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的体育产业政策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14
/ 6

供给侧改革的体育产业政策分析

刘铭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 沈阳市 110000

1前言

1.1选题背景

近期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召开会议,习近平在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的提出显示高层的经济判断和治理思路出现调整,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的提法正逐渐淡化,“供给侧改革”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的重点。习近平在全段时间召开了重要领导小组会议,在会议上提出要提供高质量的供给产品,同时供给速度也要提高,要将改革的重点放在供给侧结构性上,重点提升供给的品质和速度。未召开会议之前,我国的侧重点主要在需求上的管理,之前我国主要将拉动经济的重点放在加大消费方面,我们忽略了供给侧同样可以促进经济提升。投资出口占拉动经济增长的行业比重较大,消费占比小的现象正在离我们远去,经济增长的一大障碍是供给跟不上需求。在当前“供需错位”的现象下,“供给侧改革”有两个目标需要实现,一是有些行业的生产要素并不能完全的被有效利用,要试图将未能利用的要素变为生产动力,二是为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的行业提供充足的资本、劳动力、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根据COA的数据,中国有3.8亿人定期参加体育运动,占总人口的28%左右。越来越多的女性也加入了运动行列。除了观赏体育比赛,人们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大众健身比赛中,例如马拉松、广场舞等。中国有超过1.3亿人参加户外运动,例如徒步、自行车、跑步等。COA预计中国户外活动市场年均增速将达到12%-15%,远远超过欧洲,其主要是因为中国运动需求快速增长,因此,有效供给与大量需求不匹配,是限制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十九大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2020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体中国人民全部步入小康社会,不能缺少一个;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到2020年完成全面小康的建设,提高人均收入,保障人们的生活水平,提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做为我国新兴的产业,在近些年己经展示了它强劲的发展动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1.2选题意义

供给和需求时生产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两个方面:第一,供给与需求是整个生产链中于生产与消费相对应的两个环节。二者关系是消费(需求)对于生产(供给)起决定性作用,消费(需求)促进生产(供给)。第二,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会在调整中保持动态平衡,供大于求即生产过剩,供小于求则生产短缺,无论生产过剩还是生产短缺都会导致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不平衡,严重时甚至会是再生产过程中断。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与调控是要寻求供给(生产)与需求(消费)的动态平衡。在国民经济下滑时期,我国政府提出通过“供给侧改革”优化经济结构,有效供给不能满足当前大量需求,体现了体育产业的供给侧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以近年来持续升温的“马拉松热”为例,2014年举行了51场马拉松比赛,2015年举行了130多场马拉松比赛,预计2016年将举办200场比赛,中国马拉松赛事举办场次逐年增加,但仍满足不了广大参与者的需求,参加比赛通过摇号筛选,赛事从数量上看仍然是供给小于需求。 供给侧改革对体育产业发展实践有指导性作用,例如互联网是促使体育产业转型的有效工具,通过互联网与体育产业的结合,使体育产业更向数字化和信息化产业发展,提高供应体育产品的效率与需求,将互联网等新兴技术运用到体育产业中,能够提高供给端的生产能力,促进经济增长,提高体育产业的创新能力,因此体育产业的供给侧改革是体育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供需错位”的不平衡现象下,“供给侧改革”有两大基础目标,第一是将资源要素从产能过剩的、增长空间有限的产业中释放出来,二是为提供中高端消费服务的“朝阳产业”输送更多的劳动力、资金、金融和技术。服务业是未来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双重稳定器。一方面维持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提供就业岗位。第三产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创造约100万个就业岗位,比工业多50万个左右。对政府保持经济增长和稳定就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限制服务业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需求不足,而是有效供给不足。在许多行业如教育、旅游、医疗等行业提供的产品并不能够满足国内消费着的需求,导致这些消费者需要依靠国外的市场来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因此国内失去了大量有能力的消费者。究其缘由,这跟国内服务业供给侧的乏力有关。因此,中央强调“供给侧改革”,加大力度扶持服务业。有效供给不足制约体育产业发展,是我国体育产业需要从供给侧角度改革的主要原因。有效供给是针对购买力而言,目前市场所提供的商品并不能满足国内的市场需求,产品结构单一,种类不多,并不能满足广大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冀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常见三角洲地区和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这些地区的居民收入不断提高,收入提高的同时伴随着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者更追求生活品质。但是,最近几年体育产业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并没有达到之前的预期效果,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因为有效供给不够充足。体育消费市场的产品、项目和服务种类太单一,不够多元化,我国主要的体育消费项目还集中在打乒乓球、羽毛球、跳健美操着几个活动上,消费种类有限大大影响了体育产业的发展。

