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为引领推动全面依法治市工作高质量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0
/ 2

以 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为引领 推动全面 依法治市 工作高质量发展

王爽

伊春市委党校

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而依旧风华正茂,这一百年党领导人民进行了可歌可泣的伟大奋斗,将中华民族从水深火热之中拯救出来,实现了民族独立、国家繁荣富强。《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精辟概括出了党百年奋斗的十条伟大历史经验,十条经验不仅是对于党的百年奋斗的成功密码的总结,更是走向未来,绘就历史发展新篇章的伟大指引。

城市发展犹如驰骋的汽车,发展的车速越快,越需要稳重的底盘,法治就是保驾城市发展、助推改革攻坚、回应群众期盼中发挥稳定作用的磐石。全面推进依法治市是稳根本、利长远的国之大计,事关民生福祉,事关国家发展全局,需要以党的百年奋斗伟大历史经验为引领、为抓手,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1. 坚持党的领导,确保依法治市工作正确政治方向。

坚持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工作中最根本的、不可动摇的重要属性。在法治的轨道上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一方面离不开行政机关的严格执法,有效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另一方面法治政府各项建设丝毫不能游离开党的领导。

全面依法治市各项工作要全面置于党的领导之下,这和司法改革强调的审判独立并不矛盾,原因在于司法审判独立是在党的领导下的独立,党的领导是司法审判独立的前提。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依法治市的全过程和各方面,要不断推进党的领导的制度化和法治化,要注重发挥党委的带头示范作用,进而带动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全面依法治市进程中自觉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不断提高依法治市的能力和水平。

  1. 坚持人民至上,推进法治城市建设。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党、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党。在《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251次提到“人民”,强调全党必须永远保特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不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与党大还是法大这一伪命题不同,人民至上还是法律至上,这是一个同一性的问题。在我国,宪法是一切法律的母法,也是一部具有人民性的根本法,这就决定了我国的法律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法律。坚持人民至上的伟大历史经验指明了依法治市各项工作的目标和宗旨,明确了法治城市建设是为了提升人民群众的法治安全感和法治幸福感。在全面依法治市高质量推进中,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群众利益为坐标,坚持人民在依法治市以及法治城市创建中的主体地位,将人民至上贯穿于立法、执法、司法等各个环节。

  1. 坚持理论创新,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法治思想。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成功的法治实践的经验总结,是面对“两个大局”应运而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全面依法治市工作要牢牢把握遵循习近平法治思想,围绕“十四五”发展目标任务,结合重点工作,进一步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信仰,突出地方立法特色,推进重点领域立法,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进一步完善依法决策机制,营造健康文明法治发展环境;进一步推动大数据智能化同司法工作深度融合,以公正为核心进行司法,努力实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宏伟目标;进一步提升法治社会建设水平,实施好“八五”普法规划,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法律服务需求。

  1. 坚持独立自主,从中华传统法文化中汲取营养。

近代中国积贫积弱,处于落后挨打局面,在世界现代法治制度逐步完善和发展的大趋势下,中国法治发展仍处于封建状态下,虽然在民国时期进行了一定的宪政改革,但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果。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新的法制制度才得到了大发展,在大量吸收现代西方司法制度的同时,中国法制制度并没有全面西化,而是坚持西为中用,在形式上从国际接轨,在内容上坚持不断从中华传统法治文化的文化中汲取营养和力量。近现代法治实践的历史表明,中华传统法治文化结合时代发展适时进行现代化改造,经积累与提炼可以成为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资源。

立足于推进全面依法治市,处理好基层法治问题,解决好社会基层矛盾问题,需要发挥法治的力量,也需要运用被大众认可的传统文化化解、平息矛盾与问题。我国历经千年发展逐步形成的传统法治文化,是中国这片土地上世世代代百姓身体力行、融入身心的思想、文化、道德、制度的行为准则。让传统法治文化中“隆礼重法”“以和为贵”“契约精神”的理念发挥影响力,用中华法治文明解决好现代问题,提供良好服务。

