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史料研读”策略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5
/ 2

初中历史“史料研读”策略探索

吴加美

福建省尤溪第一中学文公分校  福建三明 365100

摘要:新课标背景下,如何实施初中教学历史创新是许多教师思考和研究的课题,教师的丰富经验不断推进教育创新的过程,促进了历史学科的发展,对实现历史教育目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推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形式已经形成,极大地影响了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基于此,本文将根据课程标准,探讨初中历史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教学方法;

中学历史学科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了解历史文明进程,培养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会学生运用历史和发展的视角,分析和解决问题,真正做到培养史学素养的目的。初中历史课程明确规定,历史教学的目的是教育学生进行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倡导教师灵活运用唯物史观的主要观点,认真观察新事物、日常学习中的问题,并用它们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应对问题的能力。此外,若干教学内容原则强调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遵循毛泽东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导,能正确的讲故事和分析方法,能够理解内容。在宏观和微观层面教授历史科学和思想的统一。因此,转变历史教师的教学理念,掌握必备的历史教学技巧,可以有效提高历史教师的教学效率,使使学生形成丰厚的历史素养。

1中学历史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1.1传统历史教学与日常生活联系不紧密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课堂中,教师的教学模式僵化,只照讲教科书,没有将历史与实际结合起来,使历史教学索然无味,学生积极性不高,更不用谈自主学习了。新课程改革下,越来越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知识的能力,学生是历史知识获取的主要参与者,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历史充满期待,并愿意投身探索与研究。将历史知识与生活、与时事、与背景等史实联系起来,将会使历史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1.2传统的学习模式

历史是一门具有广阔时空跨度的人文学科,涵盖了古今中外的方方面面。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探索和渴求不应只仅限于课本,还需挖掘课本背后的历史知识,才能对历史知识有更完整、更全面的认识。因此,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历史素养,提高教学能力,还要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拓展学科知识,运用科学正确的方法讲解历史,提高学生历史素养。

2新课程标准下优化初中历史教学的策略

2.1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规定,教师在改革和教学实践过程中,要以创新的教学理念代替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让学生保持积极的状态,就必须改革和创新教学,使教学更有趣,更有效。教师可以利用历史故事来帮助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应在开课前选择好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期待和探索欲望,为课堂教学创造良好的教学开端。以“盛隋”为例,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在课前独立预习。课上教师提出与隋朝发展相关的历史知识,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资料回答问题。此外,学生还可以分成几个合作小组,邀请每组学生分享学习成果,讲述隋朝历史,挑选最经典的片段,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特色表演,并生动地再现了历史场景。通过多种学习策略,真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中学生自主学习历史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达到提高基础素养的目的。

2.2开展实践活动,扩大课外阅读,培养史证能力

历史知识的学习比较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课标背景下,为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历史教师应在转变自身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更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注重课外历史知识的应用,课堂内外的历史知识,结合有趣的历史故事传授理论历史知识,用历史故事的生动解说吸引学生注意力,充分激发学生心理,乐于了解历史真相,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历史课的历史教学,确保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和效果得到提高,让学生真正了解所学历史知识。通过动手实践活动和扩大课外阅读,学生可以学会欣赏史料的价值,对史料进行分析、解读和比较,培养学生正确解读史料的基本素养。微课是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方式。教师提前准备几分钟的短视频,拉近历史事件与学生的距离,充分向学生展示历史背景和历史事件,内容丰富有趣,也可以简单有效。

2.3关注时事,帮助学生连接过去和现在

历史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有机会从过去学习,通过学习历史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现在和规划未来。因此,在初中历史课上,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聚焦时事,关注人民网、新华网等时事领域,鼓励学生集中注意力关注国家大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巧妙地将课本知识转移到社会现实中,关注当前问题和热点,引导学生随着时间的推移思考历史问题,将大社会融入小课堂,将抽象课本知识还原到具体而充满活力的社会生活中。将历史教学与社会点相结合,增强历史教学中的时间感,既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和积极关注的意识,又能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这让学生体验历史与现在的关系,置身于社会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获得归属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其次,加强问题引导,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提高历史教师的教学水平。历史学科的基本素养要求学生对历史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历史理解主要是指学生对一个历史事件的反思和看法。历史教学活动中的指导问题,并对某些问题进行客观评价和分析,在研究相关史料的同时,了解历史事件,以促进其对相关历史人物和事件深入认识。加强和发展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认知能力,是保证学生学习质量、提高学生历史学习水平的重要举措。

2.5善用信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向学生介绍历史。多媒体技术可用于整合图像、文字、声音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听觉、触觉和视觉,通过直观的学习策略帮助学生理解和保留历史知识。此外,在历史课上,教师还应利用辅助多媒体功能,为学生播放历史纪录片、文物图片、文学资料、历史事件模拟动画等,增加课堂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为学生带来独特的体验氛围。通过多媒体学习工具向学生展示相关纪录片,学生可以通过视频了解香港回归,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区旗升起的激动人心。通过声音、图片和音乐形象的展示,学生们可以体验祖国统一的兴奋,深刻理解“一国两制”政治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现实意义,教育学生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尊。

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新课程标准推进的一部分,既要在历史教学中实施创新,满足教学改革的客观需要,又要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必须保持前进的动力,形成变革和创新意识,积极进取。对教学的态度和扎实的知识储备有助于在历史教学中实施创新,让更多的中学生受益于新的、民主的、有趣的历史课堂。教师要根据新课改的要求,能够识别学生兴趣点,找到历史教学的切入点,积极构建科学有效的历史教学课堂,有效提高初中历史课的教学效果,让学生爱上历史,爱上学习。

参考文献:

[1]以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为导向优化初中历史教学的探究[J].唐小清.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1(06)

(尤溪县教育科研2020年度立项课题“核心素养下的“史料研读”主题课例研究 + 课题立项批号yxkt20078”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