在继《国务院46号文件》之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这一更高级别的国家政策,“全民的健身,健康中国”提到了国家级的战略高度。为改善人民的身体健康,增进健康水平,优先考虑健康;为未来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进入老龄化社会;为中国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健康基础。所有这些都基于健康的身体状况,政府和国家高度重视人民的健康。医疗服务的改善和健身休闲产业的积极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达到改善人们身体健康的目的。体育产业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共同繁荣中发挥重要作用,体育产业己成为经济发展的全新动力。

针对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期望进一步为我国体育产业全面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也为高校体育产业人才‘供给、我国体育产业因地制宜发展、体育产业发展新理念、体育+互联网和物联网的智能化服务等研究提供了学术视角。本研究从产业结构、经济贡献力和供需结构方面进行分析,探究我国体育产业的供给存在的问题。从而归纳阐释其中的不同点,借鉴国外体育产业发展的经验,为并针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不仅是学理层面的探讨,更是正确处理体育产业发展的现实问题,对推动高校体育产业人才供给、政府职能的定位、体育产业项目的因地制宜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2相关概念的界定

2.1供给侧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供给和需求是经济发展的两个方面,经济学中很多概念都以需求和供给为基础,派生出其他概念,比如商品的价格由供求关系等。供求关系是经济发展中硬币的两面,无论经济运行是供大于求的状态还是供小于求的状态,最终国家利用各种宏观调控的手段,达到供需平衡,是国家经济的最理想状态。

2.2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是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审视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是依靠提高有效供给来带动经济增长。但供给侧和需求侧站在不同的视角去寻找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需求侧认为经济增长缓慢主要是因为需求力度不够,不能够带来足够的产出,因此,推动经济需要刺激需求,并借助货币和财政政策来增加总需求,使实际生产量达到潜在生产量。从供给侧的角度来看,经济本来就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所以不需要特定的政策来扩大需求量,真正推动经济增长需要提高有效供给,要通过提高生产率来实现。从投资、消费和出口到劳动力、资本、土地、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必要过程,消费占国民经济产出的分量比较大,因此需要大量的有效供给,“供给侧改革”的效果会影响中国经济能否成功的转型。“经济结构性改革”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入手,包括化解产能过剩、消化房地产库存、降低企业成本、发展股票市场。“经济结构性改革”,需要长期的转变,并不是一日就可以成功的。本次中央首提“供给侧改革”,短期上是为了应对当下的严峻挑战,长期是希望形成“供需向相匹配”的新经济结构。

贾康和苏京春认为,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围绕宏观经济学理论,经济学新兴流派非常重视研究经济增长动力的相关问题。我国经济发展现状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都是由供给和需求的结构不匹配所导致的。着重进行供给侧改革,特别是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供给侧改革主要是解决有效供给的问题,在解决如何提高有效供给主要是解决如何提高生产力的问题上。在市场化、全球化、民主法制化趋向下,改革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解决困难,这种经济社会转轨升级的问题,就是有效的制度供给结构化、激活全要素生产率的所有潜力来对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达到中国发展设定的目标。所以,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正确处理产业与投资的关系,增加投资与调整结构共同进行,提高税收体制改革的速度,并且要支持将资金投入到有效供给不足的产业中。康天成学者认为,需求决定市场,需求也决定政府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攻击发展方向。据曾经与中国体育职能部门进行过规划交流的外国专家指出:“中国体育官员过分关注体育空间的规划,而不太关注需求调研。”这个印象与近十年群体规划中过分侧重“路径”和“社区健身中心”等硬件建设的表现是一致的。我们认同国外专家对我国群体规划的看法。只有认真关注民众体育健身需求及需求的变化趋势,才可能有的放矢地做好规划。依据我们三十多年对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的研究以及在我国健身市场的实践,我们对我国民众近年健身需求与变化趋势做了一些分析。