第五,坚持中国道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走自己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也只有找到适合国情的道路,才能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回顾中国法治道路,中国现代司法制度虽然起步较晚,但司法在参与国家治理方面取得的成效举世瞩目。中国是世界上为数较少的低犯罪率的发展中国家,也是死刑率较低的国家。中国法治发展引起国际法学界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来研究中国的法律制度,根本是因为我们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条成功道路也为世界法治文明提供中国的智慧和中国方案。全面依法治市工作要毫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打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六,坚持胸怀天下,加强国际法治合作与交流。

胸怀天下这一条经验是富有中国传统文化意义的表达,在中华文化几千年的延续浸润中,“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等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中国共产党秉承着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责任,坚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自然而然地将天下为公的政党情怀与为人类求解放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命相结合,致力于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随着全球化进程国际交往日益密切,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需要逐步由对立走向合作,国际间的法治互助拓展需要不断加强。我国幅员辽阔,从全国各城市推进全面依法治市程度来看,发达地区的依法治理水平以及在依法治市方面的投入资金和项目远高于欠发达城市,出现了依法治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情况。一些发达城市及沿海对外开放度较高的城市在致力于打造现代化国际化都市方面,有很好的法治发展环境和国际法治交往基础,而一些欠发达城市虽然占据边境省份城市与外资外企外商贸交往的便利地理条件,却忽视了与其的法治合作与交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如果能够利用好国际间的法治交往,对城市经济发展也会带来正向的促进作用。

第七,坚持开拓创新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取得新成效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就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鼓励,开拓创新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从生生不息走向伟大复兴的强有力助推器。全面依法治国在路上,全面依法治市也处在开拓创新的奋斗途中,要解决这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根本在于改革。

司法体制改革是一场涉及多领域改革的系统工程,是面对政治与经济飞速发展的形势下进行的司法制度与观念的整体转型,是推进中国司法的现代环境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坚定改革同时,还要坚持开拓创新。现在中国司法在数字化应用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司法体制改革的更多成果会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实践中转化应用,为城市发展中的社会管理创新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起到良好的保障作用。

第八,坚持于斗争,认真解决好依法治市新情况新问题

随着中国法治化进程的发展,人民的司法观念显著提升,随之不断提升的还有人民群众对于公平正义的热切渴盼。要解决在社会多元化发展中,依法治市工作呈现出的新情况新问题,就要有斗争精神,掌握好斗争本领,结合各市发展不同问题,重点解决好产业转型、营商环境、生态环境、基层治理以及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的法治有效化解,综合运用立法、执法、司法等手段,加大平安城市建设力度,依法解决群众合理诉求,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不断提升法治治理效能,在斗争中取得伟大胜利。

第九,坚持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法治力量

全面推进依法治市要凝聚团结奋斗力量,就要坚持把统一战线摆在重要位置,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法治力量。法治建设不是哪一个方面或者哪一个行业的单兵作战,必须是全党、全国、全社会的全员参与共同事业,这和统一战线大团结大联合的本质是一致的。全面依法治市要取得进步、获得支持就需要加强与各方的沟通和联系,开辟广阔渠道,架设沟通的桥梁,需要人大的推动和监督,需要政协和社会团体的帮助和支持,需要不断提高依法治市、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能力,加强法治城市、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增强全面依法治市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第十,坚持自我革命,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法治工作队伍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市的最后一公里的基层执行者。十四五时期,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有了更高要求,然而法治工作队伍还存在和全面依法治市各项工作不适应和不协调的问题。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部分法治工作者政治素质不高、理想信念不坚定;法治人才队伍力量不足,在一线岗位工作任务繁重,不得不聘用协警等来补充队伍建设;还存在少数法治工作者知法犯法滋生腐败现象的问题。从古至今被革命者多,坚持自我革命者少,但也只有狠下心来,直击要害,才能有效解决法治工作队伍中的“不忠”、“不公”、“不廉”、“不为”等问题,真正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

立足新时代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能够启迪智慧,让政更明、人更和、令更通、心更齐。将十条历史经验与全面依法治市工作有效融合,一定能够促进城市发展中的法治观念、法治思维、依法行事的提升与延伸,有效推动全面依法治市工作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