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教育反思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0
/ 2

“家国情怀”教育反思

张涛

四川省广汉中学,四川 广汉 618300

摘要:“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作为一种感情,一种心境,家国情怀具体产生于何时我们很难界定,但是中国人的家国情怀确是由来已久、源远流长的。“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家国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家国情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是家国情怀、“茍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家国情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更是一种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到今,这种情怀绵延不绝、历久弥新。

关键词:历史教学;培养;家国情怀

2017年,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指出:“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中,“家国情怀”是属于价值追求的目标,将家国情怀确定为核心素养,是历史教学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需要、更是在当今风云变幻的国际大背景下,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

一、“家国情怀”教育与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

历史课不是思政课,但历史学科本身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素材,无疑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方面具有更独特的优势。可是在我们高中历史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有没有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和资源,有没有足够重视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呢?也许有人会说,课程标准中都规定了还不算重视吗?我们高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基本上都会给学生讲五大核心素养,这不算重视吗?当然,这无疑是一种重视,不过仔细体会一下,“家国情怀”素养和其它素养相比是不是有明显的不同呢?它是一种情怀,不是一种技能。技能的培养相对要容易得多,而情怀的培养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可能通过考试来培养和考核的。个人认为,家国情怀应当也必须作为核心素养来培养,但不应当是考试的素养。家国情怀的培养应该属于德育的范畴,并不完全是可以量化的。所以,培养家国情怀不能太功利,更不能将其作为考试得分的工具。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首先,顾名思义,“家国情怀”是从“家”开始的。孟子曾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是我们人生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则是第一任老师。好的家风、家教绝对是基础,由家风而民风、由民风而国风。所以,我们的家庭教育非常重要,要让孩子从小就要有良好的道德意识、积极向上的心态,养成健康的“三观”,父母的表率作用很重要,既要重言传,更要重身教。作为普通教师,我们可能无法改变现在的家长,但是我们现在的学生就是未来的家长,所以我们应该有信心在这方面做一些事情。

其次,理想的教育应该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一直都非常重视德育建设。但是,笔者认为一切的教育都应该是潜移默化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所以,家国情怀的学校教育必然要从小学乃至幼儿园抓起。

进入中学阶段,师生的教学任务、负担相对较重,尤其是升学压力这一块,这导致家国情怀教育无形中被淡化,长此以往,我们之前的努力将收效甚微。

作为高中历史教师,我们还是应当“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提高教学水平、提高学生解题应试技能的同时,还是要想办法抓家国情怀教育这条线。特别是高一二的新课教学阶段,课堂上我们不妨稍微多那么几分钟时间做点能做的事,比如讲“宋明理学”,可以给学生讲讲教材资料卡片里的“横渠四句教”,让学生体会知识分子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讲明清思想,可强调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近代史上众多的英雄人物,他们不应当只是出现在教材上的一个个普通的名字:龚自珍、林则徐、关天培、邓世昌、邱逢甲、孙中山、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每一个名字的背后,都是浓浓的家国情怀;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领域涌现出的模范人物亦是不胜枚举:王崇伦、王进喜、雷锋、焦裕禄、邓稼先、钱学森、袁隆平、孔繁森……这里面有一些人的名字已经不再出现在高中历史教材中了。但是,在讲到相关历史时,还是有必要给我们的学生进行介绍,口述也好,简短的视频资料也好,可以不拘形式。总之,不应该让这些为了国家富强、民族兴盛作出杰出贡献的英雄人物默默无闻,远离学生们的视线、渐行渐远。2021年7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一百周年庆祝大会,适逢周四,学生们都在学校上课,据了解,本校就有不少班级停课观看这一盛会。这就是一个很好的素材,学校其实完全可以组织全体学生统一观看,但还是有一些班级担心少上一两节课,会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期末考试成绩,其实这种担心完全是多余的。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况且这也是在落实“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终极问题。2022年4月1日,学校政教处、团委会组织高一全体师生共计1000余人在市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举行了“清明祭英烈·共筑中华魂”担当教育主题团日活动,全体师生共同缅怀了那段逝去的峥嵘岁月,师生都受到了一次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家国情怀在新征程、新时代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同志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提出了“学史明理、有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要求。其中,“学史增信”,就是要增强信仰、信念、信心,这是我们战胜一切强敌、克服一切困难、夺取一切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征途中形成了一系列的精神成果: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所有这些,无不体现出信仰的强大力量,而这一切精神的内核便是“家国情怀”。

总之,“家国情怀”的培养是关系到我们现代化建设行稳致远、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系统工程。这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仅靠家庭或者学校就能做好的,这需要我们全社会真正重视起来,全方位多层次的齐抓共管。在学校这块主阵地,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一定要从自身做起,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我们的眼睛不能只盯着分数,要为培养健康的、全面的人尽自己的力量,做教育的良心。

参考文献:

[1]孙彩荣.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路径[J].中外交流,2021,28(2):600.

[2]张福花.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J].甘肃教育,2021(11):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