健身需求总体发展的七大趋势: 第一,从二十年前白领为主的健身向更普遍的大众健身发展。第二,从单调方法向多元项目发展,从健身目标向更高的“健、寿、美”目标发展。第三,从较低消费向高、中、低和“宽域消费”发展。其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健身消费两头大,中间小的两极分化消费趋势。换句话说,高技术、高效果的高消费健身模式和自主化低消费的健身模式都在快速发展,而夹在中间,服务质量与价格不相匹配的健身服务在逐年萎缩。第四,民众对健康和健身信息的需求快速发展,一些好的健康健身美体节目收视率从2007年开始逐年快速提升,而且健身知识的获取从一点式为主的渠道日益向电子互联网渠道发展,其中,中老年人仍以点事为主渠道,而中青年快速转向互联网和移动网。第五,民众对“非医疗健康干预”模式的认知逐步加深,绿色健康追求意识逐年发展。第六,青少年运动的硬件条件近年提升较快,但青少年的运动软系统发展却跟不上脚步,个人参与运动的积极性与活跃度在三十年有下降的趋势。受此趋势影响,80后、90后的健身习惯和健身比例也有所下降。这是我国社会健康管理中最令人但又,也需尽快改变的现状。第七,于此相反的是我国中老年健身参与率不断增长,寿命和健康状态逐年提升。以上趋势表明:

1.我国未来居民总体健身需求会持续加速提升。

2.未来我国民众随“绿色健康”意识提升,体育健身、运动康复和专家知道的“非医疗健康干预”需求均会快速提升。这将催生健康管理和健身相关的一系列服务产业,同时也催生政府职能部门应对性民生服务工程的快速发展。

3.青少年运动健身积极性持续负面,与中老年“健、寿、美”追求不断提升而造成的民众间高反差现象,将可能进一步加快老龄化社会问题的发展速度。因此,该问题应成为今后政府体育、教育和卫计委等多部门高度关注的问题。

4.随民众健康需求的丰富化和消费的“宽域化”,未来健身服务将向两极化和多元化发展,而内容需求的丰富性将促使内容研发向长尾化发展。

5.E时代电子化生存背景的日益加速发展将促使全民健身的公益服务和商业服务均向“互联网+”的模式发展。

2.3产业

产业这个词,在不相同的语境下和不同场合的解释是不一样的。在政治经济学和历史学的理论中,它主要表达的意思是“工业”,比如,我们经常使用的含义是“产业工人”、“产业革命”等。由此可见,经济学概念中的“产业”它的内涵与外延具有复杂性。产业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上看,由于工业在产业发展中占有特殊位置,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过程息息相关,工业部门有时候也可以指代产业。产业经济学中研究的产业是广义的产业,泛指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从生产到流通、服务甚至教育、文化,小到部门大到行业都可以叫做产业。

3文献综述

3.1供给侧相关研究

“供给侧改革”第一次的出现,并不是在我国,而是19世纪的西方。当时为了应对经融危机,提出的经济理论。目前我国的经济产能过剩,经济增长放慢,在新的时代发展,需要进行寻求新的动力,扩大内部需求进行供给侧改革。在2015年,就我国经济发展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供给侧的概念

贾康(2018 )在研究中认为,供给侧的五大要素有:制度和管理以及劳动力和自然资源、资本、科技成果应用加上土地。在《体育经济学》(靳英华主编)的书里,将产品的需求看作消费者愿意在一段时间内以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购买的产品的数量。商品的供应是指生产者在一段时间里以各种可能的价格的意愿,并提供销售商品的数量。需求侧要素有出口、消费和传统投资三驾马车。供给侧要素包括土地、劳动力、技术创新、资本。林卫斌供给指的是生产环节,是劳动力、技术和资本、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配置与组合,包括中间产品的生产和最终产品的生产。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供需是经济发展的两个方面。经济学中的许多概念都是建立在需求和供给的基础上,并衍生出其他概念。供需是经济发展就像硬币的两个面。经过各种宏观调控措施,不管经济市场中是供大于求还是还是供不应求,最终的国家能够实现供需平衡,这是经济的完美发展状态。

