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思路与技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06
/ 2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思路与技巧

王芳军

秦安县教育局教研室 甘肃 天水 741600

摘要:小学语文与初中语文相比,初中语文教材的知识点较多、难度较大,而在语文考试中阅读理解也占有相对重要的比例,并且其在重要考试中也是必考题型。许多学生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容易出现错误,其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认真做题,不懂得解题技巧,这必然会影响学生的解题效率。为改善这种情况,让学生正确地解决问题,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训练中,除了要讲解习题,还要把解题技巧传授给学生,毕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解题技巧。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思路与技巧


  1.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的基本核心问题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理解教学,并将阅读能力培养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将阅读教学放在首要位置,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对于帮助学生阅读理解、提高鉴赏能力、拓展思维空间等诸多方面都具有直接的影响。但是,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目标的定位不明确、教学的目标不明确、教师只注重教材、缺乏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学生对教材的恪守,也影响了教师的创新思维,还有部分教师忽视了教学内容的创新,未能明确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性。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很难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其中的传统教育理念还影响着教师教学组织与开展方式,许多时效性不高的陈旧教学模式中仍被广泛使用中,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需求,但在考试时、阅读时,并不能突出其主体的学习方式与思考模式。不仅如此,在被动式学习情景日复一日的潜移默化影响下,初中生在语文阅读、学习和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会严重依赖教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对于此种现象,教师必须予以重视,以问题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综合素养为目标,改进教学模式,采用灵活的阅读教学方法[1]

二、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的解题思路分析

(一)文章通读

学生在开始解题前,先要理清其文章的基本阅读思路,熟读整篇文章。在对文章通读第一遍时,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概括出文章的基本大意,再找出文章中的关键的人物、地点及关联消息等。然后,在文章通读第二遍时,进行具体与深入的阅读分析,重点找出中心思想,并着重带入问题进行阅读。老师应在学生阅读时,进行初步引导,让学生能够正确将问题代入到文章,并引发解读思维。在阅读时,可以推荐顺读和倒读法。顺读是从篇头到篇尾,也就是顺着读,倒读是篇尾到篇头,先看结尾的结果再往回一点点的带回。从文章通读中,首要抓住与题目的关联,重点人物关系及事物要重点标记,以作出准确的判断。

  1. 开创思维

过去传统的语文教学忽视了阅读教学的重要性。老师们往往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未能从学情入手,对学习主体的差异性关注度不足,在语文课堂的教学组织中,忽略了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和主观意识,一昧地坚持单方面背景知识灌输和答题模板套用的方式,本末倒置,导致了部分基础知识没打牢的学生快速过渡到“题海战术”模式,使学生陷入了基础弱,底子薄,满心困惑,答题语言无组织的“做做做、错错错”僵局,十分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文本认知和理解思维能力的培养,更容易扰乱学生的学习和解题应试心态。基于此,教师必须从阅读教学的组织入手,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充分发挥自身作为阅读情境领路人和解题引导者的作用,在阅读文本和题目的讲解中,既要引导学生看文章说话,又要启发学生的多角度阅读思维,坚持精讲精练,帮助学生归纳总结不同阅读文本类型的出题点和答题技巧,不断提高学生定位关键词眼、句子和细节描写的感知和思考能力。不仅如此,还要回归课堂,加强对课本阅读材料的整合优化,以此发挥语文课堂的阅读思维培养作用。

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的阅读教学为例,白描手法的运用,使得课文内容具有很多细节描写,教师应引导学生开展自主阅读或合作探究阅读,使学生通过细节描写的整合,分清文章的脉络,感受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情感态度,掌握对比写作和细节刻画在文章中作用,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以作业或导学思考的形式,结合生活的实际体验谈一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作业批改或课上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学生的阅读思考方式与文本理解水平,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组织的科学性。以同桌补充互评或教师点评的方式总结课文内容,加深学生对本文的层次理解,厘清解题思路,提高阅读思维水平[2]

  1.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的解题技巧分析

(一)多角度剖析全文

通过学生对文章全文的具体联想,实例分析文章中的中心点及重要人物关系。要引领学生对其事物进行深入理解及剖析,以各种关系为主要链条并进行初步联想,这也是文章多角度阅读的一种方法。比如,分析“文章中的定位与价值”,可以首先从两者分析,好的定位有利于阅读整体的文章大意,从而启发学生可以先找准文章的基本定位,从人物、事物、情感等方面,多向性分散思维,寻找其中的关联性。

举例说明:“廉颇相如的故事”,以及“祁黄羊举贤不避仇”。案例分析可以分析案例的缘由、实质、价值等。宽容是一种博大的胸怀、是一种高远的境界,在廉颇相如中可以看出其胸怀之大,为国家利益而自立,为民族精神而自强。从"祁黄羊举贤不避仇"中,可以看出之所以宽容自己的仇人,并向国君举荐他,是因为祁黄羊举贤不避仇的道理。纵观全文,将事物的各种关系进行深度剖析,从多角度发散思维,其更有利于学生个体价值的发挥,从而启发人们找准自己阅读的角度。总而言之,多角度的阅读是进行各种关系分析的基本层次。

(二)多视角带入文章

学生要多多思考发散思维,以发散性多向列举。也就是对于文章要多角度进行分析,利用此方法,将多重思维及视角的方法细致划分为可能性与关联性。对于文章中各类关系及事物都要有基本的各种推测,教导学生从多面及多角度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初中生的阅读理解可以分为原因分析和方法分析。以多面、多向、多比较,求同存异,将相同事物及关联性事物进行初步比较,脑海中要综合归纳出一些共同特征。阅读其实与作文大同小异,以作文举例说明:《情与理》中将范仲淹坚守理性的“先天下之忧而忧”与唐玄宗放纵感情导致“安史之乱”的事件进行关联及对比,总结出以阅读文章关联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确立次序,在文中要理解文章的循序渐进,其是按照一定的顺序书写的,所以阅读及分析的角度也就及其丰富。常见的文章次序有:过去、现在、将来等时间顺序;正、反、侧等方位顺序;近、远等地域顺序;由内到外、由外到内等顺序。如此,对于文章的阅读才能理解得更加透彻、层次也就更加鲜明[3]

结论:总之,对于初中生来说,阅读理解是考试中的一大难关,而老师对于阅读理解的实际教学也是既往不前的,都是依照以往的教学模式系统性的教学,不仅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是大大地打击了阅读理解教学的趣味性,所以,在新形势下,新的教学模式也在不时地影响着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及综合能力的上升,对于此现象,教师要及时改善教学方法,增加趣味性教学,以实时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丹.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分析[J].科幻画报,2021(05):47-48.

  2. 付宝萍.浅谈初中语文阅读理解题目的解题技巧[J].考试周刊,2018(A2):50.

  3. 刘文东.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方法浅议[J].中国农村教育,2019(0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