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促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贯彻“七一”讲话精神 “三进入”的路径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23
/ 2

多措并举促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贯彻“七一”讲话精神 “三进入”的路径探析

王晴 李雪白 盛景军

空军勤务学院

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高等学校一门政治理论课,是贯彻“七一”讲话精神“三进入”的重要渠道之一。在教学中,不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手段,切实增强“七一”讲话精神“三进入”的质效。

关键词:“七一”讲话;政治理论课;“三进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是军校青年学生学习党史国史军史的重要课程,是贯彻实施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进教材、 进课堂、 进头脑”的“三进入”的很好载体,重要渠道。如何把《纲要》课程的内容体系和“七一”讲话精神进行有效整合,就必须选择恰当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让学生理解、领会和把握“七一”讲话精神,达到“内化育人”的最终目的。

一、专题讲解,增强“七一”讲话精神“三进入”的针对性

按照大纲要求,《纲要》课只有30学时,要想把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至今近180余年的历史讲清楚,如果再按照时间顺序按部就班讲授非常不现实,采用专题式教学能有效克服《纲要》课程内容时间跨度长、知识容量大与教学课时有限之间的矛盾,它既能突出《纲要》课程以史带论、论从史出的特点,又能发挥“七一”讲话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作用,还能充分展示教师个性化教学的优势,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七一”讲话内容, 精心选择一些有一定深度、学生存在模糊认识的重大历史问题作为专题,系统深入地进行专题教学。例如,在讲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内容时,将整章内容整合为一个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做出系统、客观、明确的回答。进行专题式教学,关键是专题的选择。选择的专题不能太偏或太窄, 所涵盖的内容,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这些都要求教师认真思考,精心准备。

二、课堂讨论,增强“七一”讲话精神“三进入”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理论认为,学生对通过自己探索得来的结论更加珍惜,更容易内化为自己内心的道德律令。带领学生探索真理比向学生灌输真理效果更好,而组织课堂讨论就是带领学生探索真理的好途径,为了更好的贯彻落实“七一”讲话精神,在《纲要》课的教学中,除一些随堂讨论外,笔者还设计了两节专门讨论课。比如在讲第四章“中国共产党成立和中革命新局面”的内容时,将整章内容整合为一个问题:“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做出系统、客观、明确的回答。学生对于这样一次能够展示自己的机会非常珍惜,讨论课发言积极踊跃,许多同学花费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去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作详尽的准备工作。

这种教学过程使课堂变得既紧张又活泼,也使理论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轻松地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增强了教学实效性。

三、理论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相结合,提升学习“七一”讲话的有效性

要真正学好理论、用好理论,就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到实践中去学习、去检验、去运用,利用鲜活的社会教育资源印证和检验课堂教学的正确性,能增强学生的认识能力,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在社会实践中“催”学生把“七一”讲话精神内化为政治信仰。

学院所在地徐州及附近地区各种资源丰富,红色遗址众多,可以利用本土资源进行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教学,如淮海战役纪念馆、徐州博物馆、马庄等,都是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好资源。在讲第十章第三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一课题时,组织学生参观了马庄的新农村建设。在参观前,我要求学生认真搜集资料,熟悉基本的历史情况,确定在参访时重点关注的主题,做到有的放矢地参访学习,并要求学生参观后及时撰写体会文章,结合相关知识写出较有深度的社会实践报告。通过实地观察“马庄发展之路”, 引发学生思考“新农村发展之路”“乡村振兴之路”,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科学性、正确性,增强了学生对习主席在“七一”讲话中所提到“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统揽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的感性认识和对《纲要》课学习的积极性,缩短了理论和实际的距离,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运用马克思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普遍反映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四、灵活运用视频资料,激发学习“七一”讲话精神的主动性

在课堂教学中,精心选取相关的视频资料来辅助教学,能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以直接感知的方式获得知识,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会产生积极作用。比如,平时我收集了一些相关的视频资料,如《复兴之路》、《百年中国》、《伟大的历程》等电视纪录片,还有《建党伟业》、《建军大业》、《建国大业》等历史题材影片,根据《纲要》课不同章节的不同内容,灵活地运用于教学中。当然在观看视频时,并不是无目的的看,需要做好这几方面的工作,首先要认真甄选历史视频,其次要设计好需要学生注意思考的问题,最后教师要做好总结,并让学生写观后感。例如,在讲到建党精神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让学生观看电影《建党伟业》的前一部分,在播放视频前给学生布置的思考题是:马克思主义是不是当时拯救中国的唯一选择?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会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先进分子是怎样选择马克思主义的?由于这部影片气势恢宏,情节跌宕起伏,解说言简意赅,因而深深地抓住了学生的心。通过观看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影视纪录片,学生普遍认为,那些直观生动的历史镜头和图像资料使自己能够更深刻、更形象地了解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和国情。

总之,通过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能够很好的丰富教学,使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的学习形式更加灵活、有效,充满吸引力,从而深化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精神扎实进学生头脑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光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贯彻“十八大”精神的“三进入”构想【J】,教育探索,2013年第4期。

2.黄世坤,找寻“活着”的历史——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探索【J】,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2012(7)。

3.尹君,红色文化资源利用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探索【J】,文化教育,2011(4)。