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的当代启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08
/ 2

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的当代启示

朱静

淮北 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 学院 安徽 淮北 235000

摘要: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是毛泽东思想在生态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革命和实践过程中,毛泽东的生态文明思想表现为植树造林、兴修水利、节约资源、控制人口增长。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体系的重要思想源泉。

关键词: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当代启示

一、毛泽东生态思想的时代背景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

马克思主义在阐述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自然与社会的过程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态价值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自然规律。一方面,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与自然相互联系,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人的生产实践活动受自然规律的制约,人类必须尊重和顺从自然。我们不应妄图征服自然,否则会遭到自然的报复,要求人按自然规律办事,在向自然索取生存之道的过程中,保护自然界的生态系统。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对当今生态思想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为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思路。

人类文明的推进,其实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转换。先秦道家哲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道法自然”的命题,认为“道”具有自然、无为、不争的特性,自然界万事万物都应该按照原有的规则生长;儒家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道德学说,在儒家看来,自然界和人一样具有自身的内在价值,虽然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矛盾,但应该在矛盾之中找一个合适的点,处理好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

(三)生态环境问题

20世纪,人与自然的矛盾加剧,环境日益遭到破坏,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存在生态危机。

我国水资源短缺,新中国成立时面临的水利连年失修、水旱灾害频繁的严峻形势引起毛泽东的高度警觉,根治水患成为他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建国初期,新中国的卫生环境很差,老鼠、麻雀、苍蝇、蚊子这四害对人民的生活带来危害,毛泽东指出,我们要高度重视卫生、防疫和医疗工作;工业革命与农业文明相比,生产工具不断升级,人类进入了大规模利用森林、土地、矿产资源的时代。森林覆盖面积锐减,这成为人们财产安全的重大隐患。

二、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植树造林,绿化祖国

为了保障田地的生产,防止水旱灾祸的出现导致农村生产、人们的生活受到影响。毛泽东不仅提出绿化的主张,还提出有秩序有规划的进行绿化。由各级政府向群众宣传种树的好处,发动群众一起来种树。并且选好种树的地方,在沿河两岸及道路两旁均种满大树,根据不同地方的气候,选择相适应的种子,尽可能生产成为广大的森林。简单总结毛泽东的植树造林思想,即:科学合理规划,加强组织领导,发挥群众积极性,全面开展植树运动。

(二)兴修水利,治理水患

新中国成立时面临的水利连年失修、水旱灾害频繁的严峻形势引起毛泽东的高度警觉,根治水患成为他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1950年夏季,淮北地区爆发大洪水后惨不忍睹的悲惨景象让毛泽东痛心疾首,他立即批示苏、皖、豫三省同时动手修建淮北水利工程,从根本上治理淮河。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的27年中倡导修建的84000多座水库,至今仍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基础性和中坚性作用。毛泽东对兴修水利,治理水患的重视,为抵御洪涝灾害,促进我国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三)节约资源,反对浪费

毛泽东在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认为勤俭建国的方针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全面执行的基本方针。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于长期处于偏僻、物质匮乏的环境中,毛泽东指出,我们必须要开源节支,我们的国家一要勤,二要俭,不要懒,不要豪华。要勤俭办社,就要提高劳动生产率,严格节约,降低成本,实行经济核算,反对铺张浪费。反对铺张浪费,反贪污,反官僚主义,不能因为个别人的错误而让老百姓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

(四)控制人口增长,缓解经济压力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 “人口多,底子薄”的基本国情,毛泽东意识到了人口增长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平衡问题。因此,提出实施计划生育,缓解经济压力,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在毛泽东的关注和倡导下,1971年我国制定了第一份 《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这份报告出台并在全国实施后,截至2008年底,我国共减少了近 4 亿的人口增长,减轻了人口增长可能带给生态环境的沉重压力。毛泽东的人口控制思想主要主张节育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实行政府狠抓、群众监督的治理手段,推行递进式的计划生育政策,有效地控制了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

三、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的当代启示

(一)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论述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儒家提倡“天道”与“人道”相贯通,“仁爱”原则可以运用到世间万物,从花草树木、牲畜以及人类自身;道家提倡万物平等的生态伦理观,人与自然是平等的关系,两者之间和谐共处,努力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可以引导学习中国优秀文化中的生态智慧,由一定的生态智慧兴趣点来加深生态价值观教育,真正意识到人类生态文明的未来发展趋势,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国家。

(二)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倡导理性消费

现如今,生态文明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只有引领人们去尊重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观,我们应该破除旧的生态观念,确立新的适应社会的生态文明理念。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不仅需要人们树立起正确的生态观念,更需要人们从行为上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的观念在潜移默化之中进行了转变,养成奢靡之风。这些行为造成了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要求我们在不降低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必须要改变这种消费方式,树立正确的、理性的消费方式。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是毛泽东经济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但我国长期以来走的是一条粗放发展的道路,带来一系列的生态问题。生态文明的发展观规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生共荣,从而实现两者的最优平衡。

在新时代中,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才能让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才能维持经济的稳定发展,才能让我们的子孙也享受到我们的成果,所以,促进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壮大生态经济,打造绿色、循环、低碳经济体系,在创造“金山银山”的同时,保护好绿水青山。

(四)创造有利于生态文明的发展环境

日益恶化的环境和生态危机警示人类必须进行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换,超越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新时代,我们要实现城乡融合,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成为当前阻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阻碍。纵观我国城乡发展的现状,虽然东部沿海地区农村的大部分家庭都已达到小康水平,但是西部的绝大多数农村家庭生活条件差,教育水平落后,相关政策未落实,基础设施不发达,农民增收困难,种植产品无法与市场对接等等,这些现象都导致了农村人均收入远远低于城市,所以推进城乡融合,乡村振兴,在城乡发展中注重生态平衡等就显得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毛泽东的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自然观的继承与创新,是将马克思价值观与中国的特殊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我们应当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为依托,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尽早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7.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

[3]《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509页.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家林业局.毛泽东论林业 (新编本)〔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2003.51.

[5]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8.

[6]康沛竹,艾四林.毛泽东水利建设思想探析[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2(01):36-39.

[7]蒋常香,王薇,杨志其.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的当代解读[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0(06):30-33.

[8]韩秀霜.毛泽东生态思想二重性评析[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3,15(05):52-55.












作者简介:朱静(1996—),女,汉族,籍贯:安徽省濉溪县人,学历: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单位:淮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