研究者关注到作者所要传达表现的,体现了民间口头文学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彭慧.《伍子胥变文》校注拾遗[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20.09.25

[2]朱倩.论《伍子胥变文》的叙事艺术[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02.28

[3]贾名党.论《伍子胥变文》之悲情美[J].天中学刊.2008.12.15

[4]黎聪.论《伍子胥变文》中的佛教交融[J].语文期刊.2009.08.15

[5]李明.《伍子胥变文》的文化内涵[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3.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