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音乐美学视角下的民族民间音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29
/ 2

浅 析 音乐美学视角 下的 民族民间音乐

郭玉婷

宁夏大学 银川西夏

摘要】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是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一种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形式,具有极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各民族间交流互动增强,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知识的更新速度日益加快,西方外来音乐文化的影响不断增强,新时代的人们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认知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偏差。民族民间音乐作为音乐艺术的领域,同样伴随着社会文化变化而深入,民族民间音乐无论是内容、思想还是旋律都渗透着美学的价值。本文从音乐美学的角度出发简要分析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并提出对民族民间音乐发展与传承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音乐美学,民族民间音乐,多元文化,传承与发展


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是伴随着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而发展,在中国历史长河中逐渐沉淀,民族民间音乐从最初的娱乐工具,逐步变成为具有认识、教化人民、审美、提高民族整体素质等特点的音乐文化。民族民间音乐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自我批判继承发展,承接中华民族的文化气息和博大精深的美学意义。经过千年的发展与沉淀,这些音乐包含重要的音乐文化思想,从这些形式多样且内容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中,我们可以窥探其所体现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民族精神、审美观念和美学思想等内容。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美学研究,其研究内容主要涉及民族民间音乐的起源、审美心理基础、美学的思想基础、审美与族源历史、审美与宗教、审美与民俗、审美观念的变迁等方面。


一、民族民间音乐审美心理研究


民族心理是指一个民族所特有的心理状态,也就是这个民族所特有的民族精神、民族感情、民族意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它被自然环境、政治经济环境和文化因素所影响而逐渐形成的民族精神素质和心理状态的总和。民族心理通过其民族文化而表现出来,我们透过文化才能解读到民族心理,脱离了该民族文化就不能谈其民族心理。民族审美心理是民族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无论哪个民族,在其审美心理活动过程中,始终要受到该民族性格与气质的影响和规范,从而获得民族心理的独特性和稳定性。我国是由多民族共同组成的统一国家,各民族由于所处地理环境、历史发展轨迹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进而产生不同的审美心理、审美意识观念和审美倾向。我们可以从各式各样独具风格的民族民间音乐中,了解不同民族的民族性格与精神和他们的审美观念,这是由于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和审美等方面与长期稳定的民族心理有着密不可分关系,民族心理及其审美观念总是透过一定的民族文化表现形式而呈现在大众的视野中。民族审美心理研究应建立在了解该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基础之上。


二、民族民间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


我国拥有56个民族,由于长期的发展历史和地理环境的不同,导致其思维和行为方式都有所不同,从而形成了具有不同民族特点的民间音乐文化。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数量众多且内容形式也非常丰富,这些音乐文化可以充分反映出这些民族的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伦理道德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内容。例如,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崇拜和宗教信仰,我们能通过这些与信仰有关的音乐而了解到他们的宗教思想观念;再如一些婚俗和丧葬仪式歌曲能反映出该民族的婚姻观、生死观;还有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劳动歌曲体现了该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道德观和人生观念等等。这些思想涉及到民族的哲学、审美以及美学思想等各个方面。我们必须结合其相应的思想观念才能更好的把握和研究民族民间音乐美学。


三、民族民间音乐审美与民俗


音乐总是伴随着民俗活动,是民俗文化表现的重要形式之一,二者相互作用与影响。我国民族的民俗活动内容尤为丰富多彩,无论是重要民族节日,人们的婚丧嫁娶还是酬神祭祖,都离不开音乐。在这些民俗活动中,例如藏族的雪顿节,傣族的泼水节,羌族的领歌节,彝族的火把节等等重大的民族节日场合中都有音乐的运用,这些跟本民族的音乐审美心理、审美意识和观念的形成都有着重要的联系。


四、民族民间音乐与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各个民族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所处自然环境的不同,人们所形成的性格与审美情趣就不同,自然由人民创造的民间音乐也是不同,正所谓一方水土孕育一方的音乐文化。例如,住在恬静安宁的自然环境中的人民,因为自然资源的充足丰富,也就造成了他们以柔为美,情感细腻的民族气质,其音乐风格、内容题材等对其审美意识和观念产生了重要作用;而常年生活在自然条件相对恶劣,资源相对匮乏地区的人们,其民族气质往往是热情奔放,坚强刚毅,其音乐风格往往所表现的就是那种高亢,辽阔,不折不屈的意境。我们要研究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审美就必须对这些民族所处自然环境进行研究分析。


  1. 关于对民族民间音乐的一些思考


当近代西方音乐文化传入到我国后,其先进的音乐技术理论渗入到我国各个音乐领域,不断冲击中国本土音乐文化。在这种外来文化的影响下,中西音乐文化双方展开了长期的较量。如何在外来文化的巨大影响下,能保护我国民族传统民间音乐的生命力强而有力地发展和传承下去,这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民族民间音乐能在开放的时代中去发展与传承,一方面是因为这些音乐来源于人们的生活,人们用特定的艺术手法将音乐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并创造出各种音乐形式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和所知所想,这些音乐就是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另外就是因为民族群体自身的民族认同和审美习惯,促进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与传承。在多元的文化背景下,民族融合和交流进一步加强,那些古老而朴素的民歌小调如何能适应社会而不被淘汰是一道难题。一方面,当西方列强强行打开中国的国门,那些开放的思想也随之而来,学习西方先进文化似乎慢慢成为了人们潜意识的想法。另一方面,时代在变化,社会在进步,如果一味地保护本土音乐文化而不让其与世界接轨,那么必然会使它逐渐地丧失艺术活力而最终面临淘汰。艺术的生存和发展就是来源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社会与经济这些外部环境一直在变化发展,如果自身不变,那最后民族民间音乐将不再发展而倒退,甚至消亡。民族民间音乐随时代变化而变化,才能永葆生机。民族民间音乐要想顺应时代而生,不仅需要在音乐本体中进行改革发展,保持民族根本特性不变并融合新生元素形成新的音乐形式,还要在面向大众时,获得人民的认同与支持,人们有着自己的审美倾向和判断,也就是审美态度具有重要性。我们除了学习系统的音乐技能,还要加深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树立正确的民族意识,了解民族之间更深层的心理及思维方式。只有审美个体的构建达到和谐,使其顺应社会和时代的变迁,才能更好有效地发现民族民间音乐的内涵及其艺术价值,进而能有效地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音乐。

民族民间音乐的存在广度和流传程度是其艺术魅力和艺术价值所决定的。一方面是音乐本身是否具有流传性、是否符合现代大众的审美倾向,而另一方面则是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例如互联网,各种自媒体等,这些都是直接与人们的审美息息相关的。所以,除了政府提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条途径,我认为更关键的是要改变人民大众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审美态度,从内心真正体会民族民间音乐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只有对美学有了清晰的认识,才能改变人们对民族民间传统音乐的审美视角,从而真正发掘民族民间音乐的深层艺术价值和魅力,从根本上去接受和喜爱传统音乐,这样才能更好的使本土音乐传承和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 彭芳.中国民间音乐的艺术传承与发展探究[J].北方音乐.2016,14.

[2] 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6.

[3] 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8.

[4] 钟小勇.傣族民族民间音乐美学研究的视域[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


Shape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