2、供给侧相关理论研究

在19世纪初,萨伊的定律充分重视了供给的作用。美国和英国都实施了税收减免和国有企业改革等具体措施,形成了代表凯恩斯学派,就是后来的供给学派。美国供给学派认为,为促进生产发展,应实行税收减免政策。欧盟成员国实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措施的定量评估,增加税收遏制资本和私人投资的供给,使总产量下降。这些措施提高了总产出和就业,特别是提高长期产出水平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措施大大增加了经济竞争力的有限效应,贸易伙伴的总需求,反映了强劲的扩张效应。在全球经济和金融危机之后,欧盟委员会认为结构改革是经济复苏的三大支柱之一。这些结构性改革大多是供给监管措施,包括鼓励创新,劳动力市场改革,改善服务业的商业环境和竞争力,第三产业自由化等等。中国新的供给经济学派提出优化供给侧经济结构,要增长方式转变,促进供需平衡。贾康提出不合理的预期应该通过供给管理来纠正。“供给侧”改革依托制度经济学理论改革财税体制,金融体制,国有企业和教育管理体制。并进行建设性,形成系统的,创新的改革思路和政策建议,“供给侧”改革是建立在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与此同时,还有其他学者在引入交易成本理论进行“供给侧”改革时,可以提高资金的供给效率。认为降低机构交易成本(包括禅收,融资成本,交易成本)还可以帮助公司降低杠杆率减轻负担,也有人认为,产权保护和金融法律建设是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为企业推动,安全业务和业务推广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尽管基于不同的经济理论存在不同的理解,“供给侧”改革是多种理论相结合形成的改革路径。改革一般被学者们描述为宏观经济领域经济结构的调整。

3、供给侧改革研究

通过查阅知网统计在2015年有576篇相关文献,到2016年相关主题文献高达10553篇,2017年相关文献有11659篇。供给侧的研究成果数量和时代政策有紧密的联系。至检索时间,其中贾康发文量最高共发相关文献45篇,为供给侧研究的领军人物,也是新供给学派的代表人。贾康考虑到供给侧改革是实际与理论创新的结合,我们不应该全面否定供给侧学派的旧理论,摆脱背景以适应我国的实际情况。新供应学派存在的供给需求不符合落后的问题。结合我国的实际需求打破原规则。在动力需求方面提出自己的“元动力一三力”理论。冯志锋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侧重于供应而非生产,其核心思想是降低机构交易成本。胡鞍钢认为我国的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通过提供生产要素,提高供给结构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做好供给侧改革要做好政府方面的简政放权和宏观调控的关系,制定发展自标们。林卫斌认为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存在着一些影响经济发展的问题。没有相互对应,人们需求的东西市场没有供给,市场供给的人们对此并不需求,而且低效率的供应抑制了有效需求。还有的学者同样认同此观点,例如邵宇在文章中就认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供求错位,无法有效提供。在一些中低档供应过多的情况下,优质产品供应较少。对于这些问题李种认为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只有通过紧急的结构改革,提高科技水平,需要加速人力资本和产业结构的积累,在十三五时期贾康为优化供给侧环境和机制提出建议其中有调整人口政策、上地改革、金融改革、激活企业活力、实施教育改革等。众多学者为我国经济的供给侧进行了细致研究,为本论文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3.2体育产业相关研究

通过查阅知网统计国内体育产业研究文献从1992年开始出现,每年发文量保持持续上升到2007年达到最高峰,年发文量253篇。研究文献年发文量与国家政策、社会经济发展、体育赛事举办有紧密联系;主要研究力量以高等院校为主,研究机构间缺少合作和交流。国内体育产业的研究热点受社会文化、经济水平的影响,同样社会文化对研究热点也有刺激作用。在加入WTO、体育赛事(奥运会、世界杯)等事件中显示,体育研究热点偏向于此。国内体育产业的研究热点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在不同的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国家政策对体育产业研究有较大影响,从而催化部分研究文献的产生。 研究热点重复率较高但各阶段侧重点有所不同,总体呈现递进趋势:198fi-1995年研究主题主要是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这个时期我国体育发展以“体育事业”为主,国家财政支持、非营利性。

