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燕归巢——2022年新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学习心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04
/ 2

春燕归巢—— 2022 年新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学习心得

赵菊芳

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皇寺中学 054001

摘要:我们今后的课程构建体系的原则是什么?我们在下一阶段对学生培养的原则是什么?我们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应该怎样开展我们的教育学实践工作?当我们在教育教学中,遇到了问题我们应该怎样解决?

关键词:全面发展 因材施教

2022年新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为我们下一阶段的教学指明了方向。坚持全面发展,育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聚焦核心素养,面向未来;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这几点就是我们在今后教育教学实践当中要遵循原则。

什么是“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呢?

2022年新课程方案做出这样的阐释。为每一位适龄儿童、少年提供适合的学习机会。把握学生身心发 展的阶段特征,注重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之间的衔接,体现不同学段目标要求的层次性。打好共同基础,关注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差异,适当增加课程选择性,提高课程适宜性,促进教育公平。

  1. 为每一位适龄儿童、少年提供适合的学习机会

这里面的一个词语需要我们注意到,那就是“每一位”。我们在前些年流行一句话“不能放弃每一个学生”。在后面的时间里,有很多人都在反对这一句话,认为有些孩子是不可造就的。但是就现在我的认知来看,我感觉这句话应该是正确的。

面向全体学生,就是我们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不同生活经验,即孩子们的原有生活价值观念与知识构建。允许我们眼前的每一个孩子在以往和未来有不同的成长方式。但是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常常做同一张卷子,按照同一个标准,学完全相同的内容。这样“一刀切”的教育实践,其实是对孩子们个性的伤害,也是对孩子们以往和未来的不尊重。用一句话来说:面向全体学生,就是指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是与应试教育的一个根本性的区别

面向全体学生,就应该最大限度地尊重每一个个体,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地面向全体学生。我们应该在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下指导学生学会选择。其实,给予孩子们选择权,也就是对孩子们的一种尊重。而选择,绝对不是随心所欲的选择,而是带着勇气和自信,以及自尊去选择。这样的选择不仅会尊重学生,还会给予学生中更加积极的价值观念。

怎样才可以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呢?到现在为止有很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都在提倡“面向全体学生”,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

做到的就是首先改变观念。在学校的学习中,我们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不应该过于单一,还应该是更多的角色。比如说朋友、伙伴、合作关系。这种角色的转变,就要求我们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公平地 对待每一个学生。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教师和学生上课是师生,下课是朋友,在相互合作中打造一个更加开放,更加充满人性光辉的课堂,打造一个学生能够持续进步的一个平台。其实,面向全体学生具体应该怎么做呢?国家的“双减”政策其实就是,对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的一种督促性措施。我们可以进行走班制教学,这种教学可以在高中也可以在义教阶段,不仅可以给予教师一些压力,从而促进教学改革;还可以促进学生对自己选择权的重视。我们还可以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之外,进行分层次的管理等等。面向全体学生,不仅仅是一句话,更多的是一种教育负责的态度和对学生认可的一种观念。

二、阶段特征、学段衔接

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特征,注重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之间的衔接,体现不同学段目标要求的层次性。这又是什么呢?我们又应该怎么解释呢?

一棵树,在刚刚栽进大地之后,我们需要定时浇水、培土、施肥、修剪。栽进之前,我们还应该有一些准备,比方说提前挖好树坑,先浇一些水等等。而现在我们在植树的时候,还会给树挂上吊瓶,浇一些营养液和生根液等等。是现在的树木更加名贵了吗?不是的,只是大环境不一样了。我们常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也是我们在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时的一个角度。

身心的年龄特征,是指一定年龄阶段身心发展所表现出的质的特征。所以,我们应该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在合适的 时代做合适的事情。身心发展不应该只考虑年龄,还应该在大的 时代背景下进行考量。

我们以图书馆为例。小学的图书馆在设计和内容搭配上和初中不同。一二三四年级更加讲究环境的“童话色彩”,五六年级讲究环境的现代化,初中则注重环境的文学色彩。内容更是不相同了,小学一个年级需要大量的绘本,三四年级需要大量的简约版书籍,五六年级需 要的是“精装版”的,初中阶段就开始阅读大量的原文。身心发展阶段不同,孩子们的认识自然不同。

注重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之间的衔接,体现不同学段目标要求的层次性。这就是学段的衔接。衔接不只是我们教学内容的衔接,更多的是侧重于孩子们身心发展的衔接。学段衔接是为了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构建,达成孩子们终身发展目标的实现。这也是对孩子们的一种保护。

三、打好共同基础促进教育公平

衔接要良好,层次要分明,才可以打好共同基础。我们还要为每一个孩子打好共同基础,关注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差异,适当增加课程选择性,提高课程适宜性,促进教育公平。

中国地大物博,这也就会造成区域间的发展不均衡,教育的发展不同根于 经济的发展不相等。所以,我们在教育发展中,应该注重教育公平。面向全体学生也是对教育公平的促进,我们高考试卷的不相同, 也是在进行教育公平的“表达”。没有教育公平就没有人才涌现。明清时期也有区域划分,北方科举考试在北京,南方在南京,不同区域进行划分,也是为了促进教育公平。

怎样才可以达到真正的教育公平,那就需要因材施教。其实“双减”的另一个目的也是为了促进教育公平,也是为了让我们的教学可以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孔子就有了,但是能不能因材施教需要一个大的环境。如果只是个人的因材施教,很难形成真正的教育,反而会被嘲笑,所以因材施教需要环境。而言之,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也需要一个大的环境。

教育均衡在一个大的环境上而言,也就是在因材施教。

这也就有了“适当增加课程选择性,提高课程适宜性”的表达。这样的表达也是在强调地方、学校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开设我们的课程。但是实事求是绝对不是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因材施教含义很广,但却是最真实的一种对学生个体的关注,也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个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