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9
/ 2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

吴浩

(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云南昆明 650000)

摘要:古诗词艺术歌曲指的是以我国古诗文为词作曲的歌曲,既包括在历史上沉淀下来的经典曲目,又包括以古典诗词为题材而创作的新曲目。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古诗词艺术歌曲,都是对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的传承,对我国的经典文化的传承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艺术歌曲发源于西方国家,是西方室内乐性质的一种声乐体裁,是对欧洲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盛行的抒情歌曲的统称。本文通过运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总结归纳以及谱例分析等方法,再结合笔者的演唱经验,将选择我国第一首古诗词艺术歌曲《大江东去》为例,进行创作特征的研究与分析。文章将通过从艺术歌曲的概述、词曲作家的介绍、古诗词艺术歌曲《大江东去》的创作背景、《大江东去》的创作特征四个方面进行写作论述,旨在进一步提高自己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分析与鉴赏能力,为研究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学者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关键词:古诗词艺术歌曲;《大江东去》;创作特征;创作背景;

一、艺术歌曲的概述

艺术歌曲是一种独立的艺术体裁,起源于欧洲,在18世纪开始盛行。艺术歌曲通常以著名的古代诗歌为歌词,通过歌词、曲调以及伴奏的三者结合,有着很强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是欧洲浪漫主义音乐非常重要的体裁之一。艺术歌曲侧重于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钢琴伴奏在音乐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与演唱共同构成一个整体,与演唱的地位几乎同等重要,钢琴伴奏有着渲染气氛,为歌曲铺垫情感方向的重要作用,它还能够反映诗人和作曲家内心深处的情感。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为中西音乐文化的结合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我国音乐界受到欧洲艺术歌曲的影响,古诗词艺术歌曲出现了。我国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发展到20世纪40年代时,以赵元任、青主、黄自、萧友梅等人为代表的作曲家将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推向了新的高度。这一时期,我国的艺术歌曲将西方作曲技巧与中国古诗词的韵味高度融合在一起,无论在题材还是风格方面都极具艺术魅力。我国第一首艺术歌曲是青主的《大江东去》,《大江东去》是青主于1920年在德国留学期间所创作的,该曲被誉为中国“艺术歌曲”的开山之作,通过对歌曲的音乐分析,可以看出青主是结合了西方的作曲技法,该歌曲的创作手法非常高,伴奏部分对于烘托歌曲气势磅礴的情景发挥了重要的渲染作用,特别是间奏部分,更是为后面的旋律发展起了重大铺垫作用。

笔者认为,在发展速度如此之快的今天,人们的生活压力与就业压力也非常大,人们在面对很多困难与挑战时,心态难免较为浮躁 ,此时,欣赏一些古诗词艺术歌曲能够给人们心灵上带来安慰,能够静下心来学习与工作,并且能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词曲作家的介绍

古诗词艺术歌曲《大江东去》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该诗的原名是《念奴娇·赤壁怀古》,属于豪放词的代表作,该诗是从古至今公认的经典词作。该词通过对江上美景的描绘,借对三国时期的古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的敬仰,表达出苏轼怀才不遇的忧郁之情,表现出作者对人生的旷达心境,《念奴娇·赤壁怀古》曾被誉为“千古绝唱”,被两位曲作家谱曲成艺术歌曲。

  《大江东去》的曲作者是中国著名的作曲家青主先生,他创作的大江东去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首艺术歌曲,该曲的创作对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该曲的创作手法极高,将西方作曲技法与中国古诗词的歌词意境相结合,注入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除了《大江东去》,青主的代表作还要《清歌集》等。

三、《大江东去》的创作特征

《大江东去》这首歌曲的节拍为4/4拍,这首作品为d小调,属于男中音作品。作曲家青主将这首歌词的上阕分为两个部分,并且用6小节的间奏将上阕两个部分隔开,这6小节的间奏在整首曲子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作用,它为上阕的第二个部分和高潮的转调处做铺垫,从而烘托气氛,加强意境,上阕给人的感觉就像三个部分一样,艺术歌曲的伴奏(间奏)与歌唱占据着同样重要的地位。这首歌曲的作曲完全是根据歌词的形式而进行编配的,我们都知道,宋词分为上下两阕,正是词的特点决定了这首作品的曲式结构为上下对称,属于带尾声的并列二部曲式。从这首作品的旋律来看,更符合中国歌曲的“起”“承”“转”“合”的走向,开始部分(1-8小节)为“起”,中间部分(15-22小节)为“承”,转调部分(23-42小节)为转,结尾部分(43-53小节)为“合”,结尾部分歌曲又转回了d小调。