1、体育产业概念的界定

众多研究者对体育产业的定义都有自己的理解,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总结出一下三种特征。第一种是官方给出的定义。2008年国家体育总局对体育产业做出最新的界定《体育及相关产业分类》将体育及相关产业的概念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体育服务和产品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联合国在《所有经济活动的国际产业分类标准》中对体育产业界定:主要包括组织和举办各种室内外专业和业余体育活动以及对这些活动的场地的管理川。我国体育总局对体育产业的界定相对于联合国的界定是比较全面,比较完善的。联合国在《所有经济活动的国际产业分类标准》对体育产业的界定缺少产业产品和体育相关服务的方面。第二种是从体育出发下定义。早稻田大学的原田认为,体育产业是与体育本身的存在直接相关的广泛的复合产业,他总结了一下体育产业:体育产业包括体育相关设施,转播权,职业球员的年薪及海外滑雪旅行和世界杯等体育旅行费用等广泛的活动。在2004年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的《体育产业学导论》作者李明这样定义体育产业,体育产业是指以体育为支撑点形成的基本产业,和围绕着推广体育的活动过程,推销企业产品或企业服务或企业知名度而形成的体育相关产业。在2008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体育管理学第二版》,作者是张瑞林,在书中写到,狭义的体育产业内涵和广义的体育产业内涵为两种,在书中最后界定:体育产业是指为社会提供体育产品的同一类的经济活动的集合以及同类经济部门的总和。并将体育产业分为体育用品和体育服务两个部分。

这些定义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以体育为中心。围绕着“体育”一词对体育产业下定义,种概念都是体育。此类定义类型,偏重于体育而对体育产业的服务特性有所忽视。 第三种是从人自身出发,以人为重心。在2005年杨文轩主编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体育概论》中第二章体育功能,写体育的经济功能时,对体育产业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体育产业是指满足人们健身健美、娱乐休闲和精神需要而从事体育劳务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服务的体育部分、机构、社会团体、企业和其他法人的总称。周波在其博士论文《论体育产业核心竞争力》认为体育产业是指以身体练习或运动为主要生产手段,以提供体育服务(或劳务)产品来满足消费者体育需要为直接目的,以获取经济利益为主要经营目标的企业经济活动集合。这一定义和国内其他学者的认识有所不同,见解也很独特。杨叶红,方新普在他们发表的《体育产业概念界定及分类研究》一文中认为,从产业角度审视体育的基本特征,即专门于关注直接为消费者提供的体育服务或生产和管理活动。其他体育相关行业或行业的延伸不是体育产业。

2001年美学者李明认为体育活动(如运动会和体育节事)是与体育产业所有企业和组织都相关的事物。美国体育经济学家费尔丁(美),体育产业界认为体育产业是买家提供有关健身、运动、休闲和休闲产品(如商品、服务、人员、场所和想法)的市场。这一类对体育产业的定义类型,明显是从体育产业的服务对象出发的。阐明了体育产业的作用就是满足人们的体育需求,而不是强调“体育”。总之,不同的出发点、不同的着重点有不同的界定。从不同的角度下定义,使“体育产业”的定义更加的完善。体育产业本是一种满足人们体育需求,服务大众的产业,体育产业处处离不开人,所以人才是体育产业的核心,在下定义时不可或缺的一项。

