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教育融合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与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9
/ 2

文学教育融合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与对策

曹丹丹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河南新郑   451191

摘要: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历史进步的产物。在新时期,教师务必要对传统文化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关注民族精神的传承。文学教育这门学科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是一门不容忽视的人文学科,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期间,务必要自觉的宣传传统文化,在文学教育课程教学中融合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积极意识,提高传统文化传承的有效性。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学教育;意义

在文学教育教学当中,传统文化教育和文学教育教学并非是独立存在的,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也是学生在学习文学教育文学教育知识时需要汲取的知识养分。在众多优秀文学教育当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缩影,因此文学教育在文学教育教学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是具有切实可行性的,能够将文学教育学科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实现相互统一,让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扬。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学生经过一定程度的传统文化学习,有利于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拥有符合社会需要的正能量。阶段正是学生形成主导思想的重要时期,文学教育教师在文学教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文学教育学科知识的储备,并且也有利于学生正确思想观念的形成。

1.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而学校就是最佳的载体之一,学校教育具有代代相传,持续发展的特征,对于继承并且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明具有关键的作用和意义。在教育阶段中,教师可以结合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文学教育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改革以及创新,为学生创造丰富的精神境界,培育学生的精神文明,塑造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以及个人品格。目前,院校处于改革发展的阶段,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职业技能,逐渐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所以,在文学教育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把握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育人的价值,一方面提升学生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另一方面建设校园的精神文明,推动教育的发展。教师在开展传统文化与文学教育教育相结合的活动时,要注意教学上的创新策略。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蕴含着丰富的德育价值,教师在开展文学教育教学活动时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培育学生良好的情感与态度,树立良好的道德感以及优秀品质。从古至今,文学教育都是人们重点关注的对象,文学教育的学习对于人们深入了解民族历史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学生如果不能真正了解学习文学教育的意义,就无法切身感受到诗词当中的魅力,甚至对于部分学生而言,认为文学教育的学习过于繁重。

2.文学教育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2.1陶冶学生的情操

在素质教育改革的影响下,文学教育教育的关注点不再仅仅限制在课程内容的教授方面,更加关注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注意陶冶学生的情操。实现传统文化与文学教育教育的结合,构建良好的故事情境,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达到弘扬民族精神的目标,陶冶学生的情操,浸润学生的心灵。

2.2提高学生的素养

教师在进行文学教育教学期间,务必要关注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在文学教育教学中重视传统文化教育,能够丰富文学教育课堂教学内容,将特定的故事背景作为基础,提高学生对文学教育知识的理解程度,促使学生在情感、思维方面获得提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2.3弘扬传统文化

将传统文化科学的渗透到文学教育教学过程以及各个环节当中,能够使学生可以对传统文化内容形成系统、整体的认知,并循序渐进的对传统文化进行细化了解,使其能够更多的了解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史,从而更加有效的发扬中华传统文化。

3.文学教育教学融合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

3.1深读作品,体会作者情感

要想学习好文学教育,就必须要对作品进行熟读和精读,因此在文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文学教育教师应向学生讲授多种不同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多次反复阅读,对文学教育作品中蕴含分丰富思想情感做到充分理解。例如,在学习《次北固山下》这首古诗作品的过程中,诗人王湾通过对美丽江南景象的描绘来表达出自己对家乡浓烈的思念之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给学生讲授古诗中的基本含义以外,还应对带来学生反复阅读文学教育,来体会诗词中诗人所表达的弄类情感,从而引申出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再比如在学习杜牧的七言绝句《赤壁》时,教师应带领学生反复品读,让学生大声朗读整首诗,并且注重朗读节奏和轻重音的区分,从反复大声的朗读中逐渐体会诗人当时的豪爽胸襟和抑郁不平。另外文学教育教师还应对学生开展文化教导,让学生领悟到文学教育当中所蕴含的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引导学生应以健康、阳光的心态来面对周围的人和物以及今后的人生。学生对于文学教育传统文化存在着一定的刻板印象,认为诗词、古文都是非常枯燥乏味的,但是实际上是因为学生缺乏一定的文言文化常识,阅读此类文本的时候有一定的障碍,导致学生不愿意深入阅读。教师可以变革文本的呈现方式,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呈现传统文化的阅读文本,提升学生的课堂关注度。

