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的路径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6
/ 2

社区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的路径探索

张桂霞,王丹华,王惠璇 

潍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欣诚幼儿园 山东省潍坊261000

摘要:现如今,我国综合国力增强,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双减”政策的实施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进入了新时期。当前,家校社协同育人还面临着观念、渠道和方式上的困境。家校社协同育人,要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学校教育为核心、社会教育为保障,通过更新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教育观念,明晰不同主体协同育人责任,大力发展社区教育,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使教育回归本质。

关键词:社区协同;育人模式;构建;路径探索

引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伴随着日新月异的社会变迁,学校、家庭及社会(以下简称家校社)作为受教育者的作用主体,需要通过分工协作形成“三位一体”育人体系,同时,政府要建立稳定的保障机制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有效运行。

1家校社协同育人面临的困境

1.1学校、家庭、社区共同育人的方式比较单调

学校和家庭之间的联系与沟通较少,仅限于家长会等传统的形式,且沟通时间短,不能有效全面沟通。当前,随着信息化的普及与发展,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往往基于微信、QQ等载体,相对于次数较少的家长会模式,学校与家庭的联络与沟通大大增加,但同时出现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学校而言,教师在授课的同时,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保证与家长的沟通,这与提升教师的基本技能和正常工作的开展产生冲突;同时,学校开始通过平台的便利沟通,将日常教育工作直接以微信的方式发布,家长在保障家庭教育的基础上,需要承担学校的教育任务,造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主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此外,就社区教育而言,社区开展育人活动较少,未能充分利用其丰富的社会资源;社区教育资源没有有效整合,社区教育网络的构建滞后。

1.2家-校协同育人的观念困境

很多教师也比较缺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教学方案的能力,导致学生深陷“题海”,教师过多地要求家长辅导孩子完成作业,家长则被动地协助老师开展教育工作,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简单延伸。学校家委会等机构基本成为形式,很难发挥出改善学校管理的作用。从家庭的角度来讲,许多家长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承担的教育职责,缺乏参与家校共育的意识,要么认为教育孩子全部都是学校的事情,家长只需要保障孩子的生活,要么认为学校教育内容浅显,不能充分满足孩子的学习诉求,给孩子增加课外学习内容,导致超前学习、超额学习,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节奏。

1.3学校、家庭和社区合力育人的实践不到位

现在的合力育人工作主要由学校来主持,学校组织开展家长会、家访等活动,家长只是被动接受,甚至跟不上学校的节拍,并不能形成有效互动;学校组织社会实践等活动,社区只是被动配合,并不能积极主动地提供丰富的社区文化资源,社区缺乏开展教育、体育、文化等活动的关于进一步明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功能定位与责权边界。教育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各自扮演着不同角色,发挥着不同功效,但同时又彼此影响,共同组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然而,当前三者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新的失调:学校教育功能被扩大化,承载的职责过多;家庭教育的功能被简单化,一定程度上成为学校教育的附属;社会教育缺乏系统性。

2社区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的路径探索

2.1明晰不同主体协同育人责任

学校、家庭和社区是多主体协同共赢的关系,在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工作过程中应各自发挥主体优势,让这种主体优势相互交叉形成叠加效应。在家庭的监督下,学生可充分完成学校布置的体质健康锻炼任务,并可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加量,体育课和其他学科不一样,每周只有2~3次的课堂时间,有90.7%的教师在课堂上会布置家庭体育作业,但很难去检查学生完成的质量和数量,因此家庭监督对学生体育作业完成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另外,与之相关的学生德育工作以及社会实践往往走形式,没有落到实处,这点家庭和社区都高度赞同。调查显示,有19.5%的家长表示自己的子女参加过社区的义务劳动,如健康宣传、卫生行动、文明用语等,但社区的体育活动基本没有参与。所调查的5个社区中只有1个社区开展过亲子活动,主要以游戏为主,大型的体育活动没有组织开展过。可以看出,学校和家庭在学生体质健康工作过程中占主导地位,而社区则处于被动地位。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社区工作的重要性,尤其是社区体育是确保居民健康的重要手段。因此,社区对学生体质健康的提升不应该处于被动地位,应该与学校、家庭处于同等地位,社区参与能提高学校、家庭参与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主动性。

2.2更新育人观念,提高协同能力

首先要更新家长的观念。很多家长从孩子出生就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双减政策背景下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更要引导家长转变育人理念,避免“唯分数论”,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大教育观;更新协作观念,摆正自身角色。其次,更新学校、教师的观念。双减政策明确规定进一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对于作业的布置,要明白“多并不代表好”,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布置个性化作业,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多与家长进行沟通,减轻家长顾虑,提升合作素养。最后,培育协同育人的社会风气。中国的社会教育是较为薄弱的环节,加之中国各个地区受教育者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现状,将社会教育做好还存在很大难度。双减作为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其落实是需要各方教育单元的密切合作,而社会参与教育活动是家校社密切协作的重要部分,社会教育的作用之大、影响之大、潜力之大都应该被学校及家长重视的,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社会教育的参与,培育协同育人的社会风气,使协同育人意识深入人心。

凝聚各方共识的同时,也要对学校、教师、家长及社会教育志愿者、参与者加强培训,提高协作能力。使得家长理解双减政策,对学校老师的工作多加配合,帮助孩子安排协调家中的空闲时间,培养孩子的自律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学校教师也要对双减政策进行培训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后的托管服务质量,助力学生全面发展;社会教育志愿者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协同机制的建设中来,使社会教育发挥其重要作用,形成校内校外多管齐下的减负思路,更好的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

2.3大力发展社区教育

教育是全社会的事业,各单位、各部门、各团体都应该融入家校社协同育人活动中,为学生教育培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社会是孩子成长的大课堂、大舞台,要充分发挥社会上文化教育资源的优势,共同担负起孩子成长成才的社会责任,增进学生的思想道德、创新精神、综合素养。2016年6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6〕4号),提出要积极开展青少年校外教育,“推动实现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开展校外教育及社会实践活动,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区教育环境”,鼓励社区院校通过整合利用社会资源,拓展在学校课后服务中的作用,帮助缓解家长焦虑情绪,拓展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思维视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结语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家庭及社会作为受教育者的作用主体,三者通过互相协作、分工合作,形成保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框架。当前,伴随教育需求与供给的结构性变化,学校更需要与家庭、社会相互协调与合作,保证教育系统能平稳、和谐发展,从而服务于个人和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孟海霞.“双减”模式下如何建构家校协作[J].新课程,2021,(48):157.

[2]王娟涓,何毅梅.“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的问题及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21,(34):77-80.

[3]刘葵,邹云龙.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心理接受机制探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3(02):1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