2、体育产业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体育产业被我国学者普遍将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末至1992年的初期阶段;第二阶段:初级阶段(1992年至1997年),第三阶段:起飞阶段(1997年至今),有些学者在时间段可能不同,但阶段类型是相同的。三个阶段都有显著的代表性的事件,1978年改革开放、1992年确立市场经济发展目标、1997年中国“十五大”为时间点对体育产业的发展进行划分。北京申办2008年第29届夏季奥运会为中国体育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到2004年《46号文件》的出台把体育产业的发展提到了国家层面,对体育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是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进入的史无前例的黄金阶段。随着2014年“46号文件”的出台,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体育强国建设”,体育产业迎来大发展的良机。结合46号文件的内容,易剑东,从中国体育产业的现状、机遇与挑战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得出我国体育产业年产值对社会经济的贡献还不是很高,产业结构还存在不平衡们,在体育产业内部结构中体育服务业比重较小,体育产业区域结构存在不平衡现象等问题。鲍明晓以“十二五”工作总结、“十三五”发展环境和需求变动为分析基础,认为我国体育产业存在以下薄弱环节:体育产业主要体现为低端体育消费能力与高端体育消费外流并存,总量少,结构不健全,体育经营单位综合实力不强,体育企业具有调整力根据市场需求等问题创新产品和产品结构的弱点川。钟秉枢在研究中认为中国体育产品结构单调,体育产业人才严重短缺,体育产业失衡失衡。体育服务业发展滞后,体育生活服务有效供给不足,质量水平不高。新兴体育产业的整体规模还比较小,社会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体育运动的比例仍然较低。任海既认为要充分利用体育产业,必须充分认识体育产业的各项优势,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又要积极应对挑战,认真对待体育产业带来的新问题。从专家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目前我国体育产业体育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不足,结构不合理,发展水平还不高。在我国社会的特殊环境和体育发展的现实状态中应当如何发展体育产业等一系列问题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不容置疑的事实是,新时代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已经对体育、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体育产业发展方式研究

一个正确的体育产业发展方式,可以带动整个产业的迅速崛起。在发展方式的研究中有些学者研究的内容是国内的体育产业发展方式。例如丛湖平,杨涛都是从我国某些地区出发对体育产业的发展模式进行研究。从我国的一些地区开始研究体育产业的发展模式,我国东部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模式有三种选择。考虑到各地区的特点和优势以及综合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东部地区体育产业发展模式应选择非均衡协调发展模式们。同样的杨涛在文章中分析了陕西省体育产业的现状,认为陕西省体育产业发展也是一个非均衡协调发展。并分析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优势和主导产业。另外还有些研究者对国外体育产业的发展方式进行研究,借鉴国外的发展方式优点,为我国体育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国外体育产业发展方式的研究中,姜同仁发表的文章比较具有典型的代表性等。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欧洲的发展是以集成为核心的高密度型体育产业发展模式,日本是核心型体育产业发展的结构调整,美国是以创新为核心的主导体育产业发展模式。无论发展模式如何,这三种方法都极大地促进了本国或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这与该地区国家的实际情况有很大关系,反映了个性化和阶段性的特点。应该创造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产业发展,合适才一是最好的。量化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非持续型向可持续发展型转变的重点。王慧在《中外体育产业发展比较研究》中写到,我国体育产业具有浓厚的政府色彩,所以认为我国的体育产业发展模式也是“政府参与型”。政府根据市场,对体育产业进行政策指导和发展规划。

4、体育产业的政策研究

体育产业的发展一直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政府出台的政策的引导和促进体育产业快速发展,对体育产业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下,政策对产业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对政策的研究也是没有间断过,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研究的内容主要和当时出台的政策有很大的联系。例如姜同仁,黄海燕们,对《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十三五规划》在文章中都对这两政策文件进行解读,分析将它对体育产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对体育产业进一步的发展提出建议。 另一些学者是对我国政策调整提出的建议,丛湖平在《我国体育产业政策研究》中对“东部省份体育产业行业结构布局的政策”、“商业体育赛事产业国际化发展政策”、“中国职业体育发展政策”、“中国健身服务业产业组织发展政策”和“中国公共体育场馆运营政策”。从政策的选择、政策运行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对可行的调整建议。郑志强在《中国地方体育产业政策比较研究》中比较中国不同地区对体育政策和产业结构政策的响应时间差异,并提出政策建议以提高效率中国体育产业政策。

这些学者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执行相关政策。而体育产业政策的制定也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以促进体育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5、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研究