(一)第一节 歌曲的起始

在乐谱的左上角有个“largo”音乐术语,说明了演唱这首歌时需要用缓慢的速度、庄严的情绪、宽广的音色去进行演唱。这首歌曲没有前奏,在4/4拍的最后一拍开始演唱,按一般的作品规律来讲4/4拍的最后一拍为弱拍,但作曲家在弱起拍上标注了力度记号f,接下来在第二句(“浪淘尽”)的“浪”字上标注了力度记号p,此处“浪”字在强拍的弱位上,因此又不能唱得十分弱,只能在与前面的基础上表现得弱一些。“尽”字上面有渐强的力度记号,因此演唱者在此处应将渐强的感觉明显地表现出来。再往后看,“千古风流人物”这句从“风”字开始渐弱

,在“风流”两字上力度达到最强,在“人物”两字时,力度达到最弱。在歌曲的起始,力度变化十分丰富,为整首歌曲奠定情感基调。此外,钢琴伴奏采用的柱式和弦,每句音符都采用了连音线,因此在演唱的时一定要连贯,气息要掌控好。

在“故垒西边人道是”处,作曲家采用了渐强的手法,在“故垒”处力度最弱,到“是”字采用了突强的力度术语。“三国周郎赤壁”的“三”字虽然是弱起,但是作曲家在该字上采用了力度术语f,因此要充分表现出来,同时此句的旋律走向向下,因此在演唱时可以采用渐弱的力度去处理。

第二节 歌曲的间奏

钢琴伴奏在艺术歌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和演唱同样重要,两者相互结合,互相呼应。从力度上来看,此歌曲的间奏前部分力度非常强,用了大量的十六分音符,制造出紧张的音响。在间奏的最后两小节采用了力度记号“p”、“pp,力度与前部分形成强烈对比,突然弱了下来,其意境表达得非常强烈,仿佛描绘出一大波波浪拍打着岸上岩石的场景,在间奏的第三乐句达到顶峰。最后两小节处描绘出江水退去的场景,给人平静的感觉。

第三节 歌曲的转调

在这首歌曲的后半部分,也就是从“遥想公瑾当年 ”处开始,歌曲的风格突然转变,伴奏织体也采用了分解和弦。歌曲此处速度为andante con moto(稍快的行板),与歌曲开始部分“largo”形成了明显的对比。此外,作曲家在转调处下方标记了“dolce”(温柔的)音乐术语。

还需要注意的是,从此处开始,歌曲从d小调转入D大调,调性也发生了变化。转调部分讲述了一段历史,描述三国时期周公瑾少年得志、意气风发的回忆,因此在此处用大调是十分合适的。

第四节 歌曲的结尾

歌曲的结尾又转回d小调,伴奏织体多采用分解和弦。在每小节的弱位上加一个十六分音符的三连音的分解和弦进行,并在低音区上形成三度的反复模进。而旋律则是以一种自语式的表述方式,配合伴奏音层,力度逐渐减弱。在“一尊还酹江月”处的“尊”字上有力度记号ff,并且从此乐句开始就有渐强的力度记号,最终结束在主音上,和声最终结束在主和弦上,使音乐与歌曲开始形成呼应,戏剧性地将音乐情绪拉回主旨之中,恢复了豪迈雄壮的气势。

参考文献:

[1]我国古诗词歌曲的艺术魅力研究[J].吕利.艺术大观.2022,(09)

[2]分析艺术歌曲《大江东去》的音乐特点[J].宋国锋.艺术品鉴.2021,(12)

[3]中国艺术歌曲《大江东去》的演唱分析[J].高泽雄.艺术品鉴.20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