3.2发挥学生想象力,欣赏诗词意境之美

大部分诗词的用词精炼,意境深远,因此学生在文学教育学习过程中往往会感到困难重重,对诗词内容不解其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汲取其中的精髓,对学生的想象力进行重点培养,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建适宜的情境,让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和体会到文学教育作品当中蕴含的意境之美。例如在学习《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古诗的时候,教师应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用自己的语言将诗中画面描述出来。在学生想象的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播放相关视频和音乐的方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气氛,通过气氛的烘托来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当学生能够对作品当中的画意有了充分的感受之后。在新课改逐步深入落实的背景下,文学教育教材内容的配置也更具合理性,并以主体模块的形式呈现。主题模块不同,对应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也存在诸多差异,教师应当从总体上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想要在文学教育教学中有效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教师的首要任务便是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将传统文化充分展示出来。

3.3品鉴作品语言,感受传统文化

文学教育教师在文学教育教学当中,要善于对作品当中的点睛之笔进行分析,让学生更好的感受文学教育当中蕴含的深刻内涵。例如在学习《相见欢》时,诗人李煜用"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简单的十二个字,就将冷漠凄清的场景完美的勾勒出来,其中传递出作者当时内心的悲苦之情。李煜在《相见欢》上片对情境进行勾勒,并通过下片来抒发内心的忧思,整首词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蕴含着韵律之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文学教育当中的情感美、场景美、声韵没等一一点出,这样才能帮助和引导学生可以对整首词进行更好的把握和理解,深刻感受到作品当中的语言之美,进一步提高写作水平。学生的自主意识比较强烈,对于灌输式的知识教学,他们往往不感兴趣,其次,他们的可塑性也非常强,通过氛围的创设,学生对于文学教育学习的热情也会有所提升。在文学教育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文学教育教学的深度拓展,将传统文化的元素有效地融合在文学教育教材中,帮助学生从中了解课文的内涵。举个例子,在讲解古代诗词和文言文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入这一时期的传统文化经典进行讲解。学习文学教育的时候要把握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人物的身世遭遇,了解其创作的背景,加深对于诗词的记忆和理解程度,形成良好的知人论世的文学教育综合素养。比如在讲解杜甫的诗词时,由于他所处的时代动荡不安,他的诗词中总是包含了他对广大人民的同情以及悲悯之情,这是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也是现代人需要借鉴学习的优秀品质。在讲解李白的诗词时,可以结合李白所处的唐朝盛世进行解释,他的诗歌往往有飘逸、浪漫的风格,与唐朝的创作环境比较开放有关,通过了解人物及其时代背景,学生也能够有效地拓展自身的文学教育知识以及眼界。在传统节日当汇总组织学生开展关于传统文化的专题教育活动。例如,在端午节,教师可以为学生组织一项关于"端午知识我知道"的活动,令学生自行利用课余时间查找关于端午节的知识与故事,并在课堂上与其他学生分享,教师可以着重提及关于端午节的古人,如屈原,并为学生讲述其爱国故事,使得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到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文学教育教师应当定期为学生布置文学教育学习任务,在任务的作用下积极主动的挖掘传统文化,积累传统文化知识。比如,教师可以针对传统文化主题,如离别、友情、思乡等,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采集相应的诗词内容,并在课堂上开展竞赛活动、知识抢答活动等,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记忆与理解。

三、结束语

不管时代发生了怎样的改变,都不能忽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承。如今,我国教育领域普遍存在传统文化关注度缺失的问题,教育从业者务必要革新教育思路,完善教学策略,为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承提供更大的推动力。文学教育教师应当关注文学教育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之间的融合,探究如何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不断完善教材内容,整合教育资源。教师要积极的在课堂上组织互动活动,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传统文化知识,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与把握。教师要关注对教学方式的创新,使得学生可以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时代特点,提高传统文化教育。

参考文献:

[1]周学喜.浅谈传统文化与文学教育教学的有效融合[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1):98.

[2]朱君.文学教育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策略研究[J].散文百家(新文学教育活页),2020(9):146.

作者简介:曹丹丹(1981.8-),女, 汉族,河南洛阳人,硕士,副教授,工作于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