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研究,可以了解体育产业的发展概况,分析发展的优点和不足。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指引正确的发展道路,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体育产业现状的研究可以分为国内的体育产业和国外体育产业研究。易剑东的《中国体育产业的现状、机遇与挑战》和廖培的《我国体育产业现状与发展前景》都是从国家层面对体育产业的现状进行研究和分析,他们都认为中国体育产业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也不合理。还有一些学者对国内地区或省市的体育产业发展现状进行研究,例如,何祖新、杨年松、和减连明分别是对河南、广东、西北地区和珠江三角区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研究的重点放在地区本身,并结合地区优势,提出一些发展对策。众学者分析国内外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找出我国体育产业的特点及优势和不足,为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性依据。国内对体育产业的研究有多方面的,从发展方式,政策导向,发展现状等方面。这些研究对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和积极的理论导向作用。

4总结

国际经验表明,体育产业与人均GDP之间存在。当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体育产业将爆发式的加速发展。2016年中国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城市化率达到56,将有力支持体育产业的发展。政府也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和政策激励措施,在市场,政策,资金,收入和消费观念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可以预测我国体育产业迎来黄金十年,基于体育产业巨大的发展前景和体育产业带来的积极影响,国内学者开始研究体育产业的供给侧。在供给侧改革的视角下,刘亮探讨了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新空间和动力。他认为,中国体育产业己经有了促进新增长点的外部动力。将这种潜力转化为实力需要供给侧改革的改革和体育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来刺激体育需求。通过有效供给刺激体育消费,促进转型升级体育产业的快速和可持续发展。邢金明在体育产业供给方面改革研究路径,提出挖掘人才红利优化体育用品产业劳动力供给;推动场馆运营模式创新,解决供应问题;积极引入资金,改善高质量事件的有效供给;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健身休闲产业模式创新。综上所述,专家学者对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与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这些研究成果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价值与参考借鉴。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发展,并依此来确定体育产业供给侧的工作重心和根本任务,是事关体育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大事,对于我国“体育强国”和“全面小康”事业顺利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加快自身产业结构升级,寻找新动力、加强创新,提升竞争力,完善体育产业相关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邢尊明. 我国地方政府体育产业政策行为研究——基于政策扩散理论的省(级)际政策实践调查与实证分析[J]. 体育科学,2016,36(01):27-37.

[2]李博. “供给侧改革”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启示——基于新供给经济学视角[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50(02):52-58.

[3]姜同仁. 新常态下中国体育产业政策调整研究[J]. 体育科学,2016,36(04):33-41.

[4]叶金育. 体育产业发展中的财税政策工具:选择、组合与应用[J]. 体育科学,2016,36(06):73-83.

[5]沈克印,吕万刚. 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学理逻辑、发展现实与推进思路[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50(11):29-35+41.

[6]邢尊明,周良君. 我国地方体育产业引导资金政策实践、配置风险及效率改进——基于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实证调查及分析[J]. 体育科学,2015,35(04):12-21.

[7]杨强. 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机制与重构模式研究[J]. 体育科学,2015,35(07):3-9+17.

[8]任海. 论体育产业对中国体育发展的影响[J]. 体育科学,2015,35(11):13-18.

[9]张瑞林. 我国冰雪体育产业商业模式建构与产业结构优化[J]. 体育科学,2016,36(05):18-23+53.

[10]刘扶民. 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 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推动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J]. 体育科学,2019,39(10):3-10.

[11]王戬勋,沈克印. 疫情之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和推进思路[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0,37(04):400-407.

[12]沈克印,杨毅然. 体育特色小镇: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体育产业跨界融合的实践探索[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51(06):56-62.

[13]姚松伯,刘颖. 体育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静态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J]. 体育科学,2017,37(11):21-29+39.

[14]黄海燕. 新时代体育产业助推经济强国建设的作用与策略[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8,42(01):20-26.

[15]王子朴,朱亚成. 新时代中国体育强国建设中的体育产业发展逻辑[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41(03):8-13+47.


作者简介:刘铭,性别:男,民族:汉,出生:1986.10,籍贯:辽宁沈阳市,学历:本科,研究方向:体育,职位职称: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